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2: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第五个语文园地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语文园地》了,在小学生活中,我们同学一定养成了很多特别好的习惯。昨天我们谈到了习惯,对吗?那你觉得什么是习惯?谁能说说?

  生:我觉得习惯就是早睡早起,写作业的时候专心致志。

  师:是只是一天这样做,还是坚持很长时间这样做?

  生:我觉得应该是坚持很长时间才叫习惯。

  师:坚持很长时间,那是说这个习惯很难坚持,还是说不自觉地就形成了每天都这样去做?

  生:我觉得是不自觉地形成了,每天都要这样做。

  师:这样才叫习惯,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你们同意吗?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形成了习惯之后,它就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了。那你觉得习惯对一个人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就“重要”两个字就完了?

  生:一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养成一点习惯,这习惯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师:会影响人的一生,好谢谢你。

  师:一个习惯对于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比如说这个人他习惯于每天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很干净,你觉得会影响到他什么呢?

  生1:我觉得会让他的生活很有条理性。

  生2:会让他的一生会变得很干净,

  师:说的不错,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你们是这么认为的吗?

  师:那么我请同学来读读这样几句话,这几个人也对习惯重要不重要,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谁给大家读读?

  生1: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师:这里谈到了习惯,他谈到了一个词叫卓越,是不是?那第2句话呢?谁给大家读读。

  生2: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约·凯恩斯

  师:这里他提到的跟习惯很重要的内容影响到什么了?

  生:性格。

  师:影响到人的性格了。

  生3: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师:这里面提到了习惯又跟什么有关系了?

  生:这里面提到的习惯应该是跟教育有关。

  师:跟什么样的教育?

  生:成功的教育。

  师:也就是说,他们都提到了习惯对我们人来说很重要,对吗?那你们有什么样的习惯你觉得对你来说很重要?

  生1:我习惯于每次都把作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我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就不会落下。

  师:这个习惯非常好。那你有什么习惯吗?(其他人)

  生2:每一次写完作业,我会在后面挑勾,示意我已完成这项作业了。

  师:你是怎么养成这习惯的?

  生2:通过自己的长时间的坚持。

  师:每次都这样做养成的,是吗?

  生3:我有把各科的书目分类存放的习惯。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3:这样做的话就不会把作业放到别的地方,然后找不到了哦。

  师:让你的学习更有条理了,是不是?这个习惯真不错,你呢?

  生4:我习惯睡觉之前都读半个小时的书,这样每天坚持下来,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的知识。

  师:你们觉得他这习惯好不好?(好。)

  生5:放学之后,我会去小区的篮球场打一个小时篮球,然后跑半个小时的步。

  师:你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习惯呢?

  这个习惯可以增长体格,更坚强。

  师:怎么说这话?让体格变得更强壮,是不是?(身体更好。)身体好才能做其他的事。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身体不好就学不成了,是不是?他这个习惯也不错。

  师:还有什么人有什么样的习惯,谁来说说?

  生6:我在看书的时候就有一个习惯,是爱嚼辣椒。

  师:什么叫“嚼辣椒”?

  生6:就是那个辣椒油里面那个脆的辣椒,我喜欢边看书边嚼那个,因为这个辣椒它可以驱寒,就是读书的时候能让你感到温暖。

  师:读书不光书上的知识让你温暖,辣椒也让你温暖了,这个习惯也挺有意思的。

  生7:我习惯每天都坚持练习画画,但是因为要写作业,所以我需要督促自己快点写完作业才能有时间画画。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呢?

  生7: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我保持每天都练习画画,可以让我快点写完作业。

  师:你有画画这样一个兴趣,这样就可以让你不仅培养兴趣,还能把作业快快的完成,一举两得。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还有更多的好习惯,是他们没有说到的。

  生8:就是我在读课外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词或者是字,我会把它记在一个本子上,然后作为积累

  师:为什么呀?你是怎么养成这个习惯的?

  生8:就是每次读书的时候就看见不会的我自己就查。

  师:你现在是不是已经认识好多好多的字了?你们觉得他这个习惯好不好,好在哪儿呢?

  师:就是能积累很多的词或者是句子,就是说不是说所有的知识都是老师讲给我们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对吗?我们通过查工具书也能了解很多的没有学过的字或者词的意思对吗?

  生9:我习惯于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会练腹肌和背肌,这样可以让我增加背肌和腹肌的力量,然后让我的体格健壮。

  生10:我习惯于在每天睡觉之前喝一杯牛奶,这样可以让我睡得更沉,第2天上课的时候更有精神。

  师:我们同学发现没有?很多的习惯,实际上不是我们生下来就有的,对吗?是怎么形成的?是后天坚持不懈的培养对吗?所以,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板书)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许多自己的习惯,那周围人的哪些习惯让你觉得也挺有意思的或者觉得挺好的。

  生1:我的妈妈每天吃完晚饭以后会喝一杯咖啡。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1:她为了帮助消化,然后会瘦下来。

  师:更美丽,能够更苗条,还有吗?

  生2:我妈妈喜欢把我成长过程中发生那些有趣的小事记录下来,全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方便以后再去回顾这些事情。

  师:你觉得妈妈这个习惯好不好?

  生2:我觉得很好,因为它可以记录下来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就是不会忘记。

  师:妈妈太爱你了,是不是?

  生3:我的爸爸在睡前都会有练半个小时毛笔字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为了让字写得更好。

  师:他坚持了多长时间?你今年多大了?

  生3:我今年12了。

  师:也就是说坚持了至少12年,这是你看到的,可能在你出生之前,就在练毛笔字了,你爸爸的字一定写得非常漂亮。

  生4:我妈妈每天晚上把第2天用的东西都收拾一遍。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5:防止第2天落东西。你看看妈妈这个习惯肯定也影响到了你吧,你是不是也习惯于把东西都提前准准备好了呀?什么时候会这样做呢?

  生5:每天睡觉之前。这样,第2天就不会落下东西了。

  师:看看我们同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的习惯也会影响到我们是不是?所以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互相传递的,那今天我们书上也有几个小朋友的习惯,打开语文书读读,看看你跟谁的习惯很相近?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自己出声读一读。

  生:我跟第1个孩子的习惯非常相似,因为每次我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每天都要读它,可以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师:你把第1个孩子他的习惯给大家读读。

  生: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阅读品位也在提高。

  师:跟你还真有相似的地方,他常读课外书,而且这个孩子常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呀?

  生:名著。

  师:常读名著。

  生:我和最后一个同学的习惯比较相似,最后一个同学的习惯是:我碰到不懂的问题会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勤查勤问的习惯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也习惯在遇到不懂的知识的时候查资料,弄明白了为止。

  师:真好,弄明白了为止,一定要追求最后的真相,是不是这个习惯也不错。

  其他同学呢?你来说说你有没有跟他们4个类似的习惯?

  生:我和第3个孩子的习惯是一样的:我每次完成习作后都认真读几遍,看看通不通顺,有什么问题,然后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我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师:他的习惯是?

  生:每次写完习作之后都读几遍,然后用修改符号修改。

  师:你呢?

  生:我每次写完习作之后也会读几遍,然后有错的地方改过来。

  师:你觉得自己的作文现在水平怎么样了?

  生:提高了。

  师:提高了很多是不是?这个习惯也帮助了你。

  有没有跟第2个同学类似的习惯?

  生:我和第2个的同学的习惯差不多,第2个同学的习惯是:我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感觉好像在和作者聊天,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也喜欢在阅读一本有趣的书时,把对它的理解和思考写在一个小本子上。

  师:你觉得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啊?

  生:我觉得这个让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让我对那本书的兴趣更加提高了。

  师:你看我们同学和书上的这几个同学,他们的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1个同学他常读名著,第2个同学边读边思考,第3个同学他写完作文要去修改,那第4个同学呢,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就要勤查勤问,不管是问人还是自己查资料,总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对不对?

  师:好习惯养成了对我们来说有很多的帮助,可能我们现在年龄还小。很多的习惯还不那么明显那么突出,但是有很多成名的人,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习惯,你们查了吗?找到了资料了是不是?都谁准备好了,想跟大家说说。你准备了,你也准备了,那后面同学也准备了,其他同学的你准备了吗?准备了举手,我瞧瞧有多少同学都带着资料来了。我觉得张老师就布置了一个查资料的任务,大家就完成率这么高,这些同学我也应该提出表扬,你们也有一个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好习惯。现在跟我说说吧。

  生1:我找到了鲁迅先生的好习惯,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爱惜书的习惯,每次看书他总是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他就小心地把它们擦干净,他还学会了钉书补书,为此他专门备有一套工具,一旦发现书有破损等情况,便及时地整理修补,使之面貌一新。

  师:鲁迅先生最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跟他爱书是不是关系很大呀?这些都离不开他爱书。

  生2:我查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习惯,郭沫若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带着笔和笔记本,这样子他看到什么有趣的事物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后来他记录了很多,也为他后来的写作铺垫了很多。

  师:说的真不错,你都已经自己就能说,把这话说出来了。

  生3:我和这位同学找的一样,也是周树人先生的习惯,是他从小到大呢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是去单位,他去北大教书,还是小时候去学校,他都不会迟到,都会很早地到,因为他认为(不能)浪费这个老师的时间。你浪费别人的时间,相当于谋财害命。

  师:说的真好。好,谢谢你,守时的习惯也是一个人特别好的品质,是不是?

  生4:我找到了美国总统林肯的(习惯),就是他就是出门的时候都会锁上门,然后再反复检查一遍。因为如果这件事做对了未必会得到奖励,但如果这件事做错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师:所以,给他养成一个反复检查的习惯,是不是?我相信他不只是在锁门这件事情上反复检查,可能在他其他的工作方面也习惯了反复检查。

  生5:我说齐白石先生的好习惯,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5幅。

  师:每天都要去画画,他坚持了多长时间啊?你知道吗?他活到90多岁的时候,还是每天这样做,我们都知道书法家、书画家他们学书画都是从小开始的,对不对?那到90多岁还这样做,说明他坚持了很多年,对吗?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有名的大画家。

  生6:我查的是匡衡的习惯,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匡衡,他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为了读书,匡衡偷偷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借着偷来的一缕光读书,由于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他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大经学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师:说得非常好,你再说说匡衡是什么习惯?

  生6:匡衡晚上偷偷凿了邻居家的墙。

  师:凿邻居墙这个习惯好吗?不是这个习惯吧,是什么习惯?

  生6:勤奋读书。

  师:你看,刚才介绍了匡衡,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那是一个古时候的古人的故事,有着社会的局限性,可以凿开人家墙壁去凿壁偷光来读书,但是我们真正学习的是匡衡勤学好学的这个习惯,可不是砸别人家墙啊,对不对?

  师:好了,那么我们就发现好习惯可以培养,好习惯更需要长久的什么呀,刚才你们说长久的是什么,对了,坚持。每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他坚持下来,最后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受益终生。

  师:听到了那么多同学聊自己的习惯,聊周围亲人的习惯,还有我们知道的名人的习惯,我想问问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1:我觉得鲁迅先生爱护图书的习惯非常好,我以后也要向他学习,小心的爱护图书。

  师:书,是我们的朋友,教给我们很多的知识,对不对?我们要爱护它,谢谢你。

  生2:我觉得我也想和齐白石先生一样,每天坚持练习。

  师:不一定非得练习画画对吗?可以练什么呢?你准备练什么?

  生2:我准备练习书法。

  师:像你刚才说和齐白石先生一样,那齐白石先生是怎样练他的书画呢?

  生2:每天坚持练习书画。

  师:每天画出几幅?

  生2:画五幅。

  师:那你准备每天写多少张字呢?

  生2:三张字。

  师:每天写三张字可以,然后你准备坚持多长时间呢?

  生2:我准备坚持五年。

  师:五年后再看看自己的字是什么样的,是不是?

  张老师给你提个建议,你可以现在把你练的字留存好,五年后再把你的字拿出来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受到了好习惯的影响,好不好?

  生3:我想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不迟到。我上学啊,包括今后上班也尽量不要迟到,做一个守时的人。

  师:做个守时的人,人人都会喜欢你,谢谢。

  非常好啊,我们同学谈到了这么多习惯,然后刚才我们提到了鲁迅先生,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

  师:鲁迅先生说,我们华夏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把文字当作美观,因此我们才有了“书法”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这个人叫赵孟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頫的一幅《三门记》的局部,因为他写的这个内容挺多的,不可能整个给我们印在书上。那赵孟頫这个人,他是元代的书法家和唐代的三位书法家有什么关系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五年级和上学期见过的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三个人加上赵孟頫,一共是4位,被后人称为“楷书四大家”,你看到这个词你觉得赵孟頫的字会是什么样的?

  生:我认为赵孟頫的字一定会写得非常好。

  师:嗯,说的不错,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视文字为美观”,那么赵孟頫的字一定非常地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赵孟頫。闭上眼,这一段资料,张老师给你们念好不好?闭上眼认真听,我一会儿会提问的,看谁的记忆力最好。

  师:赵孟頫,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自5岁起,赵孟府就开始学写书法,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直至临死前还在观书作字,可以说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其大楷书吸取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迥建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有唐人的法度,其小楷也极具特色,用笔极为娴熟,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人称作成就最大者,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法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字体被称为“赵”体。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一直自命不凡,觉得自己书法直追魏晋,禅意十足,但在看到赵孟頫真迹后,董其昌也自愧不如。

  能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知识吗?

  生1:我知道了,赵孟福临死前也在练习书法。

  师:他一生都在坚持练书法。

  生2:赵孟頫他是元代的书法家,从五岁开始就练书法。

  生3:你记得赵孟頫是从五岁开始一直坚持练习书法。

  师:这个你也记住了,印象很深刻是吧?

  生4:我记得赵孟頫的书法字体被称为“赵体”。

  师:你看,自成一体,这就很厉害了,是不是?还有吗?

  生5:我记得赵孟頫的大楷还有小楷都很有特色,

  师:大楷小楷都很棒,是不是?他除了写楷书还写什么来着?

  生6:还写行草。

  师:还有行草,我知道我们好多同学啊,到了高年级写字的时候,也习惯于把笔连一连,追求那连笔字的飘逸,是不是?赵孟頫他写行草写得也非常好,就有这连笔的字意在里边,那么我们来欣赏一下。字有点小没关系,打开你的语文书。

  师:这个字帖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好像有些字不太认识吧,唉,不要紧,看我们编者老师非常用心,旁边给我们印刷了印刷版的楷体字,你比较一下,咱先看看这楷体字,你认识吗?读读这个《三门记》它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张老师给大家读读,大家听听好不好?看看哪些字你不认得,把它记下来。我先来读读:天地阖辟,运乎鸿枢,而乾坤为之户,日月出入,经乎黄道,而卯酉为之门,事故建设琳宫,摹宪玄象,外则周垣之联属,灵星之横陈,内则重闼之划......是不是明显没有完成?没有写全对吗?它底下还有“重闼之划开”后面还有“昌何之仿佛......”大概能听懂啊,就是讲了这三门记写的重修这个庙门的时候,它的户是什么样的?门是什么样的?外边是什么样的?基本上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我们今天不研究他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这些字,按我刚才读的,你自己能不能读一遍?

  (学生自读)

  那么比较一下我们印刷版的,你也可以看你的书,印刷的楷体和赵孟頫写的楷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个好看?

  生1:我喜欢赵孟頫自己写的。

  师:你怎么就觉得比印刷的好?

  生1:就是有那种飘逸的感觉。

  师:啊,有飘逸的感觉,印刷的就相对来说就有一点死板了是不是?好请坐你说的不错。

  生2:我也是觉得赵孟頫的字比较好,因为印刷体的字他有点“死”,但是赵孟頫的字,它是“活”的。

  师:一个死一个活,看来你爸爸这平时练书法对你的影响也很大,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好请坐。

  生3:我觉得赵孟頫他的字有一点点的行草体,比如倒数第3行那个“琳”和第一竖列那个“鸿”字,我就感觉这些字写的更加地劲道,更加地好看一点。

  师:更有那个韵味,是吧,更有那个味儿了。这个同学他还能举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觉得那个字写得好,他能举出来一个字的例子。那么我们来看一看编者老师是怎么介绍赵孟頫的字的,自己读一读。(学生读书上提示)

  师:这里哪些用词跟你有共鸣,你也觉得他这词说得很准确?

  生1:我觉得是“秀丽柔美、稳健大方”说得很准确。

  师:比如说哪个字?

  生1:比如说他的“琳”字。

  师:这个“琳”啊,看来好多同学都挺喜欢的,是不是?这个“琳”你感觉是什么?稳健大方还是秀丽柔美?还是都有?

  生1:我感觉他们都有。

  生2:我觉得“严谨端庄、平正宽绰”这几个词,我觉得就是形容“周”吧。

  师:“周”这个字平正宽绰,是不是?其实好像不止这个字,其他字好像也有一点点这样的韵味,是不是?

  刚才张老师让你们举例子找字的时候,有的同学又细致地看了看这个《三门记》。抬头,我也把它们都截取下来,咱们一个字一个字对比,一个字一个字欣赏,看看是不是跟编者老师说的一样。

  (和学生一起欣赏。)

  师:你再来读一读书上的编者的话。

  (学生齐读。)(再继续欣赏)

  师:咱们就看到这儿,那你发现没发现在书法家的书法下,他的每一个字是怎么样得像活过来一样,有朋友说为什么觉得像活过来一样,你觉得哪里活呀?大家观察,这里面有一个字他写了好多遍。

  生:之。

  师:书上它一共有几个?(5个)长得一样吗?哎,你们有没有发现5个“之”,我也给他一个一个地都裁下来了,都不一样,但是印刷体的“之”呢,全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书法家的书法写得灵活一些,更有灵气,每一个字可以有变化,但是我们印刷的呢,永远都是一个样子,你写100编1000遍1万遍,他也是一个样子对吗?就没有那个活的气息在里面。那么就这一个“之”,我们再看看赵孟頫写的“之”和前面那三个书法家,刚才张老师说了楷书四大家对不对?对前面那三个书法家他有没有继承和发展呢?首先说唐初期欧体得“之”。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啦?

  生:欧体的“之”底下的是4个笔画,但赵体的“之”就显得是连在一起的。

  师:也就是欧体的“之”(笔画)没有那么连贯是不是?赵铁“之”就很连贯了,运笔很自然对吗?那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看出来了吗?

  师:再比较一下,和颜体的“之”比较一下,你觉得赵体的“之”或者欧体的“之”,他们有了什么变化?

  生:我觉得他们的这个最后一笔啊,感觉跟那个赵体的差不多,欧体跟赵体的“捺”差不多。师:都是比较粗粗的是吧,比较稳健的是不是?还有柳体呢,搁在一起来比较,你发现有什么变化了吗?

  生:我认为从颜体一直到赵体,我感觉它的笔画变得圆润了一些。

  师:这个词你们听到了吗?叫什么圆润?你们体会一下,是不是笔画有一些圆润的变化?

  生(继续):我觉得相似的地方就是我感觉他的笔画都非常地有力,我觉得从颜体到欧体,颜体和欧体都显得非常有个性,因为它的笔画中间是有一点点的间隔的。

  师:柳体和赵体都是连在一起的,然后呢,那这是你的分析,说的已经很不错了。谢谢你,嗯,还有吗?其他同学你有自己的看法吗?你觉得呢?

  生:我感觉赵体和柳体很像,但是赵体又比柳体那个笔画更有力量。

  师:柳体的那个笔道怎么样?

  生:运笔要细一些。

  师:是不是到了赵体呢,它笔画要粗一些,是不是?这是它的变化,然后它也有继承,还有变化,还有吗?

  生:然后这个颜体和欧体,然后再就是从颜体再到赵体,我感觉是这个笔画是从笔画的顿,就是这个颜体“顿”的要更多一些,然后慢慢地,欧体是要稍微少一点,但柳体就没有断的。

  师:也就是说颜体写的字更硬朗一些,是不是这个感觉?这赵体的字呢,就更圆润一些是吗?你们觉得呢,说的挺有道理的,谢谢你。

  你们想不想自己练一下?都有多少人想我看(学王举手),都想试试啊,那好拿出你的那个字帖来。讲了局部,其实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一会儿你来挑一个自己练习好不好?准备好了啊,现在抬头。张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这些字也是《三门记》里的局部,是另外的,我们书上没有印到的,你再看一看和我们印到的这些字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也是运笔自然笔画圆润?这个呢,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也很喜欢赵体字,那我找到了一副大一点的,内容更全一点。你看这句话正好和我们书上的那个对上了,那我找到就得是后半部分又说到的内容,你可以从这里面找,也可以从书上去找,找一个你喜欢的字,咱们练一练好不好,好?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出示随机拍到得学生练习的字)

  师:这个建,真有点那个味儿了,是不是?尤其他这个“捺”写得特别好,你们觉得呢?

  (出示第二个)

  师:你们觉得这几个字写得怎么样?你觉得哪个字写得漂亮?

  生:觉得“黄”字比较漂亮。

  师:跟我想得一样,咱俩真的是不谋而合,真的是欣赏的水平都是一样的,是不是?我也觉得这“黄”写的特别漂亮,你们觉得呢?他笔画也很圆润,有点赵体的意思了是吧?

  (出示第三个)

  师:这两个字呢,笔画也做到了圆润,很厚实。

  (出示第四个)

  师:你们谁说说他这字(写得)怎么样?

  尤其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个“琳”字,那这个“琳”你觉得他哪儿写的特别好?特别是哪一笔?他写了三个“琳”,你觉得哪个字你最欣赏?

  生:我觉得第2个字比较好看。

  (出示第五个)

  (学生评价)

  (出示第六个)

  师:这个字是谁写的?自己举举手来,你上前面来给大家说说,你先说说你最欣赏自己写的哪个字?哪一个“而”你最满意?

  生:我觉得是第3个字让我最满意。

  师: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写出了左小右大,然后,也看着比较圆润。

  师:还比较灵动,我觉得。好,请回。其他同学呢?他说他自己欣赏第3个,你欣赏他哪一个?来说说。

  生:我喜欢他第1个字,因为他第1个字比较端正,尤其他那个横折钩的那一笔就是写的比较粗壮。(边指屏幕,边评价)

  师:你看,我们对书法的欣赏,其实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的,对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出示第七个)

  师:这是谁的字?你上前面来说说你对自己这个字,你评价一下你哪一笔最满意?

  生:我觉得我最满意的应该是这一笔(伸手指屏幕),因为我觉得我这个勾写的比较方正,然后结构紧凑。

  师:你们感觉呢,写的是不是挺好的?

  (转身问大家)你们欣赏哪一个?

  生1:是第2个。

  生2:我喜欢第1个。

  生3:我比较喜欢最后一个,(也就是)第5个。

  生4:我喜欢第3个。

  生5:喜欢第2个。

  师:看来呀,这些“之”写得其实都挺好看的,我们不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投票选择,是不是?(学生举手投票)

  你为什么把5个“之”写的都不太一样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样写比较灵活,也想试试哪一种更好看。

  师:你看,书法就是这样的,它非常有趣,我们在写的过程中不光要用心模仿,还得用脑子想怎么样让他写得更好对吗?就像赵孟頫一样,他不但继承了前人比较好的地方,还有他自己独创的地方。因此他才形成了他的赵体书法。所以书法要心,更得用什么啊?(更得用脑。)没有脑子可写不出来漂亮的字啊!那在刚才练书法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别的感受,我们平时都写硬笔的硬笔书法对吧?这下忽然拿到毛笔了,你觉得这毛笔字好写吗?

  生:毛笔字没有硬笔书法好写,因为它更难控笔。

  师:控笔更难,那你要想把这笔控好了,你就得怎么做呢?

  生:力度要更大一些。

  生:我觉得它不可以就是太用力地去写,如果太用力地写的话,它的那个墨就会整个都洇上去,就非常粗,不好看。

  师:要有技巧要适度是吗?好毛笔字还得做到什么呢?

  生:要坚持每天都要练。

  师:要经常练习,一下子写不好是不是啊?你觉得呢?

  生:觉得应该经常练,要不拿笔都不稳。

  师: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拿笔温呢?除了常练习,能一边说话一边写吗?(学生摇头:不能。)

  师:就应该认真专心地去写,也就是说书法不光练我们的心,练我们的脑,实际上还练我们一个人沉稳的气质,你们同意吗?

  师:我们都知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贴什么呀?(贴福字)对了,我找到了一些福字,你们看看他们写得怎么样?一起说。

  生:各有千秋

  师:这个词用得真不错,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过年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字体贴到自己家的门上,也代表着我们对不同的幸福的追求。好了,有同学感兴趣可以课后继续再练练你的书法,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可以吗?同学们,再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2:16:31 | 只看该作者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叫“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我忽然又想到我们的华夏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叫“成语”,你知道哪些成语吗?你能说一说吗?

  生:精兵简政。

  师:这是成语,你还知道哪个?

  生:姹紫嫣红。

  师:说的不错,你说呢?

  生:塞翁失马。

  师:我们同学都知道了很多的成语,六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我把这些成语简单地分了几个类别,你来看看,找同学来读读。

  师:带数字的。

  生1:一心一意。

  生2:三心二意。

  生3:五湖四海。

  师:你还能自己说说带数字的吗?

  生4:七上八下。

  生5:八仙过海。

  生6:十全十美。

  师:第2组是带动物名称的。

  生1:虎头虎脑。

  生2:鼠目寸光。

  生3:马到成功。

  师:你还能想到一个吗?

  生4:贼眉鼠眼。

  生5:牛气冲天。

  师:下面是含有反义词的,不能光读我这儿的,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个呢?

  生1:大材小用。

  生2:黑白相间。

  生3:舍生忘死。

  生4:三长两短。

  生5:进退两难。

  生6:舍近求远。

  师:褒义词读一个。

  生1:见微知著。

  生2:锲而不舍。

  生3:专心致志。

  师:你能说一个嘛。

  生4:理应外合算吗?

  师:你们说理应外合算褒义词吗?好像不是,再想想。你希望别人怎么夸奖你,比如说你的字或者说你读文章或者说你长得如何?

  生4:栩栩如生。

  师:栩栩如生,可以形容我们画的画是不是?

  师:含有贬义的读一读。

  生1:娇生惯养。

  生2:半途而废。

  生3:三心二意。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4:养尊处优。

  生5:贼眉鼠眼。

  师:除了这些类别,我相信我们同学还能分出其他类别的成语,是不是?那么我们学过这么多成语,要想分好类就得先弄懂成语的意思。

  师: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方法理解成语?

  生:我一般是通过把每个字的意思都想出来。然后把他们合并到一起来理解。

  师:这每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一般用查字典。

  师:查字典的方法。好的,还有什么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出每个字的意思,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一般是拆字组词。把每个字都拆开,然后组上词语。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是根据意思的关键词来记成语的。

  师:好的,我们同学有很多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今天啊,我们选择一个用学过的文言文里面的字的意思,来推测词语的方法,可以吗?打开你的语文书。先找同学来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下面这个要求。一起读读。

  生(齐读):你能借助文言文里面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师:这个黄泡泡里还有一段话,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黄泡泡里说什么了?

  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我知道了汤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可能是......

  师:可能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比喻就是跳到热水中或者是走到火里的意思。

  师:赴汤蹈火都是形容什么样的词语?

  生:就是形容经过很大的困难。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有。)

  师:那么其他的词语呢?我们也来翻看一下前面学过的两篇文言文,一篇是本单元学过的《学弈》,另一篇是本单元学的《两小儿辩日》,现在你就可以翻到前面找一找,在这两篇古文中哪些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成语里面的字的意思。

  生:我找到了“走”字。“走”的意思是“跑”的意思。所以“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坐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师:你觉得这样看花看得仔细吗?

  生:我觉得这样看画看得不仔细。

  师:好,请坐,你已经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猜出来了。还有其他同学吗?你发现了哪个字?

  生:我发现了是第2个词语的“弗”字,他的意思是“不”,所以“自愧弗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自己感到惭愧不如别人。

  师:说的也不错,其他的呢?你又发现了哪个词语?

  生:“俱”是一起的意思。

  师:哪个词语里的“俱”?

  生:声泪俱下。

  师:在哪篇文章中里有这个字?

  生:在《学弈》当中有。

  师:《学弈》怎么说的呢?

  生:虽与之俱学。

  师:“俱”的意思是......

  生:一起。

  师:那这个词语成语的意思呢?你觉得是形容什么的?

  生:形容很悲伤,哭得很悲伤。

  师:哭到了什么程度呀?

  生:一起所有人都在哭。

  师:是所有人都在哭吗?

  生:是泪水和声音一起。

  师:一起怎么样?

  生:就是一边出声音,一边掉眼泪。

  师:还有呢,剩下的那些词呢?

  生:我在《学弈》里面找到了“不以为然”的“然”字。“然”的意思是样子。所以不以为然,应该是不认为是这个样子的意思。

  生:“过犹不及”的“及”在《两小儿辩日》中“及”是“到,到了”的意思。

  师:那你觉得“过犹不及”呢?

  生:可能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师:他觉得过犹不及是犹豫不决的意思,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因为太过于犹豫,所以没有到达。

  师:太过于犹豫,所以没有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不是?

  过犹不及就是过于要求做的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学过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叫《画蛇添足》,你觉得什么是过犹不及了呢?

  生:我认为是那个人画完了蛇之后给蛇添上了脚,就叫过犹不及。

  师:本来已经画好了,结果他又做了更过分的事情,更过头的事情,所以这个就叫过犹不及,你能明白了吗?

  这些字你都理解了,刚才这几个词语里面的意思你是真的都了解了吗?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听听你的同位说的对不对。

  (同为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吗?能跟同位说一说什么意思了吗?那我考考你们行不行?

  生:可以。

  师:把语文书合上,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理解了,那(另外)这些词语里面的呢?你先读一读。我找一个同学给读读吧,后面可能有同学看不太清的。

  生1:一应俱全、万事俱备。

  生2:不胫而走、远走高飞。

  师:“不胫而走”的“胫”的意思是“大腿”的意思,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词我们不太熟,再请同学来读这两个字。

  生3:无胫而走、远走高飞。

  生4:置之弗论、功成弗居。

  生5:理所当然、果不其然。

  生6:力所能及、望尘莫及。

  生7:扬汤止沸、如汤化雪。

  师:这些词我们都读了,那么你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吗?如果你理解了,你试着用你理解的那个词语给大家说句话行不行?能说对了句子才能证明真的理解了,试试。

  生:我选择“万事俱备”,“俱”是“一起”的意思,所以词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准备好了。

  师:说一句话吧。

  生:明天就要开学第一天,马上就要上学了,我已经把我所有的学具都万事俱备了。

  师:哦,所有的学具都准备好了,所以可以说“我已经万事俱备了,就等开学了”。你对开学充满了自己的期待。

  生:我选择的是“果不其然”,我觉得“然”是“果然”的意思。“因为小明昨天没有复习,所以他今天考试,果不其然没考好。”

  师:“然”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是果然吗?果不其然,果然是这……谁能帮帮她?“然”是什么意思?(对其同桌说)你来帮帮他,小声地告诉他。(转过头再问)你知道了吗?

  生:“然”是“这样”的意思。

  师:好,你的同桌非常好,帮助了你,你也知道了这个词,说得也很准。如果我们不好好复习的话,就如我们所料就是考不好。

  生:我理解的词是“理所当然”,“然”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理所当然”就是“理应是这样”的意思。“因为鲁迅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他长大理所当然成为了一名文学家。”

  师:那你还记得我们鲁迅先生热爱读书的这个特点。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理解的词是“如汤化雪”,这里面“汤”的意思是“热水”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像热水一样把白雪融化了”,我造的句子是“妈妈的安慰如汤化雪,把小明前一秒的难过一扫而光。”

  师:说的不错,是这个意思。

  生:我理解的词语是“远走高飞”,“走”的意思是“跑”的意思,所以他的意思应该是“跑得很远”,我造的句子是“赵慧翁卷走了张三家的所有钱财,远走高飞。”

  师:说的不错,这个词用的非常准,但是我们真的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

  生:我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是“一应俱全”,“俱”是“全部,全都”的意思。“我家里有很多学习用品,有很多东西一应俱全。”

  师:我家里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不是我有很多东西一应俱全。你再说一遍。

  生:我家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

  师: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吧,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者你最理解的词语,你给他说一个句子,让他听听你说的句子。

  (同位互相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新建的词语非常感兴趣。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温习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然后就得到了新的成语的意思,这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经常要温故而知新,你们同意我这个观点吗?

  生:同意。

  师:谁说过类似的话呀?

  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你说的这句话跟张老师想的一样,你看,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用孔子的话佐证了我刚才的观点,你们觉得我这个观点你们认同吗?(认同。)为什么你们就认同了呢?为什么你听到了孔子的话,你就认同了我的观点了呢?

  生:因为我觉得温习之前学过的确实可以再学到新的知识。

  师:你在实践中验证过。

  师:你觉得呢?你为什么听到了孔子的话,你就赞成了我的观点?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人。

  师:他是一个教育家。

  生:也是一个思想家。

  师:所以他说的话,在你的心目中怎么样?

  生:十分的伟大。

  师:所以这样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经过很多实践验证过来的,对吗?因为他经过实践验证,所以他说出了这样的观点,而张老师刚才仅仅用了几个词,也让大家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我又用孔子的话为我刚才的观点做佐证,大家才赞成了我的观点,对吗?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别人的话佐证我们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们语文书上就有这样的句子,好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94页。

  自己先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分别出自我们的哪两篇课文?

  生:第第1句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

  师:第2句出自哪儿?

  生:第2句出自《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我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首先给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生: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师:作者在用这句话佐证什么观点,记得吗?

  生:我记得他是在佐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师第2个句子谁来给大家读读?

  生: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这句话是谁引用的,你还记得吗?

  生:是毛泽东引用的,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一种形式。你可以出声读一读比较一下。

  师:这样,你们来读上面的句子,我来读下面改过的句子。咱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师:我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两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第1句前面加了一个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强调是名人说过的。第2句就不知道是谁说的。

  师:好,第2句没有强调是名人说的。你找到了他们的不同,那么你觉得哪种形式更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1种形式更好,因为如果有名人说过的话,使这个事情变得更真实,使这个观点变得更真实更确凿。

  师:怎么说?更能说服别人,更有理有据是吗?

  那我想知道了,是名人说过的话就特别确凿,特别有理的证据吗?怎么有人摇头了呢?你说说为什么不是所有名人说过的话都那么确切呢?那这句话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确切的证据呢?

  生:是的。

  师:为什么呢?

  生:这句话他说的是对的,因为这句话华罗庚说的的确就是这么回事儿,但是名人有时候说的也是不对的。

  师:华罗庚也是名人呢,怎么一会儿对了一会儿又不对了呢?什么样的句子你觉得是对的,什么样就有可能不对了呢?

  生:比如说这句话就是对的,这句话华罗庚是经过思考的。

  师:你说这句话华罗庚是经过时间验证过的吗?

  生:他验证过。

  师:那什么样的句子你觉得就不一定是对的了?

  生:他光想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这样的句子就不一定是对的。

  师:没有经过验证对吗?没有经过我们后人的验证,也没有经过他的反复实践,随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能称之为有利的证据吗?(不能。)比如他说“我今天肚子疼。”是到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肚子疼吗?这样的句子就不是非常准确、确凿的,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作为一个数学家,他说的这样的话……他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家,是因为什么呀?

  生:我觉得经过了他的不懈努力,才成为了数学家。

  师: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怎么样?(很广泛)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的事迹,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管是在外国还是回中国,到长大以后也为中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所以他不会轻易地下结论,所以他这个结论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师:那好吧,就算你们说对了,这样说的好,有名言,有名人的名字,他更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准确。

  这个(下一句)下面这句话除了没有名人的名字,我觉得我改得还挺具体的呢,咱们再来读一读,我找同学来读一读(指名两人)你来读上面的那个句子,你的同位来读下面这个句子好吗?

  生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2: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你们觉得这两句话哪句话更让你信服,更让你觉得很有道理或赞同这个观点?

  这里面我也把名人的名字去掉了,你感觉怎么样?我解释得挺详细的呀,怎么还有摇脑袋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如果把名人的名字去掉的话,他说的话可能就不准确,而且没有说服力。

  师:我觉得也挺准确的,我觉得我说的话没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是不是?但是你却觉得我说的没有说服力,为什么呢?一个司马迁说的,一个我说的,你信服谁?

  生1:信服司马迁说过的。

  师:你信服他不信服我。你呢?

  生2:我信司马迁的

  师:你也不信我,我没有支持者。你呢?

  生3:我也信司马迁的。

  师:有多少人信服司马迁?举手看看。(学生举手。)你们没人信服我呀?有几个同学信。嗯,有人信服我,支持张老师。好,把手放下吧。我还是有几个拥护者的,他信服我。为什么你觉得我说的话也有道理呢?你觉得我是个什么人?你首先觉得我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生:是个教师。

  师:教师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教书育人的。

  师:所以我也算挺有知识的,可以那么说吧,可以那么认为吧。所以他对我也多少有那么点信服。但为什么你们更信司马迁呢?能说说吗?

  生:司马迁是古代的文学家,他有很多的作品,也有很多人的认识他,很多人崇拜他,所以我觉得更多的人信服他。

  师:很多人都认识司马迁,都了解司马迁,所以能带来更多同学的共鸣,张老师只是我们同学认识,我从这间教室走出去,可能就有很多人不认识我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好像我说的再有道理,跟名人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令人信服是不是?所以这就是引用名言的好处,你们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用过名言吗?

  生1:我用过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用在哪方面了?

  生1:用在谈学习的时候。

  师:还有谁想说说你是怎么用的?

  生2:我用过高尔基说过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用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

  生3:我用过先鲁迅先生的那句就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可以在作文中讲到开创精神的时候可以使用。

  师:唉,你说的这句话好像张老师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我接下来的考题中就有这句话。找同学来读读题目要求。

  生:有人说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许多传统的生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应该被淘汰,对此你怎么看?试着用一句名言说说你的想法。

  师:对此你怎么看?有人说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了,同学们你怎么看?我给了这么几个提示。

  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生4: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生5:胜利者往往是从最后坚持的五分钟里得来的成功。——牛顿

  师:好,我还给了“六个点”的提示,也就是说你可以用我给你的句子,也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句子来说说你的观点。先说你觉得传统的生存方式应该不应该被淘汰,再说说你的观点。

  生1:我觉得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应该被淘汰。

  师:比如说哪方面呢?

  生1:比如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张老师告诉你,上节课我们学了楷书四大家,这就是其中一个书法家——颜真卿说的。你重新说一遍。

  师:颜真卿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认为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应该被现代社会淘汰。

  师:别人呢?你的观点呢?你也跟他一样的理解吗?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传统的生存方式也不能被完全淘汰。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

  师:把它倒一下顺序再说。

  生2:因为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人类多读书籍才能取得进步,所以我认为不能完全被淘汰。

  师:比如说读书这方面就不能被淘汰,对吗?说的不错,你觉得呢?

  生3:我觉得培根说过的,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就是说要合理安排时间。

  师:他跟我们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啊?

  生3:节约的这些时间可以干更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被淘汰。

  师:好,有没有人觉得有些内容应该被淘汰呢?有些生存方式,我就觉得应该被淘汰,否则怎么进步呢?谁想说说。(指名学生)刚才你说的那句话,黑板上就有是哪句话来着。

  生4: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也就便成了路。所以也要有开创的精神。

  师:那你觉得,淘汰还是不淘汰?是部分淘汰还是全部淘汰?

  生5:部分淘汰,比如说那种封建的阶级,人都是有阶级的,就应该被淘汰。

  师:哎,说的不错哟,阶级的这种思想就应该被淘汰,要不然我们怎么进步呢?

  生6:就像印度种族的那种关系,虽然被取消,但是老百姓还存在着那种阶级的封建等级的思想。我觉得这种封建制度就应该被淘汰,被大众遗忘。

  师:所以你用一句话给他们说说吧,谁说过什么样的话。

  生6: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好,你也用鲁迅先生这句话,你呢?

  生:我也认为有一些,不是全部,是有一些传统的生存方式,应该被淘汰。就是一级剥削一级人民的这种制度。在鲁迅先生的狂日记中,有两段话是这样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就是吃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吧。”就这一点我就觉得剥削人民这种制度应该被淘汰,因为从“救救孩子吧”就能看出来。

  师:真棒,你读的书真多,太棒了!

  生: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旧社会那些封建迷信的要淘汰,应该多多地读书,而不是去教堂祭祀。

  师:好,非常好。看,我们同学都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积累,说到了自己的观点,看来积累对于我们很重要,只有积累得多,现在才能侃侃而谈,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更明确,对吗?那么我们再积累几句话,然后再说说这个观点。

  书上有这样几句话,你能理解他是什么意思吗?先自己来读一读。

  (生小声读)

  师:读完了这些句子,他们是讲什么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第1句话的意思是说,穷尽要学会了改变方法;改变了方法,这件事情才能变得顺通;顺通了,这件事情就能变得长久了。

  生2:我觉得第1句话他讲的是,人要变通,人要学会变通,人要知道创新,只有创新了才能变得更好。

  生3:我对第3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认识),也就是说青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是他比蓝色要更青,这是要有创新精神的句子。

  生4:我觉得第2句话他的意思是,只要一天创新了,就要每天都要改革变新,然后一直还要变新,这样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日新月异。

  生5:第4句的意思是,如果你做的是有利于民的事,就不必遵循古时候的法律,如果你做的事很——

  师:对这件事情这叫什么呢?你想说什么呢?你说出来我听听。嗯,“周”组个词吧。

  生5:如果你做这件事情做得周到,就不要按以前的去做。

  师:那也就是说这四句话都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我觉得这四句话都跟创新有关系。

  师:如果让你用,你会在什么地方用呢?

  生:作文当中。

  师:哪方面的内容呢?

  生:创新精神。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如果有同学总是喜欢用原来的方法去做事情,不愿意改变的话,我可以用这四句话来劝导他。

  师:说的不错,要是你,你怎么用?

  生:我会选择不懂得发展的人跟他说这四句话,让他改过自新。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字?(出示关键字)第1句话里边“变和通”,什么是变通?

  生:我觉得变是改变的意思,通是……

  师:改变了就会怎么样?做事情就会怎么样?

  生:通顺。

  师:通顺、顺利、通畅,对吗?

  师:下面这句话有三个“新”,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三个“新”让我感到这“新”就是革新,所以有一些事情是有必要被淘汰掉,变成新的。

  师: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我们才会日新月异。

  师:下面这句话好像我们都听过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般是形容什么的?

  生:我觉得是形容创新精神,只不过创新抛掉了以前死板的印象话,就会比以前更加进步。

  师:在以前的知识和文化的积淀的情况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怎样?

  生:越来越好。

  师:最后一句“不必法古”“不必循旧”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不必要按照古代的方法去执行,不必要遵循旧则。

  师:那就是说我们需要什么呀?

  生:我们需要创新。

  师:你们同意吗?这几句话都是跟创新发展有关系的句子,给你10秒钟快速地看一遍。你记住了哪句话?

  (指名学生背一背记住的句子。)

  生1:我记住了青取之于蓝而生于蓝。

  师:是谁在哪里说的?

  生:是《荀子》。

  生2:我记住的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

  生3:我记住了苟日新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

  生4:我记住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

  师:好,这四个同学分别记住了四句话,你们都记住了吗?我再给你点时间,这次不许低头看书,再让你读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学生快速的读三遍。)

  师:考验的时间到了,《淮南子》曾经说过——

  生: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师:在《荀子》中有一句话关于创新发展的是——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周易》中还有一句话是——

  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师:不许说话啊,(指名学生)《礼记》中还有一句话,你记得吗?

  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师:哎,想到了三个“新”,你再说一遍《礼记》中的那句话是——

  生:《礼记》中的那句话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师:同位之间互相考查一下,不许看书,你问一下他记住了哪一句。

  (学生同位之间考查。)

  师:好了,同学们都记得差不多了,我再给你们带来几句,看看你们的记忆力怎么样。(大屏幕出示句子)这三句我找同学来读一读。

  生1:科学也需要创造,也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生2: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生3: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你自己看一看你记住了哪些,马上我就要关闭它啦,读过一遍了,再请一组同学读一遍。

  (又请一组同学又读了一遍。)

  师:两遍了,自己小声阅读一遍。随后考查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1:我最喜欢第2句话,第2句是钱学森说过的话。

  师:好,现在他不看屏幕了,大家看着屏幕看他说的对不对?

  生1:第2句话是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师:他记住了吧,真棒。

  生2:我最喜欢最后一句。

  师:看着我们后面的同学,看着张老师来,你说吧。

  生2: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

  师:还差一点点。偷看一眼。

  生2:(偷看后)还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再说一遍。

  生2: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两遍你就记下来了,非常棒。

  找个后面的同学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3:我最喜欢的也是第2句,“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这是钱学森说的。

  师:你们也都记下来自己喜欢的句子了吧。好,下面还有三句话。找一组同学读读。这次我就让他们读一遍,认真听。

  生1: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生2: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生3: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乔布斯

  师:这三位名人你们都知道吗?太有名了是不是?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马上把它背下来。(学生背句子。)

  师:记下来了吗?默写在你的书上,把它积累在你的“日积月累”的下面。不准偷看。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可以先看好了句子再低头写,不准再抬头。

  (学生低头积累。)

  师:写完的同学马上坐好,抬头看一看,跟你写的一样吗?

  师:今天我们又多积累了一个句子,那么在6年的学习中,我相信除了创新方面的句子,你们是不是还积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名言警句啊?挑一个说说吧。

  生1:守信。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生2:爱国。陆游说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3:也是爱国。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我们同学积累了不少方面的名言警句,还有哪个?比如说读书的,惜时的,.你还能想到哪句?

  生4:我的是惜时的,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生5:我这也是惜时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6:勤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生7:我想到的是读书的。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师:看看我们同学积累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那么我们平时积累名言警句。为的是什么呢?背诵?默写?还是运用?

  生:运用。

  师:对了,你们说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真谛,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默写,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学以致用。(板书: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的目的,那你们用用看。

  (出示大屏幕)第1句话谁想好了?想好最后一句也行,想好哪句说哪句。

  生:我想好了最后一句,“当你发现有的同学浪费时间不爱学习,你可以对他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1:你把刚才他(指另一名学生)积累的那句话学会了。

  生2:我想好了第2句了,“遇到了不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对他说,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生3:我想好的也是第2句,“遇到不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对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师:这是谁说的话?

  生:高尔基。

  师:嗯,太有名了,请坐。

  生3:我想到了第2句,遇到不爱读书的人你会对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师:你想到了吗?刚才你说过诚信。你觉得第1句话适用吗?

  生4:当你觉得诚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师:因为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所以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是的,我们可以在这个句子里再补充一下。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的关于名言警句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也将伴随我们同学的成长,教我们做人,同时我们也在生活中运用它,理解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温故而知新还学以致用,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我们的同学继续秉承这种传统,“不忘温故知新,牢记学以致用”。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07: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