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一定要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进而形成核心素养。数学课堂,一旦脱离生活情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即“为学而学”,“为考而学”。这样的功利性教学本身是反智的,甚至是反教育的。这样的课堂极易陷入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问答,但无质疑;有探究,但无创新的窠臼。要让数学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教学活动就必须无限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接地气,才能使学生真正有兴趣去探究,去质疑;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创新意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使教学情境生活化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因为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有同质化趋向,即更倾向于与自己生活相关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入课堂即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他们会更“愿学”、“乐学”。在教学《正比例》一课时,我放弃了教材中的情境,而是把孩子们前段时间去玉屏山春游的经历串编成几个例题。以旅游线路为例题编排的主线,分别设计了“乘坐大巴车在速度一定时,路程和行驶的时间”“购买游览票时,人数与总钱数”“溜索时,总人数与车次”等情境。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变”与“不变”,充分体验正比例关系的3要素。在生活中探究数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因为素材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学习活动不是空穴来风,使教学更接地气。再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中,在引入阶段,我摒弃了教材的设计,而是事先拍了一些我们学校漂亮房顶的几何图形。(有平行四边形、有三角形、有梯形......)开课,欣赏完图片后提问:咱们校园漂亮吗?看这些蓝色的屋顶,从中发现了哪些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生答,师课件出示转化过程)
师:孩子们注意到了吗?他们刚才在叙述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
生:转化
师:真好,老师把它写下来。……继续
(课件出示梯形屋顶)
师:认识吗?如果要计算它的面积,你准备怎么办?(整堂课都是为解决这个梯形的面积为主线)让孩子们体验学习身边数学的乐趣,并自然过渡到新课。
二、趣味性地设置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即无限接近他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形成从感性知识的掌握到理性思维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自主的探索之中。
比如:杨茂舒“分数加减法”一课,全课以新冠疫苗的生产与注射为情境设计。让孩子们觉得我们学得就是身边的数学。
三、多维度地穿越生活与课堂,使数学体验生活化
生活与课堂不停的交融、穿越,强化学生的体验。在《正比例》一课中,当学生感受完玉屏山之游的几组信息,对“相关联的量”、“变化”“比值一定”有初步体验后,我不失时机地设计了一个活动: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特征的数学信息,不仅巩固对正比例关系三要素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借势渗透类比与划归思想并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同样,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当孩子们自主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我以课件演示的方式,带领他们先穿越到人大附小,去认识了毛沐汐同学,以及他的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然后又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晋,去认识了祖暅及祖暅原理,既厘清现代微积分与祖暅原理的内在联系,又生活化地将穿越千年的两个人巧妙联系在一起,培养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给孩子们埋下了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的种子,也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充溢着数学文化。
四、搭建做数学的舞台,使探究活动生活化
数学探究课堂,我们不能惟探究而探究,而是因为探究确有需要。新课标的“四基四能”要求数学学习,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生活中的目之所及既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即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这是中国学生学习品质上最大的缺失。所以用敢于试错的实验来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成为必然,因为,以后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圆锥问题”会遇到很多很多......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能太随意,应该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清晰的探究流程,自然生成的探究结论,科学合理的探究质疑。比如,我在活动前,要求:先明确活动目的,然后细读实验流程,并交流操作方法,在小组交流完后,填写实验报告单,全班汇报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质疑并反思实验的局限性。
这样体验式的数学学习不仅是感官的满足,更是深度思维的提升。
五、课堂练习有延伸,使作业设计生活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就应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生活性和开放性、拓展性,只有这样的作业才可以规避孩子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以记忆、模仿、简单运用为主的低阶水平;而应爬升至质疑、批判、创新为主的高阶思维。而且能用创新的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本身是学习数学的多维目标之一。在《正比例》的练习中,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辨析自己所举的生活中的那些实例是否成正比例;在《圆锥的体积》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至课后的作业:请探究“长方形小旗旋转成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一半,为什么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有意识地渗透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来源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才是最本真的教育。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