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讲整本书阅读我一直有一个执念,那就是梳理故事情节。
可能是我认为就像讲一篇课文一样,都得有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
但现在我想明白了,我其实是偷懒了。要想整本书阅读讲出深度,老
师应该有前面几节课的铺垫,这几节课可以包括先期的预热,整个阅
读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任务驱动,这些任务驱动里面就包括梳理故事情
节、了解人物形象等。只有在前面几节课的铺垫中,学生才能读完,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大概念。
这节课讲之前,自己觉得讲得可以了,因为我从这个书中找到大
概念了,那就是:故事中的人物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是结局都是美
好的。主人公为什么能战胜困难?自身努力重要还是他人帮助重要?
也让学生贴着语言行走,回归文本,从文中找到依据。
但听了任教授的点评,我发现还有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 教师的课堂除了关注语言内容,也要关注语言形式。不仅是找句子,
还要反思语言形式优势在哪了。贴着语言去行走,分析语言背后的行
为模式,而不是架空分析。这个模式究竟是什么,我其实一直没有弄
明白。我在网上搜了叙事模式的概念:叙事模式(narrative mode)
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
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多莱泽尔根据:
“第一,故事是由第三人称还
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
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
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
这六种叙事模式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
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
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2.大概念是一个概念,主题与问题,使离散的事实与技能相关联
系并有一定的意义。课堂上所有的问题和教学设计都应在大概念的核
心内容中进行,既可以有情节梳理,也可以有高阶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这次的课把前面的情节梳理与核心内容分离了,而且还没有书面表达
的设计,找战胜困难的句子也没有梯度训练,按序平铺,有重复的环
节。自己的阅读与教学还是停留在浅层次,思维模式仍需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