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级以下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铺厚、垫稳,抖得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口语交际整体教学谈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赵志祥
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位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乙:尽是废话!

甲:下车以后你往对面走,从西边数第三个电线杆子,我在那儿等你。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七点钟。

甲:哎呀,小王,你别来了。

乙:怎么不来啦?

甲:现在都八点半了。

以上片段选自第13课录用的相声《打电话》,文中多处精妙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而这个既在情理之中,又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可谓“抖”得“嘎嘣脆”的一个响亮的“包袱(逗笑)”,让人捧腹的同时会自然地引发许多思考。

为什么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呢?关键是这段相声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相声独有的艺术手法──“系包袱”,为结尾的“抖”做好了厚实的“铺”和“垫”:夸张的语言描绘一个不讲公德的年轻人,把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东拉西扯地说了两个多小时。铺垫厚实了,抖出来的“包袱”自然“嘎嘣脆”,自然能达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的艺术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如同相声。本组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劝说”,“劝说的最高境界是巧妙而精当,巧妙得当的关键是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来自不断的积累与运用,积累和运用贵在落实到平时的每一课教学中。”也就是说,口语交际的教学也要像相声一样,“铺厚”、“垫稳”,才能“抖得脆”。

下面,就本组口语交际教学的整体构想,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目标设定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的几条要求是: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达到第二、三、四、五条要求已经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第一条和第六条,这往往是被教师忽视而恰恰又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在设定本组口语交际的目标时,要把尊重、理解对方和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及口语交际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养成搜集、整理、运用优美语言的良好习惯。

2.在交际中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

3.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劝说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好的启迪和教育,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4.以口语交际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二、搜集、整理劝说技巧──“铺厚”

劝说,难在怎样劝,也就是劝说技巧的运用。劝说的技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如果没有技巧方面的充分准备,冒然让学生进行“劝说”的口语交际活动,肯定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刚刚进入本组的学习时,我就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劝说技巧,为“劝说”铺设好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我采取的方法是:海报发布消息、各自分头搜集、小组合作整理、小报互相交流。

海报的内容如下:为提高同学们的“口语交际”水平,拟举办五年级(1)班“劝说”技巧搜集整理大赛。各学习小组可到图书馆、网络查阅,也可以请教父母、老师(本班语文老师除外),搜集后请认真整理,以手抄报的形式参加比赛。优秀者全小组成员均可获得“收藏证书”一份。(注:本班一直采用发放班级收藏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写日记、作文以及课外阅读。)

为了提高他们对劝说技巧重要性的认识,我还在海报下面出示了一个公式并附加说明:

X    ×    Y    =    Z

↓        ↓         ↓

正确内容  劝说技巧   劝说目的

说明:X表示正确的内容,Y 表示劝说的技巧。如果X数值不变,Y的数值越大,X与Y的积越高。当Y等于零时,再正确的道理都等于白说。

经过兴致勃勃的搜集整理,同学们了解了很多劝说的方法和技巧。大家比较喜欢的方法有:①直劝法,就是在心理相容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劝对方怎样做或不要怎样做;②婉劝法,讲个故事,打个比方,或用其他委婉的方法间接地进行劝说,如: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对比选择、设喻联想、情景暗示等;③迂回法,就是先绕一个弯子,最后回到要说的本题上来,这“绕弯子”的过程常常就是求得心理相容的过程。此外,还有悬念法、激将法等等。至于劝说技巧,更是丰富多彩,大家比较喜欢的有:当头棒喝、慷慨陈词、设身处地、开诚布公、旁敲侧击、正话反说、意他言己、将心比心、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以退为进、曲径通幽,甚至还有“危言耸听”、“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等等。

尽管我没要求同学们搜集劝说内容方面的资料,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搜集、整理劝说的技巧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他们只要搜集劝说的技巧与方法,就必须牵涉到劝说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喜获技巧大丰收的同时,在语言积累方面也获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大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如有些同学了解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历史典故;有些同学知道了巧讽齐王的邹忌与智劝赵太后的触龙;有些同学甚至知道了李密的《陈情表》与诸葛亮的《出师表》风格一样,同为劝说的千古绝唱……至于与劝说相关的名人名言、经典句子,更是不计其数,如“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专已者孤,拒谏者塞”;“按一个人的意志生活,就会造成所有人的悲剧”;“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等等,不胜枚举。

三、积累、运用优美语言──“垫稳”

(一)阅读中积累精妙的语言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感受精妙的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有些故事表现了思维敏捷、反映迅速、表达清晰这些“斗嘴”的重要条件,我觉得也应该是“劝说”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于领会孔君平故意逗孩子的基础上,感受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类似的故事很多,也能大大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学中,我还适当穿插地讲述并组织学生搜集了一些类似的故事,如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像“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等等。再如对联故事“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漂东坡诗(尸)”;“出水蛤蟆穿绿袄,落汤螃蟹披红袍”;“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等等。这些小故事都能充分显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生读起来乐此不疲。

《晏子使楚》写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本课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晏子“到狗国钻狗洞”、“最不中用的我访问下等的楚国”、“橘生淮北为枳”等妙语如珠的应对,还利用学生因本课学习对“斗智”产生的浓厚兴趣,因势利导,扩大阅读面。如《林海雪原》中描写杨子荣初上威虎山时,面对“座山雕”阴险狡诈的盘问所进行的机智勇敢的回答;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中,阿庆嫂与刁德一斗智时那颇为机智巧妙的语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珅的精彩对白……这些内容均可以表现出主人公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我积极鼓励学生搜集来读一读,还结合剧本《半截蜡烛》的学习,师生一起表演了一番。

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告诫人们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艺类的课文,读起来自然饶有趣味。借助他们的趣味,我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进行阅读、表演。如马季的《吹牛》《讲礼貌》、姜昆的《虎口遐想》等对口相声,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刘宝瑞先生《劝架》、《珍珠翡翠白玉汤》等单口相声,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名段子,都是课外阅读的好材料。

(二)阅读中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劝说演练

本组教学,除了“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生发和运用优美的语言。如何生发?怎样运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就本组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劝说”这一内容来看,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情境适当插入劝说练习,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再者,对于学生来说,“劝说”是个新鲜的话题,因为新鲜,交流起来就会格外投入。但是,劝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艺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联系课文情境不失时机地插入劝说练习,将会给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劝说基础。

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后,我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一些神童故事,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演练劝说。读完王安石的《伤仲永》(译文),学生了解了神童伤仲永因为“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的情况后,我趁机让学生展开劝说活动,劝说神童也应该努力学习,效果很好。

《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劝说楚王:晏子使楚以后,楚王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晏子,挽回面子。恰巧,一个月后,齐王又派晏子出使楚国商谈国事,于是,楚王决定再次设计羞辱晏子一番。众大臣及楚王的亲友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劝说楚王。如果你是楚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该怎样劝说自己的君王呢?如果你是楚王的子女,你应该怎样劝说楚王呢?

《打电话》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当“啰唆先生”,让学生劝说。下面呈现的是劝说场景的部分实录:

师: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如果“啰唆先生”来到我们身边,大家敢不敢劝劝他呀?

生:敢!

师:那你们能劝好他吗?

生:能。一定能!

师:呵,好样的!我也相信大家一定能劝好他。但是劝说别人可是要讲究一点方法的哦。现在,请大家分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没有。(学生讨论)

师:怎么样了?啰唆先生已经来了,可以“开劝”了吗?

生:(笑)可以啦!

师:请大家先说说你们商量的劝说方法。

生1:我们组准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师:哈,好厉害的法子!怎么个“陷”法?

生1:暂时保密,等见到啰唆先生时再说。

师:其他小组请继续。

生2:我们组准备狠狠地“骂”他一顿,不知道“骂”是不是方法。

师:我知道你们的“骂”就是用激烈的言辞批评他,教育他,让他感到羞耻后再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吗?

生2:是呀!这种人就是欠骂!(笑声、附和声)

师:NO,NO,NO,非也!(笑声)有一种劝说别人的方法叫“当头棒喝”法,虽然与你们的方法比较接近,但是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不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可是你们这种方法,恐怕很难奏效。

生3:说不定会很有用。

师:呵,嘴还挺硬的。待会儿你们试试看。

生4:老师,我们组准备以理服人,给他讲啰唆的害处。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讲道理也要讲究技巧的,不知你们准备的技巧如何。

生4:放心。保证药到病除!(笑声)

师:哈哈,好啊!希望你们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

(以下是各组继续交流方法,略)

师:现在,我就是“啰唆先生”(笑声)。注意了,我正在打电话。哦,对了,劝说啰唆先生的时候,不要举手了,想说就说。还有,我这位啰唆先生脾气可不大好!(掏出手机作打电话状,以下简称啰唆)

啰唆:喂,小王啊!(笑声)下车以后你往对面走,从西边数第三个电线杆子,我在那儿等你。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记住,是七点钟。(笑声)哎呀,小王,你别来了,现在都八点半了。(笑声)

啰唆:(自言自语)唉,真倒霉,想约女朋友看电影,结果没有时间了!真倒霉啊!

生2:哼,你看看你,打一个电话说一点小事,用了两个多小时,不仅耽误别人打电话,还耽误了自己的事情!什么倒霉?你活该!

啰唆:(瞪眼,生大笑)你是哪家的孩子?想挨揍是不是?(笑声)

生2:你这个人真是“狗咬(苟杳)吕洞宾,不知好人心”!我这是劝你改正啰唆的毛病,这种方法叫当头一喝(hē)。(大笑声)

生5:张翼飞,那叫当头棒喝,那个喝字应该读第四声。你说话太没有礼貌了。你知道著名的培根名言吗?我告诉你:“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我们是小孩,大人是长辈,我们应该讲礼貌。

师:对!礼貌非常重要,否则,不但劝说不成功,恐怕还要适得其反!来,大家继续劝。

生6:啰唆先生,我想求您一件事,您能帮帮我吗?

啰唆:什么事?快说。我正烦着呢!(该生伸了伸舌头,坐下了)

生1:对不起,谢涤非刚才叫您叫错啦,她不懂事儿,应该叫您老板。(笑声)

啰唆:我不是老板。我是打工的!有什么事情,说吧。

生1:啊……啊……是这样的。啊……啊……(笑声不断)

啰唆:有什么事情你就快说啊,啊什么啊?

生1:啊……是这样的,我们四个人哪,知道吧,就是我们小组的四个人,一个是我──张瑞娜,一个是谢涤非,就是刚才那个惹您生气的同学,一个呢,叫什么呢?哎──陈永钊,你叫什么名字?(笑声)

啰唆:喂,小孩,你怎么这么啰唆?你明明知道人家的名字还问人家叫什么?

生1:抱歉,抱歉,我错啦,我错啦!抱歉,抱歉,我错啦,我错啦!(连续十几次重复)(笑声)

啰唆:有完没完呢你?真是太啰唆了!

生1:是啊是啊!抱歉,抱歉,我错啦!(笑声)

啰唆:哎呀,你急死我啦!!!求求你,简单点说,不要这么啰唆好不好?

生1:您这就着急啦?可是您刚才打电话时,别人都等了两个多小时,您怎么不嫌自己啰唆呢?

啰唆:啊?我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吗?

生1:是啊。

啰唆:哦,那是有点太长了!怪不得电影没看成。

生1:哼,知道啰唆的害处啦?

啰唆:知道了……啊?原来你这小丫头设计害我!

生1:这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耶──成功啦!

生7:叔叔啊,不,啰唆叔叔啊!(笑声)您知道为什么没看成电影吗?

啰唆:嗯,这个小朋友嘛,还是很乖的(笑声)!真会说话!那你说说看?

生7:主要原因就是您说话不大简练,一件小事您就说了半天,其实没有必要嘛。

啰唆:哎呀,小朋友,你不知道,那是我的未婚妻呀!(笑声)和她说话,我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哪!(笑声)

生8:如果您打电话简练一点,现在就能和那位阿姨一起坐在电影院里啦!想一想吧,是在电话里说话好呢,还是一起看电影好呢?

啰唆:那还用说,当然一起看电影好。

生8:所以,为了叔叔您将来能和老婆,啊不,未婚妻,一起看电影,也不再影响别人,打电话时还是简单一点好哇!

啰唆:哎呀,好孩子,你们两人真会说话,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我一定听你们的。

师:好了,同学们,既然人家啰唆先生认错了,而且愿意改正错误了,我们的劝说也就到此结束了。

生:我们组还没劝呢。

师:哈,不要劝了,如果再劝,那你们也就成了啰唆先生啦!

从以上实录来看,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一些常用的劝说的方法,而且懂得了劝说他人时应该尊重对方,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礼节,否则,劝说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搭建交际的展示平台──“抖包袱”

(一)挑战难关,在师生交际中选择话题

本组的“劝说”,提供了三个内容,一是要求学生劝说好朋友不要把果皮随手乱扔;二是劝说别人不要在剧院观看时没完没了地说话;三是劝说邻居家的大哥哥不要总是玩电子游戏。就这三个话题,首先,我利用课外师生交流的时间与学生们逐一分析,确定难度。

大家一致认为,第一个比较容易,原因有三:一是同学们都受过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教育,扔果皮的同学可能是一时忘记了,提醒他一下就会改正;二是既然是好朋友,什么话都能说,可以开诚布公地采用“直劝法”,不必 “绕弯子”,甚至采用“当头棒喝”的方法也没有什么大碍;三是劝说此类事件的材料(主要指语言素材)比比皆是,不必花费太大的功夫搜寻。

第三个话题,尽管有些难度,但是,只要解决了“入门”(搭上话茬)的问题,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身为学生的“大哥哥”一般情况下还是能够接受劝说的。再说,“劝学”的材料铺天盖地,完全可以拿来“慷慨陈词”一番,用孩子们的话说,“只要在情在理,可以无坚不摧”。

最难的就是第二个话题──劝说别人不要在剧院观看影剧时没完没了地说话。原因有四:一是面对陌生人,不好开口;二是面对这样的人自己容易生气,情感不好控制;三是大家都在看戏,劝说的声音不能太高,不能“当头棒喝”,也难以用精心准备的材料“慷慨陈词”;四是弄不好就有“瓜田李下”之嫌,不能多说,说多了的话,自己也就和那两个“说个没完没了”的人一样了。

看到大家因分析的合情合理而不得不产生的畏难情绪,我只能采用“以退为进”的“激将法”,提起他们的兴致:

师:看来,这场劝说之战,我们是不战而败了!

生(齐):是啊!

师:我觉得,在影剧院里不停地说话的人啊,不但嘴皮子厉害,而且还懂得最高明的兵法。

生1:为什么?

师:“不战而屈敌之兵,善之善者也。”唉,没想到,一向以顽强自诩的我老人家,如今调教出来的弟子们,竟然如此窝囊哦!

生2:请老师不要用窝囊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

师:面对“知难而退”的人,难道要我用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等华丽的词藻来描绘吗?

生:(无言、无奈,但又明显地不甘心)

师:算啦,我们不劝说这样的人了。以后真的在影剧院里遇到这样的人,咱们就逆来顺受,说不定还能锻炼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呢!这不,最近报纸上刊载,深圳有60%的人感到心理压力大,等到你们长大了,一定会使这个比率大大的降低哦!

生3:好啦,好啦!老师,我们劝!

师:君子一言──

生(齐):驷马难追!

师:哈!这是你们自己说的,不是我逼迫的哦!

生4:哎呀,我们上当了,中了老师的“激将法”。

师:天哪,我比窦娥还冤!我可没有用什么“激将法”,那是你们的专利。我只是尝试着“请君入瓮”。哈哈!

生5:赵老师好“坏”!太“狡猾”了!

生6:哎呀,你怎么对老师说话没礼貌!这叫“姜还是老的辣”。

生5:哎呀,我这是正话反说。连这种技巧都不懂,还语文科代表呢!

师:哈,好了,好了!坏也罢,狡猾也罢,反正我这块“老姜”准备充当那位“说个没完没了”的人。你们准备应战吧!

(二)分组演练,在生生交际中集体攻关

这里的分组有三层含义: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话题进行劝说练习;二是将在剧院里“说个没完没了”的人根据假想的身份分成若干个小组,如一对父子(母子)、一对夫妻、一对“拍拖(情侣)”、一对姐妹、一对兄弟、一对同学、一对醉汉等等;三是根据“说个没完没了”的人的个性、品行进行分组,如一劝就听的、屡教不改的、动辄发怒的、蛮不讲理的等等。在自愿的基础上,让各小组学生各自“领走”自己的劝说对象,一起研究劝说的方法。

研究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演”。组内成员要有人扮演“说个没完没了”的角色,更要模仿他们的各种态度,或比较有修养一劝就闭嘴,或屡劝不停口,或发酒风撒泼,或蛮不讲理乃至口出脏话等等。二是要“简”。剧院是个特殊的场合,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不宜大声劝说,不宜长久劝说,贵在简练。三是要巧。简练不是简单,如果仅仅简练了却达不到劝说的目的还不能算好,所以一定要巧妙。这就需要将有关社会公德、品格修养等方面的格言警句之类的精美的语言,与灵活的劝说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境,在模拟环境中展示成果

1.营造真实的氛围。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能真正考验他们的耐性、技巧及礼貌程度,我故意选择了他们爱看的《大话西游》在教室播放,但是,为了劝说的需要,音量很小,若有若无。

2.做好角色安排。上课开始,我就给学生声明:我就是那两个“说个没完没了”的人之一,下面,我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到谁跟前坐下,谁就是我的搭档──另一个“说个没完没了”的人,就要与我一起谈笑风生。当我们开始谈笑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就要“开劝”。

3.提出纪律要求:“背投”里播放的节目只是我们的“道具”,不能只顾着看电视而忘记劝说,特别是不能忘记倾听别人劝说。否则,就关掉电视。如果劝说精彩,将在两周内将此片分期全部播放作为奖励。

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的功夫果然没有白下,他们劝说的水平之高,令我激动不已。下面是部分劝说的片段:

师:现在,我就是一位比较有修养但是有点爱激动的父亲,我与我的孩子一起看戏。(走到一女生跟前,坐下、大声说话)啊,亭亭,你说是猪八戒可爱还是孙悟空可爱?(笑声)怎么不理老爸?说呀,乖女儿!(笑声)长辈问话时,晚辈要认真回答,这是礼貌哦!

生1:老师,啊不,叔叔(笑声),您的女儿很有礼貌呀!

师:是吗?我怎么没看出来?

生1:她怕影响别人看电视,啊不,是看戏,才没有回答您的问题。您说,她是不是很有礼貌呀?

师:哦!对不起,我忘记这里是剧院,是公共场所了。请原谅,我这个人好激动,在家里看电视时总是忍不住地评头论足的,养成了坏习惯。

生2:叔叔,您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您老人家(笑声)一定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吧?

师:哈,书是读过几本,但是不敢说很多。怎么了,您有什么话要说?

生2:是的。您一定知道一个大名人──奥斯特洛夫斯基。

师:知道知道,我就是读他的“钢铁”长大的。

生2:他有一句名言,送给叔叔吧。“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老师带头鼓掌,掌声四起)

师:啊,好孩子,你不但制止了我在剧院里乱说话的行为,而且规劝我改掉坏习惯!看来你的修养比叔叔好啊!

生2:叔叔客气啦。我比您还差的很远哪。

生1:我也有一句名言要送给你,是萧伯纳说的:“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师:啊,谢谢!你连萧伯纳都知道啊!

生1:当然啦!

师:那──他是哪国人?有什么成就?

生1:不知道!(笑声)

师:叔叔我知道一点点,想告诉你,愿意听吗?

生1:愿意。

师:萧伯纳是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是《卖花女》。

生1:啊,叔叔的知识真丰富!

……

师:现在,我是两个中学生中的一位,注意,我们是女生(笑声)。(走到一个女生跟前坐下)嘉玲,你觉得猪八戒笨吗?

生3:不笨。

师:哎呀,你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呀!我觉得,他不但不笨,倒是很可爱呦!(笑声)

生3:是呀!

生4:(从后边轻拍二人的肩膀,在二人回头时用一个手指挡在嘴边,随后抱拳为作揖状)

师、生3:哦!对不起!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古轶轩同学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来劝说。

生5:我知道,是“拍肩膀语言”。

生6:不对,应该是“手指语言”,她把手指挡在嘴边才让赵老师和倪嘉玲不说话的。

师:哈,你看的很准哦!但是,不应该这样说。拍肩膀,用手指挡在嘴边,这叫肢体语言,或者叫体态语。(板书:体态语)看到没有,有时候,与人交流不一定要开口说话,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生5:“放电”!(笑声)

师:不要笑,此“放电”非彼“放电”也!她说的“放电”是用眼神制止某个错误的行为。还记得《琵琶行》吧,其中的一句叫此时──

生(齐):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现在,我要扮演“拍拖”中的一个人了。(大笑)谁愿意与我一起表演?(走向学生中间,学生几乎都在笑着作躲避状)

师:哈,你们真逗!我们是表演一下而已。好了,我们不表演了。如果你在剧院里看戏时,身边就有一对拍拖的,两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嘀咕,虽然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也很影响人看戏的。此时,你应该怎么劝?

生7:我会对着那位哥哥的耳朵说悄悄话。

师:耳语一番。说什么呢?

生7:我说,大哥哥,你好帅呀!(笑声)

生8:你说这个有什么用?又不是劝说。

生7:你急什么?我这是用的“迂回法”。

生8:你这样站起来说话,会挡住后边的人看戏的。

师:哎──咱们要让人家把话说完再评论。

生7:大哥哥,你身边的姐姐好好漂亮哦!(笑声)

师:注意,该入正题了,当心“瓜田李下”。

生7:大哥哥,漂亮的姐姐最喜欢有绅士风度的哥哥。您就很有风度,看戏时说话都很小声,怕影响到别人。要是能不说,就更有风度啦!

师:哇塞!精彩!!

生9:我觉得不精彩!

师:哦?为何?

生9:他说的太多了。我只说一句话,就能让他们住嘴!

师:嗬,好厉害的小陈锦!快,说说看!

生9:我会说:剧情的前段好精彩,错过了你们会后悔的喔!

师:果然精彩!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妙!

生9:撒撒水啦,一般般啦!(笑声)

生10:你好臭美啦!(笑声)

师:说话要文明啦!(笑声)

师:请注意,我现在是一对醉汉中的一位。我找到谁,谁就要和我一起说醉话,不然,我就向他发酒风!

生11:打醉拳行不?(笑声)

师:不行。打乱了套,怎么收场?现在开始!(走到一个男生(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面前,坐下,开始说话)冯亮,你……你看看孙悟……悟空,(笑声)演的一点都不……不像,我说周星驰比六小龄童的演技差……差远啦!

生12:赵……赵……(暂停手势)老师,我可以喊你的名字吗?

师:当然!

生12:那你别给我老爹说,他要揍我!

师:哎呀,我有毛病啊?咱们现在是演戏,你不用怕!把平时的调皮劲头和勇气拿出来。开始!

生12:耶──!赵……赵……赵志祥(全班大笑),你懂……懂什么?

师:我……怎么不懂?

生12:人家周星驰是港台明星,六小龄童怎么……哦相比?(笑声)

师:啊……啊呸!我最……哦最不喜欢港台明星。(面对其他同学)喂,你们怎么光看了,快点“开劝”啊!

生13:你们表演的太好玩了,比电视好看。

师:切──!怪我们喧宾夺主了。抱歉!现在,我们不演了,周围的同学,开劝!

生14:二位叔叔,咱们出去再喝几杯如何?(笑声)

生12:去去去,小孩子喝什么喝!

师:是的,小孩子不能喝酒!

生14:小孩子不能喝酒,大孩子就应该影响别人看电视吗?

生12:谁是大孩子?你骂人,对长辈一点都不尊敬。

生14:是你们先不尊敬别人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嗯……(翻开笔记本。生大笑)“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说的,他可是是自由诗的首创人!

师:哎哎哎──停下来。你们这样就成了吵架了,哪里是在劝说呀!

生14:他以大欺小,仗势欺人,伤害弱势群体!

师:哈,好厉害的一张小嘴巴,不愧为律师的女儿!可是,别忘记你的角色,是劝说者哦!(生14伸了伸舌头坐下)

生15:老师,喝醉酒的人是很难劝好的,因为他们不能控制自己了。

生16:我觉得要想让他们不说话比较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哄他们睡觉。

生17:哈哈,他们又不是小BB。(笑声)

生16:不是小BB也要睡觉的呀!

师:让他们睡觉确实是一个闭嘴的办法,问题是,这一个“哄”字难于上青天哦!我也觉得醉汉很难劝!说实话,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是一个醉汉,他不停地自言自语,我一劝他就给我瞪眼,最后,我只好离开,站到剧院的最后看戏。大家想想,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18:这样的人不用劝,因为劝他就像瞎子点灯──白费蜡!

师:可是总要想个解决的办法呀。

生19:我有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

师:请讲!

生19:请保安人员来劝说他们,如果保安的劝说没有效,保安就会把他们赶出去。(笑声)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纷纷地)好!行!也只能这样。

(四)趁热打铁,下笔成文时扬长避短

尽管本组的写作要求是写发言稿,但是,我认为与口语交际的联系不太密切,因此我改变了作文内容,在对本次口语交际总结的基础上,请学生以“劝说”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以往的写作,一般都有习作指导,本次作文内容的更改,使得作文与口语交际的内容相一致,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已经展开充分的资料搜集整理、讨论、演练,亲身经历了“劝说”的始末,素材、技巧基本上了然于胸,这样,不仅省去了指导,而且使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技巧进行系统化的加工和巩固。所以他们感到此次作文非常好写,写起来自然兴致勃勃,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500多字的文章。下面是陈锦同学的一篇作文,呈现与此,与大家分享。

劝 说

劝说需要技巧,劝说讲究方法。劝说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又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智慧的综合体现。因此,良好的劝说方法与恰到好处的劝说方式将会事半功倍,最终可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甚至劝说者会成为被劝之人。

寒假期间我与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入座不久,我就听见后排右侧的两个胖胖的穿着讲究的少妇在嘀嘀咕咕地谈论着“八卦”式的花边新闻,而且声音越说越大。电影已经放映了,她俩还有停止的意思。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孩,终于按捺不住了,突然间口里自言自语地冒出一句:“烦不烦人?!不回家做饭,在这现丑干哈!”这话被后面两个少妇听见了,霎时间,“贵妇”变成了“泼妇”。一个女人骂道:“老娘聊天管你屁事?找抽呀你!”另一个满脸横肉的女人猛然站起,对着前面的女孩大声吼道:“臭鸡婆,你不去‘坐台’,在这里凑什么热闹!?”此话一出,前面的女孩立刻像疯子一样转身站起,仗着旁边有男朋友在,声色俱厉地回击道:“死八婆!你想找死呀?”大有大打出手之态势。

接下来的是:保安进场、男朋友的无奈与失望、全场观众的白眼……人们欣赏一场好电影的心情荡然无存。

上星期我与我爸去深圳大剧院看歌剧,说来真巧,前排一对情侣在节目刚开始不久就开始卿卿我我、嘻嘻哈哈起来,这时,他们旁边一个带着金丝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先生侧过脸来,笑眯眯的对着他们俩小声说道:“剧情的前段好精彩,错过了你们会后悔的喔!”这对情侣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连连说:“谢谢,谢谢!”然后鸦雀无声!当晚,我们欣赏了一台好节目,剧情好美,歌声好美,环境好美,人文更美!

一场闹剧,一场喜剧,同样是电影院里的劝说,不同的方式,却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劝说,的确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五、对口语交际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再现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与交际零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可以促使口语交际“具体”化,同时赋予了交际任务以“实际”意义。由于地域与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话题的内容势必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类似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展开相对“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是解决无话可说或者有话说却难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要引导学生做“有米之炊”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即便我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有些学生还是无话可说或者交际起来语言干瘪、空洞乏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与,我们往往孤立地对待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要求,没有从语言储备这个方面考虑问题,只重视口语交际的交际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其实,口语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与写作是一样的。写作,要胸藏万汇,才能笔有千钧;同样的,口语交际时,倘若胸无点墨,又怎么会口若悬河呢?关于这个问题,冰心早在1959年就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他总是读得很仔细,不但记住书里的故事,还把书里优美的、有力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他脑子里积攒的词汇很多,又会灵活运用,因此他写起作文来,毫不费力,每次作文他都写得很好,写信写日记,也是如此。老师对他的学习成绩是很满意的,对于他的作文,尤其称赞,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门径。”这里的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门径”,何尝不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门径”呢?

“劝说”完剧院“说个没完没了”的人之后,我又让学生简单地“劝说”了总是“打电子游戏的大哥哥”,并要求学生直接用自己搜集的精妙语言进行劝说,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光阴易逝,岂容我待”;“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志不强者智不达”等等格言警句,他们如数家珍一样的呈现出来,令人惊叹!

由此看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交际”,更应该着眼于“口语”的能力培养,而语言积累是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如前“劝说”实录中展示的那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语言,在交际中就会想方设法地融入自己搜集整理的精妙语言,用的恰当了,成就感会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积累语言;即使用的不太恰当,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也会在“错误”中明白许多道理,掌握很多知识。

(三)做好铺垫,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劝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难在劝说是一门艺术,需要非常复杂的技巧。对于成人来说,想达到劝说的目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劝说目的的达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倘若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能够勉强达成“劝说”的目的,恐怕也是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召开的“常委会”,而非多数同学积极参与的口语交际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感到口语交际不但有趣而且轻松。做到有趣的交际,相对比较容易,方法也比较多;让学生交流得轻松,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避免“常委会”现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不要毕其功于一役──等到口语交际课才开始精心设计方案、巧妙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交际。为何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是口语表达不好,就是交际能力较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的口语交际做好扎实的铺垫,以至于在口语交际的具体操作中,即使营造了非常好的情境,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道是,功夫在诗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教材中,有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素材,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功夫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课教学之中,分散了,压力减弱的同时,“功力”却慢慢增强了,自然也就轻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第一篇:《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 张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课时 (习作)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巧抓思维个性化 读出阅读个性化
——我教《将相和》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军霞
  阅读课怎样上才好?阅读课是教师们天天在上的课型,教师对它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那些语句打动了你?哪一处景物是你最喜爱的?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能统领课堂的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是自由自在的汇报,学生们找一处文字,说一段感受,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就完成了全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从表面上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挺接近的,注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习方式也是新颖而自由的,可是在课堂上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教师反而在教学中被学生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学生的阅读学习浮于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乏真正的来源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思考,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深入课文,细心思考教学方式及过程,抓住课文每一个能让人有所感悟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探讨,得出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和结论,使学生的阅读显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个性。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进入了青春的萌芽时期,对社会上的事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长大了。这一时期的他们,非常需要思想行为上的正确指引。这篇课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能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名篇,有许多优秀的教师讲公开课都会选它,这是由于它的课型和意义决定的。可是,怎样讲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新意呢?经过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一个问题: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问题一出,学生的心里都明白,当然不是的,那是什么呢?读课文,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都忙活开了,读课文,找资料,小组讨论开始了。



  生:我认为蔺相如立功不是靠一张嘴,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例如:“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我从这名话中感受到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蔺相如胆识过人。”



  我故做疑惑地说: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



  学生急了,补充道: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很不简单,别人都怕去了回不来了,而他只想了一下就同意了。这说明了他胆识过人。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大臣们毫无办法时,蔺相如却想到了良策,说明了他十分机智。



  师:说得多好呀!老师也好像看到了一个机智无比的蔺相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蔺相如不光是想到了良策,而且毛遂自荐要亲自前往秦国,这可是一件万分危险的事呀,(为什么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我从这句话虽还感受到蔺相如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现,明白了秦王没有诚意。秦王虽然喜欢和氏璧,但是不想拿十五座城来交换。因为他一拿到和氏璧就高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边看边称赞,一定是看了好一会儿了,可是他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如果真的有诚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就应该和赵国的使臣谈一谈以城换璧的事了,可是他连换城的一个字也不提,就是说他这时根本没想到要用城换璧,这不就是没有诚意吗?



  生: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现,洞察了秦王的内心,了解了他心里的想法。可见蔺相如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



  生: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如果这时以别的理由向秦王要回和氏璧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运用自己的智谋欺骗了秦王,索回了和氏璧。我从这儿知道了蔺相如十分机智。



  生:他要撞碎和氏璧,是利用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他知道秦王想得到和氏壁,决不肯让和氏璧被撞得粉碎,因此才利用秦王的这一弱点来逼秦王就范。



  师: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生:他的理就是秦王没有诚意就是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你既然失信在先,就不要怪我过分了。



蔺相如的死意味着什么?



  课上到蔺相如撞壁的时候,学生们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在“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这一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了课文中的每一处可以反映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不断的探究,讨论,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这时的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真出现壁毁人亡的惨剧,赵国,秦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完全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课文中没有出现的情况。



  沉思了一会,有人说:“对于赵国来说,会失去和氏璧这无价之宝,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无价之宝向全天下证实秦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无耻之徒,使秦国处于难堪的局面,也是值得的。”还有人说:“对于秦王来就,不但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要到,还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然也极不情愿的。真所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划算。” 这种回答让我很满意,学生已经会从大局出发,来考虑一件事情的成败以及它造成的社会影响了。



  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蔺相如如果真的死了,倒是一件好事。”我愣住了,好事?同学们也愣住了。片刻,有人偷偷笑起来,“说错了吧?蔺相如这样一个人死了怎么会是好事呢?”可是,那名女生固执地看着我,那种眼神告诉我她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疑惑地让她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她说:“我还有一种观点,他们刚才都是从失去和氏璧的角度来说的,我想从失去蔺相如的角度来说一说。对于赵国来说,失去了蔺相如真是一笔无可计量的损失,众所周知,蔺相如后来在赵国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外交才华是赵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是数一无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蔺相如,赵国要比历史上早许多年就亡国了。所以说蔺相如相对于赵国来说,比和氏璧更珍贵。可是对于秦国来说,蔺相如作为敌对国的一名重要外交人才,在后来的许多外交事件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秦国也吃了不少亏。如果现在他真的死掉了,对于秦国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可是秦王没有想到这一点。”



  好一番别开生面的演说,真是说得头头是道,句句是理,学生的另类思维让我自叹不如。对于这个问题,我和所有的学生一样,都只站在了正义和弱者的一面,从来就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过,而今天,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却想到了!这真是让我惊喜的一瞬间。



到底是不讲信义还是讲信义?



  对于完璧归赵的结果,学生自然地感到这是蔺相如的功劳。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不光认识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认识到了秦王的不讲信义。可是在快要结束这一节课时,又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这样评价秦王不够公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讲信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说法在同学们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讲信义?别人有了好东西就想要的人还讲信义?”“不会是说口误吧?”带着好奇心,同学们听着那男孩子的话:我从“秦王没办法,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感受到了秦王其实还是讲信用的。两国以城换璧没有换成,秦王也没有把蔺相如怎么样,还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赵国。尽管秦王非常想要和氏璧,也想通过非法的手段得到和氏璧,但是他还是不想背上这不讲信义的恶名,所以只好放了蔺相如。尽管放得心不甘情不愿,可还是放了。之后也没拿他们怎么样。不像现在的有的国家为了夺取别国的资源,就假造各种借口去攻击别人,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才是置天下大义于不顾,同他们相比,秦王还是讲信义的。”



  他的话一落音,同学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是呀,毕竟还没有做成坏事,还不能这样评价他。”“你的话很有创意,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秦王,说得非常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文本细读举隅
浙江省杭州市彭埠第二小学 楼 罛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一、抓住语言的联系,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对于《将相和》的主人公蔺相如这一人物的个性品质,大家都已达成一致认识:智勇双全、顾全大局。但是,深入到语言时,似乎存在这样的现状:研读“秦宫护玉”这部分内容,读了蔺相如理直气壮的一番话,明白了蔺相如深知秦王的爱玉之心,所以以身护玉;读蔺相如在受璧典礼上的这番壮语,会认为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杀他,话才说得如此落落大方。细细想来,这样的解读,似乎只让人感到蔺相如知己知彼,料事如神。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司马迁特别推崇蔺相如的“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这是因为忽略了语言之间的联系。蔺相如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其个性的解读,应当体现在故事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整体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分“临危受命”“秦宫护玉”“典礼送玉”三个阶段。我们一般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秦宫护玉”和“典礼送玉”这两个情节,但必须联系事情的起因“临危受命”,才能对人物个性把握得更加准确。联系临危受命这一情节,我们发现蔺相如的语言似乎有矛盾:前面对赵王说的是“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而现在对秦王说的是:“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与玉同归于尽是假,想完璧归赵是真。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秦宫护玉时,蔺相如有玉在手,所以理直气壮,看似以身护玉,实是以玉护身。但是,如今玉已经送回去了,还如此落落大方,这是什么原因?联系临危受命的情节,我们能发现这两句话,一句是对赵王的承诺,临别之言;另一句是对秦王的交代,临危之言。可见,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的。蔺相如在生死悬于一线时能如此大度的背后,并不是料到秦王不会杀他,而是他已经胜利完成了使命后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以及践行了对赵王的承诺后那份知死必勇的气概。这才印证了《史记》中的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确实是智勇双全,但勇过于智。



  二、比较语言的形式,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差别



  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读这两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一是对人的称呼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的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通过语言的比较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居功自傲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作了鲜明的对比。



  三、关注语言的细节,认识廉颇的公忠为国



  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不仅仅是知错能改。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理解上,就过于肤浅。读《史记》原文,廉颇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公忠为国”。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语言细节进行研读,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文中的叙述是: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的这一细节。



  我们可以这样想: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驰骋沙场,杀敌无数;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



  语言的联系、形式与细节,分别体现了文学作品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的三个侧面。从这三个角度对语言进行研读,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大巧若拙因材施教
支玉恒

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说,学哪一课?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齐)知道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知道东吴由谁统治吗?生:孙权。

师:西蜀呢?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生:魏国,原来是曹操保着汉献帝,后来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对不对?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

师:刚才在讲三国的情况时,曹操提到了。现在我要问,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应该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可以不可以?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可以。应该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现在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很简单,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帮助诸葛亮。

师:鲁肃帮助诸葛亮,鲁肃主动帮助?生:我认为就是借船造箭。

师:还是不正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可以吗?(生答:可以)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生:最简单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诸葛亮没去,曹操就借给他了?生: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再说得明确一点。生: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师: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生: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生:(齐)主要内容。

师:如果我现在请大家给课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学生沉默)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情的起因,我认为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在短期内造箭。

师:可以吗?(生:可以)事情的结果,刚才没说,是什么?生:诸葛亮得到了箭。

师:那么剩下的这部分内容是故事的什么?

生:(齐)经过。

师:可以分几段。生:(齐)三段。

师;如果我想把“经过”再分成两部分,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好。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这是什么?我要求不说刚才那句话了一他请他帮忙,他答应了,不这样说了,怎么说?生: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准备工作。

师:好。这才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关板书)——生:正式的借箭过程。

师: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在这几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内容?生:经过是主要内容。

师:在经过里面“准备”和“借箭”谁是更主要的内容?生:经过中“借箭”是最主要内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三国起了变化了。三国,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条腿。现在,孙、刘已经联合起来了,共国抗御曹操。要记住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重要:“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评析:

这一课例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多方面展示了教师在开始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师生谈话法”。在谈话中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一、向学生渗透了学习课文时所必要的有关知识。如“箭”与“剑”的形状、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师在这里预先点破,学文时学生就会不问自通。同时,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了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三国的构成、统治者、课文中人物的所属和职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在谈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的,有效地运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个别内容学生不了解,教师也不避讳地直接讲出,也是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特别是“孙刘联合,共同抗曹”这样的形势介绍,对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这一教例,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联系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结构、段内层次和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逐段学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不但显示了教学设计的巧妙,也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相当清晰。

三、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他们说话要简练,要学会概括,要有逻辑性。表现了教师不放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课堂终结

《草船借箭》课文讲完了,黑板上出现这样一幅

教师又请同学们综合课文内容,结合板书,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为三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敌”、“知天”三点。教师又要求把这三点再归纳为两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师仍然追问:还能把这两点再概括为一条道理吗?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事实,结合板书中提炼出来的内容,看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测和估计,完全同后来的事实相一致。(他识破了周瑜设计陷害自已,但为了顾全大局,并不说穿,而是将计就计;他知道鲁肃性格忠厚,又极力主张孙刘联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赖,请他帮忙,求他保密,鲁肃果然帮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谨慎,心性多疑,就敢于率领草船,轻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预测三天后必有大雾,三天后果然大雾弥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学生归结出这条道理是: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

接着教师又假设了一种具体情境,设问: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用刚才得出的那条道理去分析。讨论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二阶段。

评析:

用这样的讨论来终结这篇课文的阅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三、《捞铁牛》段的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二、三两段(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捞牛的过程)。

训练目的

一、指导学生认识段内结构,给段落划分层次。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训练步骤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一共写了几句话,各讲什么?

2.把每句话的意思概括为一个词语。

(最后概括为: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牢铁牛)

3.让学生按照上述四个“小标题”复述捞牛的准备工作的程序。要求不要套用课本原句,要用自己的话,要有创造和发挥。

4.提问讨论

①为什么要把船上装满沙子,装满沙子后船会出现什么现象?

②为什么要用两只船,还要把两只船拴在一起?

5.总结第二段学习过程和方法。

读课文,分出工作步骤一概括各步工作~复述~思考关键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第4、5、6自然段)

1.默读本段三个自然段,思考: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4.船把铁牛拔出淤泥。5.船把铁牛拖回到岸边。6.捞起全部铁牛。)

2.提问:这三个自然段中有没有能合并成一层意思的?(第4、5自然段可以合并为:捞起一只铁牛的过程。)

3.把4、5两个自然段交给学生自学,要求他们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先默读,再分出捞牛的工作步骤,然后用一个词语对各步工作进行概括,最后就工作过程中的关键之点进行思考。(学生最后概括为:铲沙入河、绷紧绳子、拔牛出泥、拖回岸边)

4.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思考,就捞铁牛工作中的关键之点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学生提的问题大致有:①为什么要把沙子再铲回到河里去?②课文说“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怎么理解靠浮力向上拔”?③只把牛拖到岸边,还得搬到岸上来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牛搬到岸上?)

5.指名学生按步骤、有发挥地复述打捞铁牛的经过。

6.指名学生根据第6自然段,说一说其余铁牛是怎样打捞起来的?

(叙述此问题应注意省略掉备船、并船搭架两个步骤。)

评析:

这一教例使用了常见的段的训练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叙述顺序,分析段落内部结构。本课二、三段一写准备,一写捞牛,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没有多少描绘,只是一步一步,条理分明地叙述说明,很便于训练学生认识段内层次。教师抓住课文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法,教学思想清晰,目的明确。

二、结构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多次让学生复述课文,特别是依据第6自然段复述其他几只牛的打捞过程,需要学生注意:课文上说“用同样的办法”是指同样利用水的浮力,但实际步骤与第4、5自然段叙述有别。这是一种“同中有异”的说话训练。教师要求复述要有创造和发挥,要用自己的话,增加了复述的难度和思维性。

三、教师注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为今后给课文或段浇加小标题做了准备。第三段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己按上一段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抓住课文重点内容进行思考。

摘自《小学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精心设计台阶加强应用指导
──第十二册第十二课《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大连市旅顺口区大华小学  王双红

大连市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淑荣

  

(师生同唱《好汉歌》)

师:大家唱得真投入!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景阳同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师:这节课我们要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通过语言了解武松的特点;学习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武松在景阳同上打死老虎的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在景阳同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师:概括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请看自学提示。

师:(投影出示自学提示:1、读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画出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谁愿意说说通过武松的语言你体会到武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

生:我觉得武松很勇敢。

生: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武松主要具有的特点是——

生:豪爽、倔强、勇敢。

师:你是通过哪些语言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的比较豪爽。

生:我通过“这酒真有气力”这句话也能够体会到武松具有豪爽的性格。

生:“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武松很倔强。

生:我还通过“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的。

生:我通过“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这句话体会到武松

      很勇敢。

生:“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通过这句话,我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能够表现武松特点的语言。现在谁能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是怎样表现武松倔强的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劝他别喝了,因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刚喝时只觉得好喝,一会儿就醉倒了。但凡来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过不了山冈,过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所以我觉得武松比较倔强。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家酒店的酒有劲,武松不是不知道,因为他喝完第一碗酒时就说:“这酒真有气力!”喝完第二碗时还说:“好酒!”说明店家说的是实话。武松明知这酒劲大还偏偏要喝,说明他的确倔强。

师:的确,店家好心好意劝他别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还说:“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这个武松真是倔强。刚才这两位同学体会得挺好。他们之所以体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这句话,联系了上下文,根据语气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下面,我们再运用这个方法看看其它语言又是怎样表现武松性格的。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喝酒是拿起碗一饮而尽,并毫不犹豫地评价说:“这酒真有气力!”从这句话看出武松很豪爽,直来直去。

生:别人是三碗不过冈,可是武松足足喝了十八碗酒,喝完之后还要过冈。店家说景阳冈上有老虎,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而且官府已经发下榜文,不让单身客人一人过同,需要凑齐二三十人趁午间结伴过冈、当时天色已经晚了,老虎就喜欢在这个时候出动,一个人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冈。可是武松不听劝,还说:“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既能体现出武松的倔强,又能体现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作者运用这些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表现了武松豪爽、倔强、勇敢的特点,我们怎么读才能够把这些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武松的语言,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咱们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就是——

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根据内容、语气,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这方面的练习,(投影出示练习一)谁来审题?

生:这道题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阅读短文,第二个是抓住李逵的语言体会李逵的性格特点。

师: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做题。

(生做练习,师巡视点拨)

生:宋江和戴宗站在一起,他肯定是戴宗的朋友,打听的时候就应该说:“这位仁兄是谁?”或者说:“这位官人是谁?”可是,李逵却当着宋江的面称呼他为“黑汉子”,一点都不讲礼貌,所以我觉得李逵挺粗鲁的。

生:我也觉得李逵挺粗鲁的。他说:“你爷爷的,你怎不早说,也教俺铁牛高兴高兴。”李逵非常崇拜宋江,可是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他却高兴得忘乎所以,说起脏话来了,所以说李逵很粗鲁。

生:“你若真是宋江,我便下拜,若不是宋江,我才不拜呢!你别骗我给人下了拜,再来笑我。”通过这句话,我觉得李逵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准确。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那么反过来,如果给你人物的特点,你能根据上下文,为人物设计出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语言吗?

(投影出示练习二: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短文,说说高大哥有什么特点?

生:热心肠!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为热心肠的高大哥设计几处符合他热心肠特点的语言。

(生动笔做题)

师:做好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

师:我的邻居高大哥虽是个拉板车的,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高大哥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这些话都能够表现出高大哥的热心肠,但是哪一种说法最好呢?

生:第三种说法最好。因为从这句话我能够看出高大哥已经不止一次帮过生病的“我”了,所以对“我”的名字和我的病了如指掌,说明高大哥的确是个热心肠。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继续往下做题。

师:“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高大哥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师: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师:妈妈说:“你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师:到了医院,妈妈对高大哥说:“小高,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高大哥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师:(投彤出示作业题)根据你的意愿,从下列作业中任选—题完成: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阅读《水浒传》。C、设计一段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对话。

【评析】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者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根据教材的特点;重新组合,灵活处理,使学生达到“一课一得”。《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1、按照才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上、说说下面事情的起因和结果:(1)店家只给武松师三碗酒;(2)武松不听劝要上景阳冈;(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学习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和根据人物特点设计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的,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铺设一定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l、读武松打虎前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的特点。3、如何根据这些语言体会人物特点。4、练习根据人物特点设计语言。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共党课都是按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以为学生理解了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也上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其实,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运用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新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对《走进信息世界》的研读设计
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研室 王庆华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肖晓燕
  一、教材所处位置及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懂得正确利用媒体,趋利避害;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学习利用信息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发挥“单元导读”的导学功能



  带领学生走进信息世界,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搞明白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背景、自身需要、学习目标。单元导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触及的都是信息,”“我就被信息所包围”的感受;生成“让我们马上开始关于信息的研究”的急切心态。一句话,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



  三、用活“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活动建议”



  (一)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



  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第三条建议做活动准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些材料,提取现代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作为论辩发言的材料。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比如,通过访问专家、亲身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搜集资料,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三)灵活选用辩题,重视前期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四)拓展活动内容,体会信息对学习、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选用的活动建议是面向全国各地小学生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当地、本校或本班的实际,设计感兴趣的活动。譬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搞“天下事我关心”新闻摘要活动,感受现代信息的影响;做“购物方式的变迁”调查活动,了解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等。农村的孩子可以开展“与致富专业户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是怎样获取致富信息的,信息给他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什么好处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强、难度大,是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可指导学生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研读例文,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近视情况及形成原因的调查,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校园童谣的研究……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二)选定主题,制订计划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FO”,几乎都感兴趣,思路打开后,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离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结论,像“有没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从玩具的变迁看小学生的消费观”“环保与卫生习惯的内在关系”等。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三)搜集信息,分类整理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例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四)阅读资料,形成观点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五)研究写法,撰写报告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奇怪的东南风》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思路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语言平实,写作思路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得出结论”。两篇研究报告写法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五、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进行活动的评价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时以“庆功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变化,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反思,为今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借鉴。



  活动结束后将全部资料编辑成册,把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呈送相关部门。



  下面节选我们上学年《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听课笔记如下:



  环节一:阅读报告,习得方法(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提纲(教师简短导入新课后出示)



  1.读一读,想一想:两篇报告研究的各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读一读,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搜集信息的,又是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



  3.读一读,比一比:两篇报告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二、学生自学(师提醒学生)



  第一个问题适合个人自学;第二、三个问题应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三、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要点,并抓住小组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要学生讨论)



  1.搜集信息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观察、记录、听医生解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阅读书报、上网、调查访问、其他。



  2.运用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通过对搜集到的“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两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刮东南风爸爸便咳嗽,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逐条分析,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关于研究报告写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处下了工夫):



  第一篇: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第二篇:问题提出→调查→整理调查情况和资料→得出结论。



  第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第二篇语言平实。



  两篇报告写作思路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环节二:研选主题,制订计划(一课时)



  一、教师举例开启思路



  1.英国的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花遇酸变成红色,便潜心研究,最后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酸碱指示剂。



  ……



  二、结合实际,选择课题



  1.分组讨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班内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题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思路没有打开,教师就选题范围、选择课题适时点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1)选题范围发散:如,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2)选择的课题发散,如,家庭生活方面:①家庭读书氛围与孩子成才的关系的研究;②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调查;③单亲家庭中孩子心理特点的调查与研究;④家庭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⑤小学生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校园文化方面:①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②本校课外读书情况的调查和建议;③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④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与研究;⑤校园童谣的研究……



  三、组成小组,编制计划



  选题相似或相同的学生自愿结成课题小组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出示研究计划的例文──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



  环节三:按照计划,课外搜集信息(略)



  环节四:方法迁移,学写报告(一课时)



  一、阅读信息,形成观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习处理信息。



  1.组内交流信息,汇总信息。



  2.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筛选的标准:(1)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2)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3)注意是否有不同看法的资料,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3.分类整理,形成观点。(1)对筛选后的材料再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观点;(2)整理后的信息不足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信息;(3)补充搜集,充实观点。



  二、利用信息,学写报告



  1.充分讨论,准备撰写。(1)研究报告的标题可以像第一篇研究报告那样有正、副两个标题,也可以像第二篇那样只有一个标题,简单醒目;(2)引用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报告中怎样安排;(3)研究结论是什么,怎样表达这一结论;(4)研究报告的写法。



  2.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1)确定组内执笔同学;(2)小组集体讨论定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0: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