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书不厌百回读。”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总能有不同的收获。
六岁时,父母送了我一套郑渊洁的“十二生肖”丛书。
郑渊洁是著名的“童话大王”,他的书读起来有趣极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通通化身为人,演绎出各种荒诞离奇的故事。他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对这套书爱不释手。
这套书读完,我又喜欢上了其它新书,渐渐将这套书抛之脑后。
这个时期读书,我像在很浅的海边玩水。
上三年级了。有一天,我在整理书柜时又发现了这套书。出于怀念往昔的想法,我再次捧起了它。
第二次阅读,我能隐约读出一些不同的东西了。“这种提前学习高年级的知识真不好。”“为什么说真话没人信?”……
我就像试着慢慢去深一点的海水里游泳。
时光无声无息地带着三个年头溜走了。母亲在收拾我许久不看的书籍时,又翻出了这套书。
我倏然回想起阅读这套书曾经带给我的快乐,再次一头扎进书里。
我在重重阅读理解的锤炼下,在细致的品读中发现隐于书中的讽刺。
飞马牌汽车在一段高速公路上堵了十二年,乘客居然都没人下车,这讽刺的不正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吗?一位学生在同车人的帮助下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因为没有文凭,他的父母难过得捶胸顿足,这与“应试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直热爱奔驰的飞马牌汽车花了整整十二年,才喜欢上了“停下休息”,习惯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如此种种,仅仅是这套书中某一本里的一个小故事,就蕴藏了如此丰富的深意。
我能在更深的大海里畅游了。
宋代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每一次重新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仅能有助于“吃透”一本书,更昭示着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