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19:5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材料来源:水平三《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水平三《体育与健康》

主    题: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课    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赵克方/郑州市二七区水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篮球的要求是:知道项目技术动作名称,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锻炼方法和动作的连贯性,体验篮球比赛中的乐趣与成功感。

2.教材分析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章球类运动小篮球第三课时的内容。它是在脚步移动,左、右手高运球与低运球以及左右手连续换手运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实战中摆脱防守的有效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它也是验证学生篮球基本功的技术之一,是本书篮球教学中最难掌握的技术。熟练的掌握该技术有助于学生实战中得分提升比赛乐趣与成功感。      

3.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高、低运球和连续换手运球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受到场地、时间等原因,大部分同学课下练习较少,基本功较差。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采取复习运球,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切不可快速漫灌导致学生感到难度过高,没有兴趣学习。

学习目标:

1.大部分学生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基础较差同学能够完成分解动作,知道体前变向运球技术动作要领。

2.每位同学参与训练与比赛,能够在小组中完成训练与比赛。

3.全力训练为队友贡献自己的能量,享受团队篮球的快乐。

学习重点:

拍球位置、跨步、专题、前倾、探肩协调一致。

学习难点:

手脚连续配合协调,节奏清晰。

评价任务

1、通过原地、移动、障碍练习最后每位同学参与比赛展示训练掌握情况了解动作要求与重、难点总结时提问要领掌握。(完成目标一)

2、训练2人练习、随机配合、集体比赛确保每位同学参与。(完成目标二)

3、鼓励每位同学积极训练通过比赛展示自己风格体会完成动作的乐趣与成功感。(完成目标三)

课前准备:板书、篮球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19:55:4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整队热身(3分钟)

1、出示本节课学习内容名称。

2、热身:手腕、绕环、持球拉伸,手推球弓步,脚下绕8字,左右手运球、展示三威胁。

通过热身动作与运球初步了解学生基础

环节2

运球基础练习,引出本节课内容。

(6分钟)

活动一:跟随节奏原地换手运球部分同学示范讨论动作。

活动二:运球找朋友,讲规则后开始,2分钟内看次数同学示范评价动作。

活动三:讲解示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学生能积极练习提升换手与移动高、低运球。 (评价目标2)

环节3

分组练习(6分钟)

活动一:降重心三次运球变向换手练习。1、2,3、4组互评。右手、左手分别练习(3分钟)

活动二:通过互评纠错继续练习,不清楚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看板书。(3分钟)

每位通过2人一组了解学生技术掌握情况。(评价目标1)

环节4

加大难度一次运球后变向换手运球(5分钟)

活动一:教师示范,请两位同学示范,评价动作了解自身不足,继续练习巩固。其中开始以右手为主,然后左右手交替完成。

90%同学能够做到一次运球运球后变向换手运球,其他同学可放慢动作完成。

(评价目标1、2)

环节5

加大难度连续摆脱障碍(12分钟)

1、 教师示范如何完成以及规则提示。确保每位同学认识到自身重要性。

2、 分为四组比赛,教师提示与鼓励。

3、 个别学生示范。

1、观看每位同学动作及时纠错。

2、鼓励每位学生权利完成比赛

(评价目标1、2、3)

环节6

课堂小结、放松操

(3分钟)

学生谈参与比赛感受提问提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领。

90%的学生能够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目标3)

板书设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21: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