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案例分析集锦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激起创新思维
——对话教学中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策略初探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王飞云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对话,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这种对话,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提问是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大致有二个级别五种类型:



一是低级认知提问:



1、判断型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



2、叙述型问题,其典型形式为“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可是这两类问题都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



3、论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讲出道理,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过这类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它训练的主要是辐合思维能力。



二是高级认知提问:



4、独创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请你提出与众不同答案”、“"请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智慧的翅膀,向未知作创造性的跃进;要求学生主动运用和寻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赐予。



5、探索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前三类问题的比重很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就要大大提高后两类问题的比重。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点珠连线,畅通寻路



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常常会走“题海战术”的重负担途径,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反之,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从原来的问题出发,通过引伸、推广、对照、类比而提出新问题,如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 ,也可以保持原来的条件,探讨能否得到更深刻的结论等等。这类问题特别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各种变式中发现解题过程结构的特征,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进行创造性解题活动的经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教学的效果。



【案例】在教学四年级 上册《合理安排》一课时,在学生正确探究完2、3、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师生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同时烙2张饼呢?



生1:要么2张饼为一组,或者3张饼为一组。



生2:在分组时我觉得赞成不能让一组里只剩1张饼,因为这样就很浪费锅底了。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3:8个饼可以分成4组,第1组2张,第2组2张,第3组2张,第4组还是2张,共用6×4=24分钟。



生4:8个饼还可以分成3组,第1组3张,第2组3张,第3组2张。共用9×2+6=24分钟。



生5:9张饼可以分成 组,第1组2张,第2组2张,第3组2张,第4组3组,共用6×3+9=27分钟。



生6:9张饼可以分成3组,每组3张,共用9×3=27分钟。



生7:10张饼可以分成5组,每组2张,共用6×5=30分钟。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生:(略)



【分析】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因此,在课末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打开解决此类问题的新思路。问题“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同时烙2张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在认识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变与不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对比分析,开拓思路



对比,也可称为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提示其异同,探索其间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学生学习心理上来说,它可以在比较中揭示事物个性,概括其共性,因而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发展学生智力上来说,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钻研内容。有助于学生注意鉴别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鲜明的观点,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对比分析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特点后,师生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用尺量量它们的边,看看它们的角,给这六个四边形分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按四条边是否相等来分类的,将它们分成2类。(正方形、菱形为一类,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为一类)



师:他们根据边的长度来分类,真不错!



生2:我们小组也是按边的长度来分类的,但是是按两组对边是不是相等来分的,将这些图形分成2类。(两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菱形为一类,等腰梯形为一类)



师:看来同样按边的长度为标准进行分类,也有不同的结果。



生4:我们小组是按四个角是否是直角来分类的,将它们分为2类。(两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梯形为一类)



师:除了以边的长度为标准,还可以以角的大小来分类,很棒!你们还有不同分类方法吗?



生2:我们小组是按是不是对称图形来分类的,将它们分成2类。(两个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和等腰梯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



师:你的分类方法真新颖,能联系二年级的对称知识。



生5:我们是按对折一次完全重合,对折两次完全重合和对折后无法完全重合来分类的,将它们分为3类。(两个长方形、菱形和正方形为分一类,等腰梯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为一类)



【分析】



在学生已经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后,教师通过“给这六个四边形分类”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加其探索性。学生从不同侧面去联系,去开拓,去发掘新意,以求深化思维。这种同中求异(同是四边形,但形状各不相同),异中求同(形状不同,但边或角中又有共同之处)的提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回答出教师预设的按边分和按角分的结果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用“除了以边的长度为标准,还可以以角的大小来分类,很棒!你们还有不同分类方法吗”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大胆独抒已见。此后学生呈现的两种分类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求异 多向思维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的特点是: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多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它既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是深化他们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



【案例】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结课时,老师对学生有如下一段话: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咱们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仅用一个三角形就能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你们知道他是如何转化的吗?请大家在课下尝试完成,咱们比比谁是班级小数学家。



学生在数学周记中想出许多不同方法,如:



【分析】



教材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只呈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的方法,学具盒中所提供的材料也是完全一样的两个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但要促使学生创造就要引导他们探究,就要解放思想,打破一些旧框框。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满足于课内他们已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现状,而要敢于对事物、方法提出怀疑,善于探究。本课在教学伊始,学生曾尝试过沿三角形的一条高剪成两半,然后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但均以失败告终。此时,教师“旧事重谈”,运用古代数学科学家的成果巧设悬念,使本课在结束时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正确引导他们再次钻研、尝试、实践,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作业也来写反思
2006年6月12日 星期一 睛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研究,却忽视了对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通过写教育随笔深深感受到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

这不,我今天就只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对第二本课堂作业,首先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然后再自评,最后请家长评。

为什么用课堂作业本呢?因为,这项作业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许多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很希望了解他们在课内的学习状况,也希望借此了解孩子的薄弱环节。同时,由于这本课堂本已经做了37次作业,可以使学生们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趋势,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所以,最终才决定选用课堂作业。

学生们在写互评与自评的过程中感到最为难的是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写,我也这方面也稍做了指导。

评什么:评作业的正确率及书写态度;评作业中的优、缺点;以及为什么优或为什么是缺点;从纵向的角度评价这段时间的作业是进步了或是退步了,并写明原因;评作业中错误率较高的是那类题型,思考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正确率等。

怎样评:有的学生不愿找同桌评,他们想找自己的好朋友评。可我又担心班上有个别学生任何人都不愿意给他们评作业,那时他们的心灵肯定“很受伤”!所以,与学生最后达成协议,先同桌互评,如果你觉得他(她)评得不好,还可以再请好朋友评。

第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与学生两个人写信互相交流彼此对作业的看法等.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自身或他人进行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第二种方式通过自己写信进行自我描述,逐渐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三种方式通过让学生与家长写信互动交流,教师可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上进步,功课完成情况和自己的能力,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更好地配合教师工作,携手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至于学生写的质量如何,明天见分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在反思中升华——学生自评集
我觉得自己平时做作业很认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不做完,绝不休息。几乎三分之二的作业都是老师当堂课批改的。我做作业的速度也比较快,时常我们这一组我是第一个交课堂作业本,我这个数学组长可以说是当之无愧。我不仅速度快,作业质量也是相当高的,作业总次数是37次,而得了甲A+的次数就有17次,甲A有二十次,甲A-以及其它等级一次都没有。这下,你们相信我的作业质量很高了吧。我画的统计图那才叫漂亮呢,次次都是甲A+。说到这里,我还是有些惭愧,虽然只错了三次,但每次不是抄错了数据就是小数点有问题,所以我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把作业做得更好一些。(郦博评,全文)

【老师点评:优异成绩的取得是靠行动与数据来说明的,令所有人折服。且语文底功较好,全文十分流畅。】

我认为课堂作业最大的优点是字写得很漂亮。之所以能把字写出得很好是因为我每天都会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这样慢慢地自己也渐渐养成了写好字的习惯。不管是做数学家庭作业还是其它作业,我都能写出最好的字。为此,我感到很高兴。可是字写出好了速度也不能慢,因此,我天天在家练习写字又快又好,现在我的写字速度也提高了很多,我想只要努力没有不可能的。(欧阳宇婷评,摘录)

【老师点评:你介绍的练字法,值得向全班推广,同时也值得大家学习。】

哎,真丢人!这么简单的作业竟然得了2个乙和1个查(即丁)的“光荣”成绩,实在不光彩。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我看来应该是“种认真,得A+,种粗心只能得叉叉”。

虽然作业不怎么好,但也有闪光点,自认为统计图很有创意。9个A+,虽然不是什么好成绩,但对我来说进步已经不小了。现在主要问题是计算,我发现近一段时间计算越来越粗心了,再这样下去“乙、丙、丁、查”都会来本子上做客的。

以后,做作业一定要细心,把正确率提高,争取达到百分之百。其次,要将字写好。另外,除作图外,尽量用一种颜色的笔写,保持卷面整洁。(王鑫评,全文)

【老师点评:“种认真,得A+,种粗心只能得叉叉”,让我开怀大笑。看来你和常天珩一样,是个写顺口溜的高人。“再这样下去‘乙、丙、查’都会来本子上做客的”很有童趣。不过言归正传,聪明的你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你能通过反思,像朱思聪同学一样用行动说明问题。】

我的作业没有写好,因为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都很简单,都会做,可往往就是简单的题目做错。我经常错就错在大意,比如先前作业中“1—3/5”就等于2/5,我却写了个8/5,而且那一题方程的“解”字也忘了写。所以,我认为今后的学习要更细心才能做得更好。看了陈昊给我的评价以后,知道了我应该把可以写好的作业提高质量地完成好。再说王老师的作业量也不多,那么质量上就应该更高一些才对。(秦睿康评)

【老师点评:能结合作业中的具体题目来具体分析,建议你以后将这种分析就在当天课堂作业订正中注明,这样是否反思会更及时些呢?】

在这本课堂作业中,我一共做了37次作业,其中我完全做对的有28次,得优秀的有16次。由此可计算出错误率是24.3%,优秀率达43.2%看这个算出来的分率,我不由的感到惭愧。为什么同样是六年级的同学,用同样的时间去做,而没有得到同样的效率呢?通过分析,我得出三点问题:

一、 粗心大意。这是常有的毛病,总没有认真,全面地去想问题。

二、 没有反复检查。有时候作业做完了,就想着去玩,没想到去检查作业。

三、没有趁热打铁。所有课堂作业应该是课堂上做的,而我有时却到了该交作业时才去做。(朱嘉凡评,摘录)

【老师点评:你能将百分率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写反思中来,真是王老师的得意弟子。分析了三点问题,建议你还应该有改进的措施,这样才会在反思中前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候做课堂作业,题目写的明明是3,而我抄到作业本上却是2。还有的时候做题,我喜欢人偷懒,想着下课去玩,写答时就差字,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希望今后改掉它。(余翼评,摘录)

【老师点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多好的一句话呀!如果你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应该以细心,恒心来面对每天的作业。你说呢?】

上一册中,我的甲A+比较多。这一册里,难度更大了,因为,这一册主要是复习,有的内容如比、统计图等我都搞忘了。拿143页第9题来说,那个统计图,我横轴下面的月份没写,错一次改正就算了,而我还是很马虎,又把那个月份写掉了,真是不应该啊!(王淑雅评,摘录)

【老师点评:你能与上学期的作业进行纵向比较,并帮助老师了解到你学习滑坡的原因,这一做法很好。建议你对于已经遗忘的知识,务必在复习课上专心听讲。相信用心,你一定会很快重拾自信。】

上一学期,我的课堂作业老是订正,有时还不能按期订完作业,名字经常挂黑板。但是这一学期,我一写完作业就给老师改,总能及时订正,名字再也不用“上榜”了,答也不差字了。在这一方面,我还是有进步的!(刘聪评,摘录)

【老师点评:你的进步是老师与同学们有目共睹的,相信你也在这其中发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吗?】

我看了卢韦华的作业后,她几乎每次都是全对。我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的细心,负责任的态度。(陈超评,摘录)

【老师点评:从这句话,王老师发现你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相信你不仅能够从卢韦华身上不仅学到细心,与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还能学到她不怕困难,勤奋好学的精神。】

我上课时也认真听讲,老师让我们动手做时,我也会跟着做,积极跟着王老师转。可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上课缺乏自信,不改举手发言。王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既认真负责,又和蔼可亲,但无论王老师多和蔼,我就是不敢举手。大概是因为怕被教师批评吧!可是别的同学回答错了,老师又让他们坐下去了,我就是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感。(杨丽娜评,摘录)

【老师点评:下课后的你,从来都是活泼开朗,可为什么上课时就有了内心的恐惧感呢?看来王教师有必要对你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帮助你尽快在课堂中大胆起来。你愿意大胆迈出这一步吗?】

我对王教师的作业也有一评,王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对自己的教育也很投入,但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作业量较少。不过王老师的超少作业量也是为了能让我们下课轻松休息,所以我希望王老师能把作业多布置一点,但要把握好度,保证下课同学们都能休息。(陈琦伟大评,摘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在困惑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
★“舍得”时间,换回了什么?

本学期曾参加过一次一年级口算教学内容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发现执教老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可谓是十分“舍得”投入。

第一次“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摆法,后又在全班一一进行展示,并引导孩子们由形象的小棒操作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算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操作速度较慢,所以在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第二次“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算法的最优化。在学生得出了多种算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选出了其中一种为最优化的算法,接着为巩固这种算法,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练习。如计算下面几组题的结果,并观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6—8=□,36—8=□……。可谓设计巧妙,有心良苦。

教师在算法多样化上是如此的“舍得”,她会收获什么呢?到最后请学生口算并说明算理时,会做的孩子仍旧是按自己原有的方法去思考,可谓对自己的解法“情有独钟”;不会做的孩子听了那么多解法仍旧不会做,可谓“冥顽不灵”。

★困惑

要在课堂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而且还应将课堂中所出现的每种算法讲清楚。可现状却是时间花了,但由于每种算法的用时较平均,不会做的孩子听了很多可是却一种也没有理解,而会做的孩子对教师所“推崇”的解法又由于先入为主不愿接受。这可真是让我们作教师的左右为难?

★在困惑中摸索

虽然心存困惑,但也不能停滞不前,不是吗?所以我也只好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摸索,希望尽快冲出迷阵,杀出一条“血路”。

今天是我给孩子们上的最后一节复习课,为了更好的迎接明天的毕业考试,我把去年毕业考试试卷中的部分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拿出来给孩子们长长见识。其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仓库里原有一些粮食,调出20%后,又调进42吨,这时仓库里的粮食与原来粮食的比是28:25,仓库中现在有粮食多少吨?

在巡视中,我发现班上仅有1/4左右的同学做出了正确结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以现在的粮食为单位“1”的分数解法。

42/(1—25/28+25/28*20%)=147(吨)

方法二:以原来的粮食为单位“1”的分数解法。

42/(28/25-1+20%)*28/25=147(吨)

方法三:方程解法

解:设仓库中原来有粮食X吨,

[X(1-20%)+42]:X=28:25

X=131.25

131.25*28/25=147(吨)

方法四:根据份数的算术解法。

运走了多少份:25*20%=5,

现在比原来多多少份:28-25=3,

42吨所对应的份数:5+3=8,

每份是多少:42/8=5.25(吨),

现在有粮食多少吨:5.25*28=147(吨)

“谁能当小老师,把这题讲给大家听懂?”这次主动请战的人并不多,看来难度系数太高。我只好点了一位手举得最高,已经跃跃欲试的“勇士”(涂谦)。他给大家讲的是第二种解法。听完他详细清晰的讲解后,全班反馈时仅有10多位同学听懂了,而且这举手的十多位同学几乎清一色是班上的数学精英,而其他的同学仍在“迷糊”状态,他们说主要是对于“28/25—1+20%”这部分的理解尤为困难。

“勇士”不行,只好换将。这次换上的是男生中的顶级高手(黄海波)。他给大家讲的是第四种方法。当他刚把第一步讲给大家听懂后,我就悄然发觉孩子们的眼光中有神了。待到他讲到如何求每份是多少吨时,台下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哦”了一声,还有的同学点了点头。黄海波的精彩讲解立即迎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听过后,都能准确回答每步求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求的问题,效果极佳。

这时,班上又有人按捺不住表现自己的欲望了。他们在台下叫到:“王老师,我还有跟他们不一样的方法。”此时,我是该请他们继续“奉献”上所有的解法呢,还是应该及时打住呢?如果强行压制,只会打消掉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因此我选择了让他们“自动决定进退”。我说到:“谁能说出比黄海波这种方法步骤更少,而且更容易让大家理解接受的方法谁就上来讲。”可是几秒钟过去了,刚才叫嚷的同学都没了声音。我小结到:“能正确解答这题的同学已十分不简单,首先恭喜大家。但如果要当小老师,把这难的题目讲得让全班同学都听懂,我觉得还是应该选择更容易接受的方法,你们说对吗?”

课下,我与用方程做的娄屹同学交换了意见。“你为什么没举手讲一讲你的方法呢?”“其实,我的方程比较好懂,就是步骤太多,求完了原来的吨数,还要再求现在的吨数,而且计算起来有点麻烦。反正比不上黄海波那种。”

★在摸索中反思

本节课,我并没有展示所有不同的解法,这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吗?

我个人觉得是体现了这一新课标理念的。因为在学生尝试阶段,教师并没有禁锢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解法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而且全班汇报交流时,也展示了两种相对较简单的解法,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说应该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

如何解决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到全班交流时,我觉得方法的讲解不是越多样就越能证明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应该是是在教师已经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性的进行算法优化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引导性优化过程”,就是指在请学生汇报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不同解法的同学应该边听还要边与自己的方法相比较,边反思我的解法比他的更简便,更易于理解。而我们教师呈现给那些还暂时还不会做的孩子们的方法应该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的。

当然,上面仅仅是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可能既不成熟,也不准确。但我真心希望我能:在困惑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 辉煌(CERSP讨坛版主)回贴

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算法,但要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弄清算理,选择适合每个人自己的算法,加以掌握、 通过探索、交流多样化的算法,体验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与灵活性,培养与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着眼于揭示知识间的多样性的联系,是以知识(方法)为本位的算法多样化、是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以尊重算法的个性化为基础的。没有算法个性化,就没有算法多样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在反思中升华——学生互评集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雨

孩子们知道优秀作品将在网上发表,个个不甘示弱。今天把课堂作业本收上来一瞧,哇!孩子与家长们的反思个个都写得好,原定只准备评6个一等奖在网上发表的,可如今不得不根据大家的认真态度而将评选数量一再放宽,传上来的作品较多。

学生互评集

【说明:我平时改作业时,用甲、乙、丙、查(即丁)代表作业正确率;用A+(很认真)、A(认真)、A—(较认真)、B】(不认真)和C(极不认真)代表书写态度。如果学生得到B时,就相当于一个警告,如果仍不改进,连续得第二个B时,则第二次的作业必须全部重做。C等级的作业直接重做。】

赵俊伟的作业书写十分工整,多次得“A+”,而且正确极多,作业堪称佳作。他每次做完作业都主动找老师批改。态度十分认真,而且他做作业时,一丝不苟。由此可见,他对作业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我对赵俊伟作业的评价如下:态度:甲A+,质量:甲,总评:甲(无名氏评赵俊伟,摘录)

【老师点评:不仅评价了同学作业的优点,而且还能透过优点去分析取得优点的原因。对作业的评价也很全面,从态度,质量两方面分别评价,很好。】

我认为陈龙的统计图表画得很好,特别是在5月9日、5月10日、5月11日,6月2日画的统计图让了看了心旷神怡,如果能把字写好,我相信你会更棒。(袁古评陈龙,摘录)

【老师点评:能从37次作业中发现同学的优点,而且还能清晰指明是哪一类型的作业,哪几天做的,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同时你在提出希望时语言也很委婉,注意到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这种作法值得提倡。】

如果让我打等级,我会打“甲+”,对于尹程来说,这个作业本非常不错了。从字迹可以看出,他并非应付,草草了事,而是认真地对待,这是个好现象。别人不是说“态度决定一切!”吗?尹程,这一点你做得很好,记住,“坚持就是胜利!”还有一点就是,尹程的操作题做的很好,平时可看不出来,这么个大大咧咧的男孩,作图却画得这么好,可谓“人不可貌相”啊!(张嘉静评尹程,全文)

【老师点评: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与评价,你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突出,而且文采飞扬。】

崔璐,你真是一个小糊涂!你看看你,多么马虎,粗心大意的错了多少题啊!作业本上涂改液的斑斑痕痕让人“触目惊心”。有时写出作业要空排,老师布置如此少的作业,你怎忍心写这么一点点呢?让老师怎么向上级交差呢?作业本里只有3个甲A+,说明你的字还有待加强。(无名氏评崔璐,摘录)

【老师点评:从你的字里行间中看出对老师的爱。“有时写出作业要空排,老师布置如此少的作业,你怎忍心写这么一点点呢?让老师怎么向上级交差呢?”王老师会力争处理好学校规定的作业量与让大家按时课间休息之间的矛盾。】

做的作业很认真,但平常有时候不爱动脑筋,不会做的题爱问同学,在这一方面须改进一下,就更全面了。(常天珩评刘明昊,摘录)

在这一本里你只得了一个甲A+,这说明你可以写好的,那你为什么就那么不认真呢?你有时候真的很马虎,一用修正液就是一大团,王老师才发现的。你应该在草稿本上先写出好,再仔细写出在课堂作业本上。(王淑雅评涂谦,摘录)

【老师点评:相信与鼓励同学只要经过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同时,还主动帮助他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正缺点的方案。】

通过这个课堂本整体情况是:甲A有15个,甲A-有16个,甲B有3个,乙A-有1个,乙B有1个,丙B有1个。从这些数据看出你写的字很不好,没有一次甲A+。你有错题的次数和老师批改总次数的比是10:37,这样看来你的正确率也很低,希望你以后把字写得好一点,把正确率提高一点,这样你的作业会让人看来又漂亮又顺眼。(无名氏评袁古,全文)

【老师点评:数学味很浓的一篇互评,你应用了统计的知识,对整本作业本的情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利用了比的知识,算出了有错题与老师批发总次数的比,真是活学活用呀!建议:如果能将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或图表示出来,是否数学味更浓了呢?】

总体来说,这个本子是很干净、漂亮、整洁的。但是,你的作业有很多次都做错了。有几次,你忘记抄大题;有时,你把题抄错了;有时,你还把单位写错了……这些都是粗心大意的毛病。虽然这些是小毛病,但不能轻视。你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呀!(李雅馨评陈美岑,全文)

【老师点评:准确地指出了该同学在近段时间容易犯的错误,很好。但如果能提些建议帮助她改进就更好了。我建议陈美岑同学可以建一个错题集,将自己爱犯的错误都集中在一块,每题分三部分,一部分抄错题,另一部分写正确结果,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看这样试一段时间,对你的学习能否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在反思中升华——家长评语集
看了我女儿的课堂作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为有这样聪明的乖女儿感到骄傲。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的评价为“甲”。(张莹的家长评,摘录)

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今年,我们家长很高兴看到孩子这一可喜的变化: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对学习感兴趣了,能主动学习了……我们有信心,李一鸣就这样努力下去,一定是学习最棒的!(李一鸣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作业中的闪光点,并将自己对孩子的爱明确表达出来,看来家长会中赏识的教育方法指导不仅入了耳,而且入了心。希望您能更多的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将优点扩大化,使孩子更优秀。】

张紫薇的数学课堂作业本比以前的作业本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作业本涂改的地方有很多,现改动很少,这说明她做作业比以前认真了。懂得思考,懂得认真看题意,不像以前还没看清题意就动笔做,等做完才发现做错了又去改。现在这个坏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改掉,学习的态度也提高了。希望张紫薇同学养成学习认真的好习惯,使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张紫薇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您能用发展的眼光挂看待孩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真好!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激励中变得更加自信。其次,你谈到“使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我想这不仅是你对孩子的希望,同时也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刘捷的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要在计算方面,这说明他并不是不会计算,而是粗心大意,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数学成绩还是有提升空间。有些错误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这说明刘捷的数学成绩时好时坏,主要是她对题意的分析有误,这才是她提高数学成绩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希望刘捷在升入初中后的学习中要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分析正确、计算认真,数学成绩才会稳步提高。(刘捷家长评,全文)
    【老师点评: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来关注学习,特别是关注学习中的错误,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您对孩子作业中错误的题型,错误原因及改进的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相信只要能付诸于实践,刘捷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课堂作业正确率较高,这与老师的监督有关,而家庭作业没有这么高的正确率,作为家长我们感到自责,对孩子的责任心不强,造成孩子在家完成作业比较敷衍了事,不是很认真,学习效率不高。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如果将这种不良学习习惯,带到初中,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陈昊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从你的评价中,反映出现在孩子们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校与在家不一样,有老师与没老师不一样。这个问题我还从未研究过,我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后再与您联系。】

刘媛的作业书写工整,能够认真思考问题,对每一道题都一样。从这些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好学习的好孩子。作业有很多次都被评为甲A+,这让我们很高兴。因为这些都是她凭自己汗水努力而得来的。虽然你很聪明也很认真,但缺乏毅力,对难题缺乏信心。我们希望你能够加强对难题的解题能力。加油!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行!(刘媛家长评,摘录)

如果单从作业看,你是很不错。可作业只是检查你课堂上学习情况,关键是你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你为什么一碰到难题就无所下笔的原因。希望你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杨琳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家长的眼光真敏锐,一会儿就谈到了我最困惑的事情。您孩子平时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都不错,可为什么调考起来就是上不了90分呢?你想过吗?我建议聪明的你也能加入每天做5道奥赛题的队伍,题不在多,但做一题就必须对这一题搞懂,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相信如果你能克服困难,一定会在数学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加油!】

孩子放学后总是自觉做完作业,极少让家人担心和操心。但是作为家长,希望她能多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知道她的想法。(郑佳玲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于逆反期,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很容易造成孩子在家庭中完全封闭自己,从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你会就此问题与你联系,交流一些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翻开女儿的课堂作业本,让我非常惊讶!作业不仅字迹工整、干净,而且作业的正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大部分都是A+,非常养眼。心里像喝了蜜似的,甜滋滋的……

从前女儿的作业比较马虎,计算老是出错,考试时在计算方面的扣分在5-8分左右,我很担心在升学等这样的重要考试,影响会很大。在目前的形势下,分数还是学生的命根。

针对我女儿计算老是出错的毛病,王老师要求:在每一次的作业后附一张计算草稿,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女儿的计算正确率都在99%以上。考试时计算做到了少丢分或不丢分。

另外,在女儿的自评中,我还看到她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相比,欣赏同学的优点,而不是比缺点。(汪志淇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非常喜欢您的女儿,同时欣赏她的恒心与毅力。同样的建议(在每一次的作业后附上相应的计算草稿,以便养成认真找草稿的良好习惯)。向全班那么多孩子提出,可只有您的女儿一个人一直坚持下来了。我相信您的孩子在播种行为后,注定会收获到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王老师的认真、细致、耐心的教育下,涂谦的这一本作业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是正确率提高了,字迹也比较工整,但涂改的地方还是较多,说明他还是很粗心,基本功不扎实,字也写得较差。这学期涂谦回家经常说“我们王老师说……”,说明他将老师的教育记在了心里。每天下午放学后,老师义务地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到六点很辛苦,我们家长感到很感动,孩子长大了,也会记得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天涂谦回家说他给同学讲解数学题,同学听懂了,他感到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他说:“原来教别人做题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啊!”他越来越喜欢数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数学本给家长签字,如果在学校作业没做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做数学作业。但是他数学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也缺乏创新精神,不想学习新的方法,比如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他宁愿用算术方法做,而不愿解方程,还容易骄傲,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老师布置的奥数题,他若能很快做出来,就回家讲半天,做不出来的题,提都不提,这些缺点还有待改正,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涂谦家长评,摘录)
    【老师点评:读了您的评价,才了解道为什么他每天晚上做完作业确不肯提早回家的原因,原来他是在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其实,给同学们讲题,对孩子自身而言也是一次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同时,对提到孩子不愿用方程解应用题,而热衷于算术方法。我想这不正好说明您的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极强吗?值得骄傲哟!同时,建议你可有意识地找一些用算术方法较难解答的逆向思维应用题让孩子练习,使他在练习中体验到方程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
“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这是我参加今晚UC在线教研时所提出的问题。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前,必须明确什么是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

看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的教参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当然这样的概念不可能直接对学生说。那怎样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的呢?

●问题的提出:

教材在这部分是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因此,我今天十分关注王秀华老师在此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下:)

师:大家快看统计图,想一想,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比才算公平呢?(生分组讨论)

全班汇报:比较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

师:用这个方法能评判出结果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呢?可以借助手中的圆片摆一摆,或动笔算一算。再比一比,看看到底哪组赢了。

小组合作,探求怎样求各小组夹球的平均个数。全班交流讨论。生自主汇报求平均数的方法,师相机指导。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个人感受:孩子们都还未通过移多补少去初步感知何为平均数,就要求他们小组合作探索如何求平均数,难度跨度太大了。难怪执教老师在农村小学教学时会感到此处教学十分不畅。】

方法一:移多补少。

师:你们组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谁赢了的呢?(移动)

师:注意,仔细观察移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呢?(生说,师课件演示移多补少)

师: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他是怎么比的?(男生平均每人夹5个球,女生平均每人夹6个球,所以女生赢了)

师:这位公正的小评委请回吧,原来女生是最后的赢家,恭喜你们。(掌声鼓励)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移的过程中什么没变?(总个数没变)

师:观察真仔细,总个数始终没变,移多补少只是小组内部调整,影不影响这个小组的成绩呢?(不)那么用比较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的方法来评判胜负,是完全公平的。

师:再想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每个人夹的个数变了)

  都变得怎么样了?(同样多)

  变成几了?(变成5了)

  这个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平均每人夹5个球)

  那么这个数5就叫什么数呢?猜猜看,对就叫平均数。

【个人点评:教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什么不变”,这为后续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对于“什么变了”这一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教师自身应该明确实际上原来每人夹球的个数并不是5,平均数并不表示实实在在每份的数量。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

●问题探索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且体现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呢?由于我还暂未接触到新课标教材,所以就这一问题只能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 如何解释平均数?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来解释平均数的涵义更便于学生理解。如上例,教师可以在移多补少后小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并用一提问“那么男生夹球个数4、7、5、4、5的平均数是多少?”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如何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当学生回答“男生每人夹球个数的平均数是5”时,教师可以追问“平均数是5,是不是原来每个男生都夹了5个球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这样从“真实数据”到“平均数”再回到“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体会到平均数的“虚拟”特征。如果学生能回答出“平均数是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 、“平均数不是原来每人的夹球数,有的男生比5个多,有的男生比5个少,它表示的是男生的平均实力”教师可顺势评价: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那我们就用虚线来表示这个平均数。边说边在统计图中用“-----------”表示出平均数的值。

到这里,我想孩子们对“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心中应该都有了答案。

●感受

通过今天的讨论与写随笔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到寻找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6: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