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换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班有男生27人,女生31人,班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27+31=58人
师:我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方法,你知道吗?
生:我猜是:31+27=58人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
生:计算的都是总人数。
生: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和也相等。
生: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既然两道算式的和相等,27+31和31+27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
生(惊喜地):是加(减)法的交换律。
生:是加法的交换律。
师板书:加(减)法的交换律。
二、反复例证,充分感知交换律。
师:你认为加法交换律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师:你认为这样的例子多不多?
生:很多,都举不完。
师:你认为怎样举例最好?
生:一组一组地写。
生:你写的完吗?
生:我举有代表性的例子。
师:什么样的例子有代表性?
生:一位数举一个,两位数举一个……
生:还要考虑0的情况。
生:再举几个和0有关的例子。
生: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了一个反例,就说明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不成立),我准备找反例。
生举例:9+8=8+9
12+26=26+12
……
0++=0+0
0+7=7+0
……
0.9+0=0+0.9
师:这个例子和你们举的例子有点不一样。
生:它的加数是0。
生:上面几道算式的加数也是0。
生:0.9是小数。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真不少,不仅想到了整数,还想到了小数,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有同学找到反例吗?
生:找不到。
生:减法不行,2-1不等于1-2。
生:减法也有行的:2-2=2-2。
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不行。
师:交换律在减法中成立吗?
生:不成立(师擦去减)
生:乘法、除法行。
师:真的吗?
生:5*4=4*5
生:也有不行的(不成立)。
师:现在请你们举例,认为行的就找行的,认为不行的就找反例。
(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举例的方法都不错)
生:我认为行的:36*24=24*36
生:我认为不行:25*24不等于24*25
生:不对,
师: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
生:25*24=600,24*25=600
生:我认为行:0*396=396*0
生:我认为不行:25*4不等于5*24
生:例子不对,是因数交换位置,又不是两个数交换位置。
生:25*4=4*25
生:不计算也可以知道他们的积相等,25*4表示4个25相加,4*25也可以表示4个25相加。
师:真不错,她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两个乘法算式的积相等。
生:加法也是这样,虽然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两个加数没有变,和也不会变。
……
生:除法不行:6/3不等于3/6
生:除法也有行的:8/8=8/8
生:只要有一个不行,就不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你认为交换律在哪些运算中成立?
生:加法和乘法。
师:你能完整地表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吗?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板书
师:你觉得老师写这两句话,难不难写?
生:难写。
师: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写法,帮帮我。
生思考,并尝试写,有些小组小声地讨论起来。
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苹果+香蕉=香蕉+苹果
生:a+b=b+a
……
紧接着,学生们也分别用文字、图形、字母表示了乘法交换律。
师:这里的符号可以代表哪些数?比如a和b?
生:代表0、1、2、3、4……
生:代表1000、10000……
生:代表任何数。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吗?
生:交换任何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任何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可以合成一句话:交换任意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三、运用中升华认识。
师:学习加法、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过去我们用过吗?
生:在二年级学过,看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生: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生:验算时用过。
生:加法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验算,乘法也可以。
紧接着,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四、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课前,我想这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起始课,有许多研究的方法在第一节课里都要提前准备,特别是用符号表示运算定律,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考虑到诸多因素,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是教学加法交换律,掌握必要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完成相应的练习。
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预设走,当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后,马上想到了加法的交换律,也难怪,其实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加法交换律,只不过当时教学中,只是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加法运算中有这样的特点,而没有揭示规律。在学生印象中,加减法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自然想到减法也有交换律。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课堂上我没有给予否定,也没能肯定,只是把它当作一项研究任务,由学生自我发现、自行探究。
本以为这节课出了这一个小小的插曲后,后一环节学生可以按照我的预设走,可孩子们偏偏好提出问题,乘、除法运算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问题既然由学生提出,且这个问题与前半节课的研究内容有相通相处,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加(乘)法的交换律进行整合教学。
这一生成性的课,感觉有以下特点:
一、整合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无论是加法的交换律还是乘法的交换律,其特点是相同的,研究的方法也是相似的,将二者合二为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同时,在研究加(乘)法交换律的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减法和除法也进行相应的研究,使学生发现交换律的适用范围,使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
二、整合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方法。
加法(乘法)交换律,小学生的研究方法一般只局限于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研究,但即使是不完全归纳法,也要让学生掌握其方法,尽可能的扩大不完全归纳的范围,使研究的方法更加合理。课堂上无论是研究加法交换律还是乘法交换律,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取实例或举反例,特别是举反例方法的得出,使学生的思维更深一步,研究的方法更趋于完美。可学生还没有局限于此,在研究乘法的交换律时,用到了乘法的意义,也就是在一道乘法算式中无论你怎样变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变,积也不会发生变化。学生的理解能到这一程度,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刚开始的单纯举例向理解转变,这种思维是高层次的,利于学生发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