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 张 帅(执教)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闫晓枫(点评)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学生在朗读中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学生和内容分析】
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要深刻理解小作者痛失父亲、憎恨战争、呼吁和平的情感是有难度的,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与小作者有一样的经历,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小作者内心的痛苦,了解战争带给人类,尤其是儿童的灾难,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迸发出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树立学生对和平无比渴望的信念。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朗诵,配乐,资料拓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课
师:老师今天想与你们聊一聊什么是幸福?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是怎么感受到幸福的?
生1:幸福就是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快乐的生活。
生2:幸福就是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
生3:幸福就是没有战火硝烟。
师:是的,我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国度,可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读课题时语速应再紧凑些,每个字不能平均用力,应该有重点强调的地方,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应重点强调啊?
生:(学生试读)“呼声”。
师:那好,请大家再读一遍,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呼声深沉而强烈。
【点评:在和平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是很难体会战争残酷的。课始,教师并没有慷慨激越的导入,只是从看似简约平实的幸福话题切入,再渐渐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雷利身上,对话慢慢展开,自然唤起学生倾听雷利呼声的情感。】
二、巩固复习
(出示生词)
维和 牺牲 失去 悲痛
战争 呼吁 制止 维护
凯旋 征战 贡献 圣坛
罪恶 健康 阿姨 妻子
威胁 蓝盔 弥漫 永驻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些词语。
生:(自由读)。
师:能不能用上前两行生词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先想一想再说。
生:爸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要呼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师:你用了几个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简洁明了,不错。谁还愿意说说?
生:爸爸是一名维和战士,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失去爸爸我很悲痛,“我”要向全世界大声呼吁:希望全世界的人们不要战争,维护和平。
师:你组织语言的能力很强,句子说的很完整。
师: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谈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是光荣战士。
师:请把话说完整,再来说说。
生1:爸爸是光荣战士。
生2:爸爸是卓越的军事观察员。
生3:爸爸非常爱自己的家人。
生4:爸爸很热爱和平。
【点评:教师通过出示两组词语检测了学生对词语认读的情况,但这只是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以第一组词语为线索,学习梳理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意。我们仔细读第一组词语,不难发现它正是课文内容的核心词语,也是文本内容的一条主线,以此为依托可以便捷的梳理出文意,为中年段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供帮助。此处教学,教师醉翁之意是在渗透一种概括文意的方法。如果长期引导,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核心词语把书读薄,学生就会自觉发现文本的主要信息、逐步学会重组语言材料,最终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
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
师: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想象当时的场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生:(自由读文)
生:我感到爸爸很不舍得走。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深情的目光。
师:是呀,这深情的一个回眸,表达的都是爱,都是不舍,谁能用深情的朗读再让我们重温这饱含爱意的“深情的目光”。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亲情,眼睛真是心灵的窗户。
生:从“相约”一词体会到“我”也很舍不得爸爸走。希望他早点回来,早点见到他。
师: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到小作者此时的心情吗?试试看。
生:(读句子)。
生:我从“一定”感到爸爸此时内心很复杂,他走时也知道自己有危险,可是他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所以他这样说是给家人吃一颗定心丸。
师:你理解的真好,你能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面的含义,真了不起。你来读读这句话,感受爸爸临别时的心情。
生:(读句子)
师:这个“一定”很有分量,此时爱也在父子内心之间传递着。
师:谁想再饱含深情的读读这段句子,再现当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生:(指名读)
【点评:教师抓住“我”与父亲临别一幕的感情触发点,紧扣“深情的目光、相约、一定”几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察“我”的情感,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和“故事”,读出语言含着的内在情感;通过激情朗读,反复玩味,使学生获得真情体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师: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世界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一天终于盼到了,我和妈妈早早来到机场等待爸爸的归来。
远处,一架飞机冲进我的视线,我高兴的都要蹦起来了,因为爸爸就要回来了,能想想小作者现在的心情吗?
生1:很激动。
生2:非常高兴。
师:飞机越来越近,飞快地滑向地面停住了,你们知道小作者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1:跑过去亲吻爸爸。
生2:给爸爸一个热情的拥抱。
师:此时,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是──(老师配乐朗读正文第三段)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很想哭
生2:我感到非常悲痛。
生3:我很为雷利而难过。
师:试着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生自由读)
【点评:曾经幸福的“相约”迎来的却是今天残忍的诀别。教师创设情境,将父亲回归的镜头拉长、放慢,再辅以深情的范读,充分再现了当时情景,学生披文入情,不仅走进了文本,也走近了“我”。情动于中,必形于言。他们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不仅读懂了“我”失去父爱的巨大伤痛,也自然而然涌动出对战争恶魔的憎恨。】
师:这个自然能段中哪个地方最令你难受、悲痛,你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染红、浸满”我仿佛看到了爸爸牺牲时的场景,也许爸爸是为了调解战争双方而不幸中弹,也许
生:也许是为战友挡住一颗子弹。
师:也许
生:也许是在救援行动中不幸受到伤害。
师:我们不忍心再想下去。
生:(读句子)
师:爸爸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和平。
师:(板书“和平”)谁来读读爸爸的心愿,注意标点符号。
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为什么爸爸的心愿要用三个“和平”来表达?
生:因为爸爸“和平”的愿望非常强烈。
师:是呀,一声比一声强烈。(板书后两个和平,一个比一个大)引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有了和平,才有?
生1:幸福。
生2:欢乐。
生3:健康。
师:因为战争,让她失去亲人,再让我们切身感受小作者内心的痛苦,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令人难忘的一幕。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点评:父亲的牺牲不仅令“我”痛失父爱,更令祖国、民族失去一位卓越的维和战士。孩子们痛苦地猜测着父亲可能牺牲的原因,这种情感自然升华为对“战争之恨”,对和平的呼唤也喷涌而出。此刻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更关注语言的表达。关注父亲反复呼唤的三个简短而有力的词语──“和平”,关注三个反复强调的标点──“!”,体会如此表达的效果,使内容与形式两相融合,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教师书写渐大的三个“和平”板书,更体现了教学的匠心所在,既凸显了文本对学生人文价值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又培养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四、结合资料、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
师: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多幸福呀。可世界其它地区的国家也安宁、和平吗?默读5.6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1:我知道现在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生2:许多人还生活在战火的恐惧和饥荒中。
师:那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和平之神”?
生1:就是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
生2:为什么说是“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和平之花’”?
生3:因为子弹伤害到很多人。
生4:大家都渴望幸福,但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不和平,还在打仗。
师:花朵是非常娇艳的,也是极容易破坏的,和平就象这柔弱的花朵一样,让那些总为了一己私利的人轻易地摧毁。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也许因为争夺地盘,也许为了掠夺资源,也许为了金钱的利益,他们挑起战争,让数以万计的百姓无家可归,生活到水生火热当中。
师:(播放图片,渲染情境)孩子们这就是战争。
图1:9.11事件让多少人失去亲人;顷刻间五角大楼倒塌,此时有多少人要面临死亡
图2:这是阿富汗难民营,炮火让这些孩子失去妈妈,让这些无辜的百姓失去家园;
图3:再看看这位孤独的小姑娘,他的妈妈到哪里了,看到他蓬乱的头发,猜想他刚才一定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惊吓。
师:孩子们,这就是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
师:你们课下收集到关于战争的资料了吗?拿出自己收集和老师发的资料,快速浏览,边浏览边划出你们感受深的或令你们惊讶的信息。
师:这些事件、这些数字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痛恨战争。阅读完资料大家想说什么?
生1: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尤其是疾病对他们造成了生命的威胁。
生2:战争让许多人无家可归、颠沛流离。
生3:战争给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污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无法还原。
生4: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师:是啊,孩子是最大受害者,他们也是民族的希望,少年不强,国家也就没有了希望。妇女和孩子手无寸铁,他们备受战争的折磨,恐惧、饥饿、无家可归让他们经历痛苦的生活。现在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们肯定有更深的体会。(出示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点评:以上语段的教学非常成功。教师不仅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和链接战争资料的方式理解“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词句,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入大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提炼、畅谈感受,既开掘了文本之外的丰富资源、丰富了学生认知、激发了学生情感,又让学生在丰富的、整合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局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影响理应如此深远而绵长。】
师:此时,我们是否与雷利一样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一个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
师:孩子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谁代替还在战争中挣扎的孩子呼吁和平呢?(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想到他们暗无天日的童年,我们想把这呼吁读的更响些,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到还存在战争的土地,希望用我们的情感打动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们,为了孩子们放下武器。让我们齐读本段。
【点评:一咏三叹,学生与文本激情对话,学生的体验、感受与作者强烈“碰撞”,产生共鸣,这样的对话,必能催生学生新的体验。】
五、课后拓展
师:雷利经历了失去父亲的痛苦,所以他拿起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封信,倾述自己内心的悲愤,同时也呼吁世界和平。同学们,如果让你也写一封信,你想写给谁?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呢?(出示投影)
作业:把你的心愿通过你的心表达出来,用心写好这封信。写完后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点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的安排练笔,促使学生对课文意蕴深入反思,使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总结
师:这篇文章带给老师很多思考,我们走出课堂,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地球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不仅毁灭了我们的家园,到底还毁灭的是什么?人类怎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 和平 和平 和平
不要 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