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拜读了宋君老师的《读懂学生》一书,其中“在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够有效读懂学生,可以作为判断课堂教学成败的依据”这简短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检测常态课堂中是否真正关注学生,关注读懂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了解该知识内容的本质以及基本的教学策略,而且要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内容方面的思维特点、学习困难、学习路径等。因此,读懂学生,主要从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思维等方面进行。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认识学生,分析学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师指出,我们应该这样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应该学会不同的表征方式;
2. 读懂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算数思维为主,但小学学习内容需要代数思维支撑,因此学生易出现难点,也易犯错误。
以今年执教的六一班、六二班为例,初带两个班,让我颇为不适,孩子们的差异和班风相去甚远:六一班特别安静,以致于上课只有5个人固定回答问题,只要他们请假一个或少张嘴一人,课堂上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六二班很活泼,课堂上相当配合老师,还经常会有许多精彩的碰撞,课堂环节进行流畅,完成度高;第一单元测试后,六一班总体平均分比六二班高7分,六一班上课不说话,作业和各项任务完成都很优秀,六二班的“活跃分子”们心思不在学习上,拉低了全班平均分。
这样的差异让我重新调整了教学策略:六一班同学不爱发言,那就多用其它作业形式体现自己的能力,比如思维导图或者“难题冲冲冲”,完成质量相当高,学生也乐意体验;六二班学生活跃,数学基础不扎实,就多进行动手操作类的活动和基础练习“快问快答”。经过这样的安排,一学期的数学课很愉悦地合作完成了,期末成绩还不错,相当喜人。
时至六年级结束,这两个班依旧是差异极大,但这样的印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无需改变,顺应孩子的成长,自己适时调整,和孩子们愉快地相处,这就是读懂学生,这才是最好的教学相长。
了解学生和读懂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读懂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情感等,才算全面掌握了读懂学生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读懂了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高。同时,通过读懂学生,教师才能告诉学生该学什么,才能明白应该怎样教,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