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丑小鸭》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08: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好!惠济区花园口小学霍小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丑小鸭》。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丑小鸭》是新课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在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选课文。《丑小鸭》主要讲述了一个受尽歧视和打压的丑小鸭,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成为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的故事。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在生活中坚持努力奋斗的勇气,而这些也正是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因此,《丑小鸭》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这个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中,它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与激励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的分析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生字、词语、美词佳句。课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理解其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故事的是发展历程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丑小鸭对自身经历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懂得友善、懂得追求。当代孩子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挫折时一个巨大的打击,而非是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知道挫折并不可怕,是可以通过努力战胜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理解丑小鸭面对自身经历的态度和为此做出的努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将理解丑小鸭所追求的那种美好境界和和理想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1.学情分析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更好地把握和分析教材有着很大作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相对于小学对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地掌握有很好的把控。在思想方面,初一学生的思想中的自我意识增强,对待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伴有盲目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理解能力也不断发展,因此,要灵活有效的使用教学方法,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教给学生语文的思维和方法。

四-2.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景法,图文结合法,讲解归纳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通过创设情境将枯燥的知识生动的展示出来,调动学生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学科知识。同时,通过讲解归纳向学生系统的传授学科知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学法:朗读体会法,探究法,讨论法。通过朗读是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构建的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做创作的环境中。通过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讨论法则可以将朗读和探究中所得到的有价值信息和自己感受更好地和大家交流,寻求突破。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能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的形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你们认识曹文轩吗?他在今年的4月4日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可了不起,它被称为是文学界的诺贝尔。而安徒生作为这个奖项的代名词,可见安徒生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到安徒生的那些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一起走进丑小鸭的故事。”

这样的创设既让学生对当今的文学加以了解,同时勾忆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使学生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故事的导入,在学生情绪和思维被调动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任务,“同学们,《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们童年的回忆,现在大家初读课文,进一步回味其中的内容,同时画出不熟悉的字词以及优美的语句。”学生通过对的课文的初读在头脑中更加清晰的呈现课文内容,之后我将通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之间交流在不熟悉的字词和优美词句,让学生正确认读丑陋,讪笑,嫉妒等词。

初读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更好地调动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问后面的地深度解析文章做好铺垫,来进一步引深课题。

3.感情朗读,逐段精析: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品味经典。我将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对安徒生先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学生在品读课文是结合安徒生的创作背景来更加准确深刻地体会课文的寓意。在此之后我会想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初读和对作者本人的认识,你们读懂了哪些,没读懂哪里?”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同学也许会说我读出了丑小鸭一路上的心酸,可能会说读出了丑小鸭的坚强,还可能说丑小鸭和白天鹅就不是同种动物,怎么会变成天鹅呢?等等一些列问题和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大兴趣,再次基础上,我将顺理成章的通过系统的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来满足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我将采用让学生分组分段的朗读来深度解析,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依次品读。同时让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通过又一遍的朗读,能找出其中各动物都有怎样的表现,丑小鸭又有怎样的表现,背后又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去深入探究,最终得出(出生地——被排挤——很失望,沼泽地——被歧视——很胆怯,老太太家——被嘲笑——很无助,灌森林——向往美——很坚强,老农家——被追打——很害怕,花园里——被赞美——很幸福)最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丑小鸭是怎样面对自己的蜕变之路的呢?”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得出()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如深的感知文章,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同时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讨论,以及分组分段朗读等多样灵活的方法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4.           联系生活,深刻品味:

在我与同学们共同的探究和分析下,学生已经很大程度的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了使学生不仅将知识学会更将知识学活,我特意设置了一个“你们说我们演“”的小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一部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另一部分学生形象的表演出来。在表演过后,我会接着问学生“你们经过这样的表演,能体会到这其中各般滋味吗?”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说我为丑小鸭的坚强和努力感到佩服,可能会说我为丑小鸭的兄弟感到羞愧,也可能说我丑小鸭的不放弃感到骄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着荆棘和挫折,但“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战胜它们迎接胜利的曙光。

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学好,更要学活,将知识的学习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使其不仅仅丰富了头脑,更净化心灵。

5.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将通填空和问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

丑陋()讪()笑骇()人沼()泽 木屐()嫉妒(飕()飕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2.联系课文,写出丑小鸭经历了哪些困苦和磨难?3.丑小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4.这篇童话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什么?

6.           回归正题,引深课题:

最后,我将于学生共同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而突破重难点。将生活与新知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丑小鸭身上的正能量。同时对安徒生其他作品进行简单提要,来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中那生动有趣的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另一方面,合理的作业安排可以很好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对应的是本节课后相应的小练习,和写一篇以第一人称出发的回忆文。选做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最后组织一个交流会。

这样的设计是在对遗忘规律的理解和分析下,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得到及时复习,同时通过对课题的延伸使学生的学习由客商延伸到课下。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把握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丑小鸭》读后感1
       三二班
       今天我读了《丑小鸭》这篇文章。丑小鸭是鸭妈妈从一个特大的蛋里孵出来的,它很丑。谁都不喜欢它,常被鸭子和动物们欺负。连他妈妈都不要它,劝它走远一点。丑小鸭受到了歧视。它很自卑,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无奈之下,它离开了妈妈独自生活流浪,这期间它遭遇了狂风暴雨、猛虎猎狗……受尽了折磨。但是它没有畏惧,最终它通过自己的努力飞了起来,变成了一只让大家赞美的白天鹅。
     我要学习它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战的精神。实现梦想的时候,有很多困难,它没有放弃,把困难都克服了。最终它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5: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