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项训练】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09:记叙文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12: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09: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两弹”元勋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乙)“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节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段的主要内容,谈谈你从中认识的邓稼先。
2.(甲)段的自然段长短相接。你觉得这样的结构对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请赏析(乙)段中运用“引用”或“排比”手法的文句。(任选一种即可)
4.请你仿照选文中“我不能走”这一小标题,为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加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材料一: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想以最优厚的待遇留住他。8月20日,邓稼先获得学位仅九天,就与众多的爱国专家学者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向祖国母亲的怀抱。28年隐姓埋名,缔造了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大厦。
材料二:
(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所以,从1950年开始,钱学森返回祖国的路途历经磨难。1955年9月17日,历经五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又经过十年造成导弹、原子弹。
材料三:
(勇挑重担  甘为人梯)1946年,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他早已是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却在1948年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主要从事科学组织工作,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
5.你认为第5段中的“纯”字代表着什么品质?
6.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7.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8.语段中第7、8段中都使用了“竟”,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请你根据课文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爆破大王”杨根思
邱冰清
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
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
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
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
⑥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聩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
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事。”唐鹏飞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选文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
11.选文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与课文比较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请写出其中一点)
12.文章第⑦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
13.选文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14.“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
15.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
16.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1)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17.“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非文学文本阅读
《一本好书》经典新读:《骆驼祥子》见青年奋斗指南
《一本好书》第二季第二期的书目,仍是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告别上一期《红岩》群像式英雄的叙事之后,第二期的《一本好书》开始落点于个人的视角,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一个底层小人物奋力为生活拼搏,却最终希望破灭的故事。相信说到这里,已经有不少人猜到——这不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吗?
《骆驼祥子》却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作为中国当代大师级小说家,老舍先生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而《骆驼祥子》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长盛不衰,也是因为老舍先生深厚的功力。哪怕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洋车夫,你也能透过老舍的笔墨,看清他脸上的褶皱,手心的茧子与内心的惆怅。
《骆驼祥子》的经典性,使得外界对它的解读从未间断。描述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用祥子来象征旧社会劳苦大众,是对《骆驼祥子》主旨最普遍的一种解析。除此之外呢?一贯勤劳与要强的祥子,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一心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从进入北平,再到一路打拼,老舍先生是带着个人主义视角去描写祥子的个人奋斗与成长。他对祥子的一切变化都刻画得入情入理,用一双犀利之眼去体察人、描写人、关怀人,而这,也恰恰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可见,对于一部经典作品而言,多元性的解读往往会带来更多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一本好书》会如何诠释他们眼中的《骆驼祥子》呢,或许观众在看完这一期《一本好书》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个体价值实现的道路上,你我皆是“祥子”
祥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最有名的拉车夫形象之一。虽为农民出生,没有受过教育,但祥子清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反正自己年轻,身体壮,有革命本钱,无家庭负担,与如今赤手空拳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坚信城市是勤奋者的天堂,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与祥子一样,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身怀梦想。乍一听热血奋进,但偏偏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处处都要披荆斩棘。
这种个人奋斗的一致性,让《骆驼祥子》与年轻人之间形成互文的现实观照,足以体现出《一本好书》选取书目的用心。可见除了经典本身的属性以外,如何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才是《一本好书》选书的初衷。为观众选好书,“试”好书,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也正是“大众阅读的试衣间”的价值所在。
《骆驼祥子》的经典远不只限于对旧社会的抨击,它真正发光的内核是在于个人奋斗史的刻画。这种个人命运的普遍性共振,正是来自于老舍先生的文字力道。
(选自环球网,有删改)
18.《一本好书》是由腾讯视频的一档场景式读书节目,通过演员的演绎,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情节和情感。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认为节目组选择《骆驼祥子》进行改编演绎的理由。
19.文中说“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祥子奋斗的过程,经历了怎样的三起三落,试着完成下面思维导读。


20.加点的“大众阅读的试衣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1.《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在采访里表示,读书这件事不止是为了获取知识,其核心价值更在于汲取全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精华,实现滋养个体生命成长的目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阅读《骆驼祥子》的收获。
22.暑假期间,小明跟小兰就阅读《骆驼祥子》和《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一番讨论。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经验,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我觉得《骆驼祥子》和《红星照耀中国》虽然文体不同,但有共通之处。《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的目标是______;而《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的目的是:______二者的行动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说到底都是为了生存。
小兰:对。《骆驼祥子》前期祥子为了自己的目标真的做到了刻苦耐劳;而红军长征中______和____这样的情节也体现出红军不怕死,不服输,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我觉得这里也有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23.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
24.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5.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26.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12:23:08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甲】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乙】简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邓稼先是把一生贡献给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两弹’元勋”。
2.示例一:列举两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用独句成段,然后接着评论这些日子的历史作用,在议论中抒情。
示例二:叙述邓稼先生病的段落较长,紧接的评论很短,有力地概论人物形象和精神。
作用:该文段中各自然段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加之语言精练,使文章表述很有气势,铿锵有力,令读者震撼。
3.“引用”示例一:该文段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他工作条件极端艰苦,从而衬托他研制核武器的伟大成就。
“引用”示例二:引用“五四时代歌词”,说明邓稼先正是典型的中国男儿,改变国家任人宰割的命运,实现了祖辈梦想。
“排比”示例:“‘粗估’参数”一段,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较短篇幅中尽量多地罗列邓稼先工作的复杂情况,指出他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设想他工作的艰难,表达作者的关心和怜惜。
4.标题示例一:“我们要回家”  标题示例二:“我们回来了”
理由:三则材料都写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坚持回国,在各自领域建立卓越成就的内容。
【详解】
1.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甲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乙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引用《吊古战场文》,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再写他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高度赞扬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守,表现他的执着和勇敢。
第二问是谈对邓稼先的认识。结合甲文“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可理解为: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2.考查对长短段相间特点的理解。第③段“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④段“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独立成段,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及这两个事例的重要性,第⑤段“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加以评论,指出“两弹”研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第⑦段运用一长段,写邓稼先在生病期间仍坚持工作,第⑧段是评述,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段落长短错落,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在句式的变换中增强表现力,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很有气势。使文章很有感染力,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考查对“引用”和“排比”手法的理解。甲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在极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不懈的努力,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奋战,侧面突出他为国家不辞辛苦的品质。
乙文“‘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一组排比句,是邓稼先工作的剪影,工作极其复杂,危险性极大,让我们见识了邓稼先的超拔胆识。排比修辞的巧妙运用,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体现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才能胆识的深深敬佩,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关怀与担忧。
4.考查拟写题目。题目要求根据“我不能走”仿照拟写。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写美国想以最优厚的待遇留住邓稼先,但邓稼先义无反顾回国;材料二写钱学森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材料三写钱三强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三人都在国外有很高的威望,能力极强,但都放弃优厚的待遇,拒绝留下,选择回国。可拟写为: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去。

5.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6.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7.他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8.“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9.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分析】
5.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纯”字代表了邓稼先的品格,解题时从文中去筛选能体现他品格的语句就可找出答案。根据第五段中的“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可知:他“纯”在朴质。根据“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可知:他“纯”在忠厚。根据“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可知:他“纯”在无私。根据“他没有小心眼儿”和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可知:他“纯”在没有杂念。
6.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七段中的“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可知:写邓稼先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根据第八段中的“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可知:写邓稼先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从两个“竟”可知,这两件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做成的事,他居然做成功了,印证了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了邓稼先朴实无私的崇高品格。
7.
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三段中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和第四段中的“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可知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他的锋芒毕露与邓稼先质朴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强调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肯定与赞美。
8.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竟”是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的意思。在第七段和第八段中表现的是作者完全没有想到邓稼先可以做到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之情。邓稼先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人。这两件事再次突出了邓稼先无私质朴的品格。
9.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第一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与“和”,“和”就是和谐,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邓稼先质朴无私,为的就是与他人能和谐相处,共同完成党和人民将会的任务,他的高尚品格正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字,他汲取了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变成了自己的品格。第二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宗旨和奋斗方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醉心于科学研究,努力说服不同政见的两派工作,为了数据不惜以身涉险,这些都是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定。所以说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10.由杨根思陵园起笔,为的是引出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的追忆。
11.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与牺牲的经过。示例:都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凸显志愿军的英勇。
12.揭示了英雄杨根思的战斗精神和与敌拼杀的精神动力,也鼓舞了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13.不多余。这样写,一方面与文章开头呼应;一方面表明杨根思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分析】
10.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首段介绍了杨根思陵园的位置,纪念的人物,还介绍了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的雕塑,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于杨根思烈士的成长经历与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的回忆。
11.
考查比较阅读。本文第三、四段介绍的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的经过。第五段介绍的是他牺牲的经过。本文与课文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敌我双方数量的对比,来强调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情。本文中,美军参与进攻的有两个连的兵力,我军只有一个排,而且“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战斗进行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课文中,在书堂站战斗中,我军只有先头部队的一个连(三连),而敌军却是“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人数的悬殊对比,凸显了我军战士的英勇。
12.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烈士的战斗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能完成所有的任务,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能战胜所有的敌人。这句战斗誓言,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与敌人拼杀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联系“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可知,他的这句战斗誓言,还为后来者带来前进的力量,鼓舞他们砥砺前行。
13.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表现了杨根思烈士的精神将以杨根思烈士陵园为载体,激励着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前行。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对于陵园发展的介绍,与第一段中对于陵园的介绍前后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4.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没有道路可走。写出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15.主席。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自己艰难地走着;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16.(1)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2)心理、动作、外貌描写。
17.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可知,“神奇的土地”指的是寒雾迷蒙、视野迷蒙、泥潭密布的草地。表现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15.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暗示“他”是主席。
1)结合“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 结合“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归纳答案:
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2)结合“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归纳答案: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自己艰难地走着;
3)结合“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可见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
由以上内容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
16.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1)“眉梢颤抖了一下”,是神态描写;“掏出、分塞”是动作描写;“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是语言描写。
(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是心理描写;“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是动作描写;“红丝的双眼” 是外貌描写;
17.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夜”既是实写,也有象征意义。“夜”象征着行军的困难和中国革命的艰难。“闪烁的星辰”象征着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牲的人,他们的精神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18.①《骆驼祥子》本身的经典性(老舍的刻画入情入理,用一双犀利之眼去体察人、描写人、关怀人,体现了作品的价值)②祥子的形象能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
19.①连人带车被抓去当壮丁②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骗走③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20.“试衣间”本是商店里给顾客试穿衣服的地方,“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是指给大众提供的试读书本的地方。用在这里强调了《一本好书》节目能够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
21.答案示例:①《骆驼祥子》一书,详细的记录了辛勤朴实的祥子,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书中祥子刚一登场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那时的祥子做事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凭借自己的汗水与努力,攒下了银元,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洋车。他这种认真要强的态度,坚毅不拔的品格,是我应该学习的。②全书自始至终,祥子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为了这个目标,祥子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虽然小说最后祥子还是失去奋斗的目标,堕落了下去。但前期这种树立目标就决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③祥子从一个乐观积极的青年,一步一步沦为社会的蛀虫。祥子的堕落,是因为他屡次与命运抗争,都以失败告终,看不到希望所在,进而绝望的结果。这从反面给了我启示:一个人,必须学会掌控自己的未来,必须学会反抗。
22.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保存实力    夺泸定桥    过草地   
【分析】
18.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最后一部分的“可见除了经典本身的属性以外,如何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才是《一本好书》选书的初衷”可找到本题答案。
19.
本题考查对《骆驼祥子》的内容把握。
祥子的三起三落分别是: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2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试衣间”的本义商店里给顾客试穿衣服的地方,在本文中,“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指的是给大众提供试读书本的地方,即《一本好书》节目,它的作用就在于“为观众选好书,‘试’好书,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

21.
本题考查阅读《骆驼祥子》的收获。《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他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连遭生活的打击后,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最后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结合对《骆驼祥子》的了解谈出自己的启示。

示例:我非常喜欢骆驼祥子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重要的是书中的人物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剥削,也让我们更加真心今天这个来之不易的美好社会,让我们学会身在幸福珍惜幸福,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素养。同时,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但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因此我从他的身上也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奋斗下去。
22.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骆驼祥子》: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然而,经历了三起三落,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祥子堕落为“城市垃圾”。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红军坚持作战,组织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历时两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都体现了红军不怕死,不服输,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23.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就是表现自己。
24.①齐白石先生重情义。②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③齐白石先生的朴素。
25.(1)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
26.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
【分析】
2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第一段“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的暗示可知,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唱戏要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2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仔细阅读④⑤⑥三段,通过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第④段表现齐白石先生重情义;第⑤表现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第⑥段表现齐白石先生的朴素。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句①运用反复修辞,强调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句②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又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分析写作手法。首先,本文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其次,选材角度丰富,包括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内容,体现出齐老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再次,选材真实,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7: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