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堂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在教学上,“鱼”和“熊掌”兼得的立足点在课堂,课堂绿色的源头是教师预设的高质量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绿色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主问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美阶段、鉴赏美阶段和创造美阶段。为了实现“有规则的提问”引领,语文课堂的问可统一到“围绕主题提出的问题”、“围绕内容提出的问题”、“围绕方法提出的问题”。
一、围绕目标而提出的问题
绿色课堂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大道至简。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问题引领”与“专题训练”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现以《白杨》为例:导入新课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学: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讨论: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生成答案:三个人物,一个父亲,两个孩子。)?②在什么地点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学生可能回答:在火车上,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戈壁滩上奔跑的火车上;父子三人谈论白杨树的一件事。)这样的问题导学,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之后,基本掌握文章的框架和大意。
二、围绕内容而提出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所有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问题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1.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问题引领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以优化的问题预设启迪高质量的问题生成。现以《白杨》为例:教师动情地范读课文第1一3自然段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听完教师范读,你的心情感觉如何,能交流一下吗?(有说感受到戈壁滩很大,有说戈壁滩非常荒凉,有说戈壁滩气候恶劣……)然后展示问题导学,组织学生讨论:①:你从哪里体会到戈壁滩十分荒凉、环境恶劣?②:课文说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从这里能感受到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有的说白杨树像列队的卫士,有的说挺立在沙漠中,有的说抵挡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有的说白杨树“高大挺秀”,说明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2.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使课堂由“线形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现以《白杨》为例: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领导学,共同研究白杨树给我们的初步印象。
①白杨树留给“爸爸”的真正印象是什么呢?大家想弄明白文章中的“爸爸”是怎样看白杨树的吗?组织学生研读第14自然段。
②爸爸要表白的心是什么呢?孩子们听懂了爸爸的话了吗?听懂了哪些,没有听懂的是什么?阅读感悟15.16.17节后,自由讨论。
③讨论:两个孩子还很小,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理解了爸爸的“心思”呢?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学生讨论,教师相机归纳小结。(爸爸在借白杨树谈论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等句子,表面上是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他决心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缩不动摇,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学习父辈的精神,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④孩子们会不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呢?齐读最后一小节,讨论。(有的说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有的说不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持哪一种观点,要讲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边看教材边做备注。然后课堂进入小组合作互助环节,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或坐或立,或争论或翻书,或听或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困惑:“我认为……你们认为我这样讲有道理吗?”“我这个问题弄不懂,谁帮我讲一讲……”还有学生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向教师寻求帮助。
然后是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板书,并对自己所展示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时很多学生发出了“我有疑问,请问……”“我要补充……”“我认为你这是错误的……”等声音。“这时学生是主角,他们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发挥着自己的才能,锻炼着自己的胆量,展现着自己的学识……此时的我只是一个法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我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放手让学生演绎自己精彩的一面,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品尝学习的快乐……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那么老师就当一次说“不会”的孩子,与学生展开辩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