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是读书人,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老师是终日与书为伴的,有不会的事情,问老师,老师准知道。人们最萌生崇敬之意的还是那摆满各种书籍的书架,那仿佛成了教师的身份象征,任何其他人家的书架都不如教师家的书架更具含金量,更显读书人的身份。
而今,读书确已成为难能可贵之事,非无书可读也;非无时间读也;更非不用读也,读了唐红云同志的《读书:教师职业的起码底线》一文,反思;自省;羞愧不已:从教多年,愧为人师。顿悟: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其读书习惯势必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会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好基础。
我觉得唐红云同志文章中分析的原因极尖锐,但又很准确。
第一、市场经济使人们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物欲横流。身边开小车者、打手机者、下舞厅者、吃海鲜者、住别墅者比比皆是,使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震荡,我辈尚为安顿生存所需而焦虑,如今现实使心灵不平静,难平衡。生活清贫而无多彩;工作辛苦而无潇洒,怎能不使人的价值天平失衡,苦读诗书求功名,寒窗数载囊中空。决心大的,跳槽走人;顾虑深的,急功近利。塌实读书研究的少了,抄袭论文的多了,继续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学历合格,而非使自己的知识更深入;职称的含义,涨工资胜过了其应体现的资格和所代表的价值。教师,成了一种职业名称,失去了事业的光辉高尚的含义。浮躁的心态怎能静心读书?价值取向的倾斜与迷失更影响了对可塑性极强的学生的教育,他们会对学习的真正含义歪解,偏离成长的正常航道。试想,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唯金钱至上,国何以生存?教师不读书,误国也!
第二、应试教育贻害无穷,尤其是平常的期中、期末测试,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让读课外书成了无用费时之事,素质教育成了空谈说教。高考、中考都是考,对考试形式的追求,使教师们忘却了教育的本质,一本教材即是圣书,别的书都没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教师,亦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做学生时,书读得不是很多,读的兴趣并未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自身缺乏想读书的渴望和内在需求。实际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多读书,静心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自我教育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给教师的建议》69页)很难想象,我们自身不读书,不爱读书,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来。与其空洞地说教,不如以身作则,拿起书,真正去读,与学生分享你的读书心得,分享每一句哲理,分享每一处感动,终将会感染学生,带动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风气,但我们真正的行动-------爱读书,常读书,会感染孩子,使他们终身与书为友,为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