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演讲稿 阅读伴我成长——我的读书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09: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阅读伴我成长

如果人生的丰富可以用色彩来比喻,书就是透射五光十色的水滴;如果世界的广阔可以用无垠来形容,书就是普照大地万物的阳光。教育就是一本书,它用有声的文字印证了文明的进程,以不断生成的理念彰显着精神的升华;教师就是一支笔,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描画出知识的浩瀚,只有拥有深沉的人文积淀,才会勾勒出事物复杂的关系。因此,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教育是创造的教育,教育是教师与书籍共同谱写的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爱读书,喜欢与书相伴,在文字中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中收获人生的真谛。回首十几年来的从教之路,读书,使我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在书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书的底气。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自己奋发有为。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读书促我自省,让我时时扪心自问:今天上的课有哪些新气象?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新收获?今天处理问题时是否有了新的方式?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智慧所感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会学着他那样微笑着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惊奇。读了《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使我体会到: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学生的榜样。教学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孩子的学生,孩子都会有孩子的天性,他们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决断,不会做那些成年人认为最好的事情,他们喜欢不时地和老师周旋,激怒老师。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自控,这也是学生为什么需要老师的原因,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不管学生的家庭环境如何,这些都不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我们唯一能控制地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每天不管你的心情如何,不管你有多辛苦,你都要尽量展现出快乐的一面——为你的学生展现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教师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每天要面带笑容地向学生问好;每天以微笑开始每堂课;每天面带微笑地鼓励和感谢学生;每天微笑着和学生说再见等等。我们要相信:微笑,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使你变成一个学生眼中的快乐教师,学生的行为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其次是对待学生的心态。作为教师,如果你要传授学生知识,你就要先了解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都有优缺点,所以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信任,尊重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我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强迫式的教育,更多流露出一种负面的话语,传递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教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不会”“昨天不是会了吗,一个晚上过去全忘了”这样的话语往往伴随着我们的怒气扔向孩子。其实,深深的反思一下:这样做有用吗?这样的方式除了让我们宣泄了情绪,对于孩子来说不但不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引发其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书中就建议我们多采取正面的激励教育,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鼓励他们走向成功。

读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师之道,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刚走上讲台、缩手缩脚的新教师成长为一个有教学自信、乐于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快乐的教师。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我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带给了我成长的喜悦!

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她还说: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教师成长的路上不断为我“加油”。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读书在一个人特别是教师的生命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如果要把它比之为水,比之为空气,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如果要用身体里的某种元素来打比方,就干脆称之为血液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7: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