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8: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十五】(202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答案】(1)坚定 (2)接近(走近,靠近)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1)的意思: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其中“笃”是坚定的意思。句(2)的意思: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其中“即”是接近的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感;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罔”是迷惑的意思;“殆”是疑惑的意思。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答案】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讷”是说话谨慎的意思。

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答案】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为此并不感到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做法吗。文中“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两句话虽内容不同,却都强调了作为君子一定要从自身反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答案】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要从⑦、⑧两章内容中筛选出不同点。解答的时候,将两章的译文作为答案内容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感;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的话严厉不苟。”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孔子说:“学习完,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例【十六】(2020·宁夏)阅读诸葛亮(出师表》选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①亲自 ②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③把 ④功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的意思: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其中“躬”是亲自的意思。句②的意思: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其中“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句③的意思: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以”,把的意思。句④的意思: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效”,功效。

2.翻译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职分”是职责的意思。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咨诹”是询问的意思,“雅言”是正确合理的意思;“追”是“追念”的意思。

3.请用“/”符号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答案】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基本依据。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题中句意为:(先帝)委屈自己,(先帝)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先帝)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 (问)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该剧自是由五个主谓句构成的。据此断句即可。

4.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刘备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损伤先帝刘备的英明;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从文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知道,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刘备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伤先帝的英明,足见诸葛亮的"谨慎"。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觉得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才上表出师,足见其“谨慎”。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可以知道,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他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严于律己;其次,他以“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他向后主提出”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 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 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例【十七】(2020·青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②尝趋百里外(     )     

③左佩刀,右备容臭(         )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答案】①跑   ②奔赴  ③香袋子  ④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的意思;②句意为: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趋:奔赴的意思;③句意为: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容臭:香袋子的意思;④句意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缊:穿的意思。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介词,“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在”的意思。B项,两句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C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介词,用或以的意思;后者是动词,“认为”。故选B。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其中C有误,句意为: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应为:余/因得/遍观群书。故选C。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足,足以。不若,比不上。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答案】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文中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6)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感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结合内容,从作者少时无法得到书,只能借书并抄书来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要不怕吃苦,只有勤奋才能有所得;从作者“执经叩问”的过程描述,可以看出,学习要多问,要虚心求教;据此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跑着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例【十八】(2020·成都A)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项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的意思。解释正确。B项句意: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的意思。不正确。C项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解释正确。D项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起。解释正确。故选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介词,“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到”的意思。B项,前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D项,前者副词,难道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指愚公”。故选A。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注意句中重点词语: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疑问词;极,尽头。另外,句中两个问句之间表示选择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意思是“……,还是……的意思。故选C。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鵬”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写法的理解辨析能力。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缚,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B。

【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 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例【十九】(2020·四川内江)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完成第1—4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共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亚夫军细柳     三军可夺帅也                          B.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侧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D.军中不得驱驰     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驻军”的意思;后者是“军队”的意思。B项,前者“慰劳”的意思;后者是“使……劳累”的意思。C项,前者“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前者“纵马奔驰”的意思;后者是“奔走效劳”的意思。故选C。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备胡(用来)   B.已而之细柳军(往、到)   C.天子且至(将要)     D.天子为动(为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经分析对比,其中D项有误,句意:皇上因此而感动。为:被的意思。故选D。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 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其中B项表述有误,都是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故选B。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敌人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曩,先前。若,像。固,必,一定。另外,本句是反问句式,需要翻译的时候注意表达出这种语气特征。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告辞离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例【二十】(2020·四川达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5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请广于君”中的“广”是扩大的意思;“推而广之”中的“广”是扩大的意思;“广开言路”中的“广”是广泛的意思;“大庭广众”中的“广”是多,众多的意思。B.“以大易小”中的“易”是交换的意思;“轻而易举”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平易近人”中的“易”是性情或态度谦逊的意思;“易如反掌”中的“易”是不费力的意思。C.选项中的“欲”都是想、要的意思。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是听到、听说的意思;“闻风丧胆”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鸡起舞”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名遐迩”:中的“闻”是有名气的意思。故选C。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终守之/已面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前者代词,指代国土;后者动词,到的意思。B.前者是助词, 表示祈使语气;后者是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因此,因为。D.均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B项有误,安陵国附属于魏国,不附属于秦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单雎使于秦。

【答案】安陵君因此派唐睚出使到秦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因”是“于是”的意思,“使”是“出使”的意思。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答案】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冠”是“帽子”的意思,“跣”是“脚后跟”的意思。

1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士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分析:面对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经分析,本文在刻画唐雎人物形象时,主要使用了语言描写。使用了比喻、类比说理的方式,以理服人,以势压人,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语言表述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链接材料】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1: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