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理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如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对其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农作物的含义,或只罗列一些蔬菜、水果、粮食等名称,有的学生将农作物从吃的方面、穿的方面和喝的方面等来分类。有的学生只能从空间上答出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降水特点,或有的学生只能从时间上答出我国夏季普遍降水的特点。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农作物通常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降水特点应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两方面来回答等等。从问卷上看出,学生大多没有建立起一个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地理知识的概括能力较差。

二、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概括能力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行为。通过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概括是将某种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起来,即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概括的结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能力,因此,概括在思维发展与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呢?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笔者认为,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培养教育的目标相联系形成了地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即地理科学的人地相关性、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广泛性,以及地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地理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地图是反映和研究地理环境的有效工具,所以,地理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空间概念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等认识活动的能力。地理能力是以空间形象思维为基础,正确认识和运用辩证的人地关系的能力,是其与思维品质交互组成的统一整体。这样,地理概括能力的培养应围绕人地关系和地图(尤其是地理模式图)的教学开展。

三、培养学生地理概括能力的方法

1.“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

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不熟悉农作物概念的学生,他们对农作物的认知只能是以水稻、萝卜、辣椒、棉花等单个作物进行。我们还发现学习了一年的地理课以后,或是学完教材的某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体系把握不住,表现在学了前面的地理知识而忘记后面的,或是说不出主要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系统论的原理要求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而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顺序、层次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揭示了地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和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容易理解和牢固记忆,而且有利于举一反三,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中“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把地理现象或事物、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从整体上感知地理知识及其关系。

在教学实验中,地理教师都比较重视绪论课或开篇的教学,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产生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内容时,教师也应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何物(自然地理,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人文地理,如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人口、城市等)、何种状况、发展方向如何等等。

2.帮助学生处理“地→理”,提高概括地理原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地→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将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等)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等)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抓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掌握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形成具体的地理表象,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其次,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图或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这是对地理感性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即形成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及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通过“地←理”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

3.“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

地理感性认识仅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某些方面,不能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必须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地理理性认识。地理理性认识包括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逻辑思维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形象思维是凭借各种具体地理事物的形象来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活动。地理逻辑思维是借助地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思维过程。凡是思维都需有物质作为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像语言,它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事物或现象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的。而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却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地进行。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的时候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地理联系图表是采用示意图的形式,辩证地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环境各种事物间的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种事物或现象间逻辑联系的一种图表。它能简明扼要地反映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可以完整地表明整个专题单元的逻辑线索。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教师首先带着学生一起利用课本上现成的地理图表进行教学,讲课中再利用“纲目信号”式板书进行示范教学。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概括,形成能较好反映地理知识内容和联系的图表。通过加强地理联系图表等地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概括能力。

4.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相关性入手,归纳各地生产活动因地制宜的规律性

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正确地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是当前环境意识教育的实质,是地理思想教育中随时代发展变化的一项突出的任务。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相关性入手,归纳各地生产活动因地制宜的规律性,具有很强的地理学科特点及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概括能力的价值。例如,在讲述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时,可以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等,突出西北地区缺乏水分,青藏地区热量不足,东部季风区人均土地少等主要因素,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灌溉和绿洲种植业、草原及高山畜牧业,青藏地区的河谷种植业、高寒畜牧业,东部地区的平原种植业、家禽家畜圈养业等区域农业生产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5: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