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主人公考尔顿被开除后在纽约市游荡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一个复杂而有迷惘的“假模假式”的社会。
刚开始读这部小说,第一感觉这部书的基调是”昏暗”的,考尔顿,这个问题少年,先是被贵族学校潘西开除,再是作为击剑队的队员,把所有的剑落在了地铁上,被他的室友殴打,被他最尊敬的老师训斥,再后来他去了纽约,住在一家旅馆,看见住在旅店的各式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人,有女装癖的老头,互相喷水的男女,被妓女勒索并被电梯工毛里斯殴打,看到假情假意的女友萨莉很不痛快大吵一架,与老同学在酒吧喝的酩酊大醉后在街上被冷风吹,担心自己被肺炎夺去性命……一切的一切对于考尔顿来说都是那么不如意,这个社会仿佛对考尔顿来说非常不友好,甚至是充满了敌意,一群群所谓的“假模假式”外表光鲜内心龌龊的人充斥着街头。
刚开始也觉得考尔顿也是一个不三不四的问题学生,毕竟,5门课挂4门,口吐脏话,在毛里斯的诱惑下“召妓”,如此种种,但是,考尔顿却与这假模假式的社会是不同的,而且他也特别厌恶假模假式的社会。虽然被诱惑召妓,但是内心却胆怯紧张,虽然口吐脏字,但是从不掩盖自己的好恶。对于他的妹妹菲比,他口吐心声,想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的失望,他想着去西部的森林搭建一所木屋,自己装聋卖哑,过逃离社会的生活,还因此想到自己将会和自己的妹妹菲比永远告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迷惘,即使最后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充满幻想,想当“麦田的守望者”,他的理想却被一次次的被现实所击破,被这个假模假式的社会所碾压。
他的妹妹菲比,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纯真,她是个小大人,喜欢粘着考尔顿,在听说考尔顿要去西部的森林隐居的时候,她甚至决定了要和她哥哥一起离家出走,考尔顿不同意,她便耍小孩子脾气,最后考尔顿把她带到公园玩了一圈,坐旋转木马。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自己的感情容易很自然地流露,也许正是因为被菲比的纯真打动,让考尔顿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存在孩童般的天真,而且,恰恰是出于希望守护菲比的纯真,考尔顿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守护在菲比的身边,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塞林格所处的时代是美国二战刚刚结束的年代,美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崇尚物质的美国人倚仗着自己的经济实力的优势,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但事实却非如此。社会,就像塞林格笔下描绘的那样,衣着体面的校长以势利的眼光看待家长,外表光鲜的人过着龌龊的生活,人们为了金钱,去出卖肉体,去出卖良心敲诈勒索,又有谁能够像“问题学生”考尔顿那样有着单纯而简单的梦想——“麦田的守望者呢?”
守望,麦田的纯真。虽然考尔顿最终也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是,相信大家能明白,答案就在那片麦田里。
“幸福”
幸福——一个多么温馨的名字,人人都渴望得到他。有的人倾其一生去找寻,有的人倾其所有去交换,有的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幸福而抱怨自己没有幸福,难道幸福对我们来说就真的那么渴望而不可及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留心一下被我们认为是幸福的幸福,便可以发现那些在别人眼里幸福的人并非是那样最有钱的,最有势的,最有名的,而他们所经历的幸福也并非都是久别又重逢的激动或是大旱逢甘霖般的喜悦,只是家人的一次团聚,朋友的一次祝福,仅此而已。可见真正的幸福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要用心去感受。
其实,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感受:他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睡熟后你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也可能是收获时农民脸上的那滴滴汗水。
幸福很可贵,却又很平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活在钱堆里,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她并不幸福;马克思的夫人燕妮,走出富裕的家庭和马克斯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但他自豪的说:“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见,幸福虽然无处不在,却又不是人人能够享受的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