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 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 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知识要点】 1.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 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 的开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 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 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 (2) 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 北京 , (3)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 (4)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3.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总司令:彭德怀 (4)英雄人物: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6)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7)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土地改革 (1)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它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概述】 这一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实现了中国社会 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 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知识要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含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改造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改造途径是走 合作化 、集体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途径是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 。 (3)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次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根本原因:“左”的错误。 (2)后果:它们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3)启示:经济建设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5.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 雷锋 。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形成林彪、 江青两大反革命集团,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 “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2)结束标志: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 (3)危害: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主要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伟大实践探索——改革开放;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1)会议内容: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指导方针;政治上 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经济特区 (1)创建: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窗口城市)、珠海、汕头、厦门 设置经济特区。发展:1988年, 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区域——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的格局。。 (2)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 和 管理经验 ,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 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3)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概述】 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表明了在处理 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知识要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2.“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 ①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②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践:成功运用于香港 、 澳门的回归。 (2)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从 英国 手中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概述】 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知识要点】 1.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中美建交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 上海 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2)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概述】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国防是国之保障,农业是国之根本。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要点】 1.“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 (1)两弹一星: ①含义:核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 ②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④ 邓稼先 被称为“两弹元勋”。 (2)杂交水稻的培育: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2.社会生活 (1)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高了质量,丰富了 生活,改善了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 (2)启示:坚持 改革开放 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概述】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 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 印度的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知识要点】 1.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古巴比伦王国位于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称为“种姓制度”,分别是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提倡众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知识要点】 1.古代希腊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雅典和斯巴达是两个最著名城邦。雅典的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2.罗马城邦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3.亚力山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影响:(消极)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4.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皆为海洋文明。 (1)文学:《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3)希腊:体现在神庙建筑,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4)罗马:特点是石拱门、穹顶等。代表性建筑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 万神庙等。 (5)哲学: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苏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6)法学:《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7)公历的缘起:凯撒命人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知识要点】 1.基督教 创立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宣扬耶稣为救世主。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现行公元纪年以及圣诞节与其有关。 2.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最强大的是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他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3.封君与封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力、义务交织,具契约性。 4.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其性质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1)经济:庄园居民为领主、佃户,庄园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佃户的“份地”、周围是“共用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政治:庄园法庭具有司法权,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兴起:10世纪。 (2)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如法兰西的琅城。 (3)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市民阶级,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6.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527年,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概述】 “日出之国”(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日本和中国关系密切,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由于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日本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士道。 “新月之乡”(阿拉伯):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立为阿拉伯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传播。 【知识要点】 1.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仿照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耕种,统一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者为穆罕默德,信徒称为穆斯林。 3.阿拉伯文化: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并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贡献: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算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单元概述】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文艺复兴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特征:人类历史进入到近代社会。 【知识要点】 1.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开展垦殖运动,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阶级关系变化: 农村,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市民阶级的兴起。 2.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1)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2)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4)文艺复兴是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继承更有创新。 (5)影响: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1)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 (2)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1522年,船队返回欧洲,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使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和种植园,从非洲掳获黑奴卖往美洲充当劳动力,这种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三角贸易”航程:①出程:欧洲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 洲掳掠黑人;②中程: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黑人被贩卖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③归程:殖民者满载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示意图)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单元概述】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在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次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知识要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路易十六 | | | | | | | | | | | | |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①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 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对比 | | | | | | | | | | | 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维持常备军及干涉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 痛斥英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称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_诞生 |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互相制衡。 | 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 | 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 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美国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
3.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于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他采取以下措施: (1)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法国革命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后期的战争演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掠夺和奴役欧洲各国人民,激起欧洲人民的反对,连年战争和无休止的野心,使得拿破仑的帝国最终走向覆亡。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单元概述】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后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显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广大工人开展工人运动埋下伏笔,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知识要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火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交通发展,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4)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取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5)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18世纪后期,法、美、德相继进行工业革命。 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单元概述】 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殖民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殖民地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在拉丁美洲爆发了玻利瓦尔等人领导下 进行的独立运动,亚洲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废除农奴制,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发生内战,林肯领导联邦政府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知识要点】 1.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一场反抗_西班牙和_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_民族独立的运动,赢得了胜利,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_”。 1857年,印度土兵,印度王公反抗英国殖民者,举行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壮烈牺牲。 2.俄国的改革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美国内战(1861-1865) 1862年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使得北方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取得胜利。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4)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 (5)明治维新的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概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大师。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通过学习他们的成就来更好地了解近代社会。 【知识要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到生产生活领域,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白炽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3)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5)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劳动结构变化和大众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化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等。 2.近代科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天文学、力学、数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它的三大成就。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概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出现了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 另一方面,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一战中爆发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苏联成立,苏联开辟了一条被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指的是: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之间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 “绞肉机”)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空前的规模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 (1)概况:1917年由列宁领导,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意义:人类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①巴黎和会会议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由美英法三国操纵,决定处置德国。这是“一战”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对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该和约和其他系列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②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要求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1921年由列宁实施。 ①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②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斯大林模式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苏联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其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体制日益僵化,从长远看不利于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1920年起,甘地领导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埃及:扎格鲁尔等领导华夫运动,进行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概述】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知识要点】 1.经济大危机 (1)概况: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 (2)危机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3)影响:①工人失业,银行破产,工厂倒闭,生产破坏;②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 (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2)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赈”;⑤发展社会福利。 (3)作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3.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开始: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用: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4)转折: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5)胜利 ①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快了欧洲解放。 ②1945年,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制裁、苏联对日作战和成立联合国。作用:协调盟军行动,加速胜利,促进联合国建立。“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③1945年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6)认识 ①艰巨性:“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各国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为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②胜利原因:A.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民团结一致。B.战争的正义性。 ③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法西斯,加强各国人民团结,应对人类的共同问题。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单元概述】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发展,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同样,在战后和冷战政策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都相继进行改革。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改革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战后,除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国家各方面取得发展外,还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各国也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知识要点】 1.“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他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2.“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含义:“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4)具体表现: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1955 苏联 )的成立。 (5)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欧洲的联合 (1)欧共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欧元。 4.日本的崛起 (1)原因:战后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美国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结果: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5.苏联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国家领导人,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改革。结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了改革:首先把经济体制作为改革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政治改革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人们思想混乱,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年发生“八一九事件”,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3)1991年12月苏联 解体(1922—1991年)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②主要教训: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②改革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④必须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⑤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单元概述】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联合国在捍卫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知识要点】 1.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1955_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万隆精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获得独立,之一年因此被称“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9_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成立后,开展了诸多活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简写WTO):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世贸组织成立后,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建立: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