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语文的梦想,那就是带孩子们在语文的大海中徜徉,用语文的眼睛,去认识人生与世界万物的美丽。”这是被誉为新生代的名师张祖庆的教学语录。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让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又如梦似幻。如果把我的教学生涯谱成一首完整的曲子,可以说,读了《张祖庆讲语文》后,才猛然发现,我只是进入了这首曲子的前奏。走近名师,将我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虽未成曲调,但在内心涤荡着对名师的敬仰,对小学语文的挚爱之情。如何让我和孩子们拥有一双用语文的慧眼并付诸实践,将成为我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欣赏张祖庆,他用激情给学生一双心灵的眼睛。比如《忆江南》一课,试看张老师对学生读的评价:“你的声音流淌着江南的柔美”、“这平静的声音中,藏着对江南的深情”、“好一个豪迈洒脱的赞叹!”“轻声细语当中,也藏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深的情啊!”这样结语和导语都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真诚而充满亲和力。张祖庆同样欣赏崇拜支玉恒啊,并不像我上面所说的盲目效仿。即使他的教学风格已经在小语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但他仍邀王崧舟校长在《师长眼中的祖庆》中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勉励他,让他常常检视与反省。相比之下,自觉羞愧。再如《詹天佑》一课,张老师在板书课题后,并没有机械地让学生读课题,而进行特别巧妙地引导。“这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让我们响亮地呼唤”,“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名字,让我们轻轻地呼唤”。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了情境,或激昂,或深情地呼唤“詹天佑”这一名字。于呼唤中,学生体味到了对詹天佑应有的敬佩与爱戴。学生读中生情、悟情,可谓水到渠成;这种自然而然的背后是老师的精心与用心。
我不断思索:中国有句俗话叫“道始之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的?但如果一个老师带着充满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一堂课,只有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用自然流露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打动他们。生活中的我很容易被一些平凡的事情感动,相信我也会用饱含的深情给孩子们一双心灵的眼睛。
偏爱张祖庆,他用语言给学生想象的眼睛。再次以《忆江南》一课为例,张老师引导学生在配乐中反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对仗和音律美—— 师:(更快,更响)日出江花红胜
生:(响亮)火——
师:你看到了这团火了吗?
生(齐说):看到了。
师:那是怎样的火啊?
生:熊熊燃烧的火。
师:那是一团跳动的火,那火焰当中跳动着的是什么?
生:白居易对江南的思念。
师:对啊,跳动着作者对江南热烈的想念啊!)
从这个片段中我顿悟:中国文字相当有魅力,光看文字,都能感觉到它是有声有色的,更别说细细聆听了,加上说话人或激昂或低沉的语调,它能很快带领听话人走进情境。所以,教师的语言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工具。当然,语言功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这关系到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学机智,这一点,我还要在今后的课堂中花大力气去揣摩、实践。
敬仰张祖庆,他用兴趣给学生智慧的眼睛。
张老师作《詹天佑》一课时恰逢媒体刚刚评选出“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时之间,这些人物的名字与事迹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对象。人们对于这些人物是非常熟悉的,对学生而言亦是如此。张老师抓住了这一点,由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入手,用巧妙的导语“不仅2003年,每一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整个20世纪,一定会有更多感动中国的人和事”将学生的关注点由现在引到了过去,将学生对这些熟知的人物的敬仰迁移到了过去的杰出人物身上。让詹天佑等人物不再只是故纸堆里冷冰冰的名字,而变得鲜活可感起来。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老师应该及时地让孩子发自内心所想,这样,孩子们就能迅速进入文本,他们的情感自然就展现出来了。如果老把自己当个局外人,他当然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算数。这种教育智慧的力量是可以慢慢增加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淀和课堂中有意识地加强,我能做到更好!
借着名师的成就我深度反思了自己,似乎看到前方的路又清晰了许多。“走近名师为学习”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和出发点,谦虚学习的态度让我们学人之长、博采众长。有位作家曾说过:“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由此,我想借《雾里看花》的词曲表达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有独钟: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小学语文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倾听花开的声音融入儿童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