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四课第一框“青春的情绪”教学设计 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第四部分 活动指南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青春的情绪” 1.探究与分享:四幅图所反映的情绪 设计意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张图,分别对应青春期情绪中的四个特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青春期的情绪特点。 操作步骤: (1)观察思考。学生观察思考,概括四幅图所表达的情绪具有的特点。 (2)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结合自己的情绪体验,概括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实现对情绪的认识。 2.探究与分享:续写故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情节的细致描述,感受情绪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正面的情绪感受。 操作步骤: (1)编写故事。可分小组进行,结合自身经历,编写故事,故事要体现出情绪的变化 (2)分享交流。分析故事是如何体现正面情绪的。 (3)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在编写故事中挖掘正面情绪体验,感受正面情绪体验的感染和激励作用。 3.探究与分享:陈玲的烦恼 设计意图:利用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直视负面情绪,树立积极面对负面情绪的态度。 操作步骤: (1)情境再现。可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代入情境情绪,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2)思考交流。感受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同时交流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分享,树立积极面对负面情绪的态度,归纳一些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积极面对情绪的变化,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 1.生活观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以学生的真实情绪为探讨素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情绪的表达方式,正确把握自己的情绪。 操作步骤: (1)回忆分享。学生回忆过程中,教师适当记录学生回忆要点,如事件、缘由及当时的情绪及情绪表达情况等。 (2)思考交流。请学生思考记录这些情绪及情绪表达是否恰当,并说明为什么。 (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关注自己的情绪表达,并意识到不同的情绪表达给他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自觉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 2.阅读感悟:杜丽的两场比赛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感悟情绪对人的影响,懂得积极面对消极情绪,合理调节情绪的重要意义。 操作步骤: (1)阅读实例。了解资料中情绪是如何影响杜丽比赛发挥的,并了解她情绪的转变过程。 (2)思考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是否有过类似杜丽的经历。 (3)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杜丽的事例,懂得情绪的重要影响,学会运用积极情绪促进自己进步,有意识地调节消极情绪。 3.探究与分享:我的情绪调节方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掌握不同的情绪调节方法。 操作步骤: (1)回忆思考。回忆自己调节情绪的过程,概括调节方法。 (2)分享交流。分享情绪调节方法,交流不同情绪调节方法的优势及适合的情境。 (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达成目标: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能综合运用不同的调节方法,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在健康的范围内。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 1.探究与分享:分享情感体验(教材第43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承接上面的正文,通过对正义感、胜任感、责任感的列举和说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觉察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 操作步骤: (1)阅读体验。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正义感、胜任感、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同时说一说这些表现带给自己的感受。 (2)分享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以列举具体事例的方式,分享除正义感、胜任感和责任感外的其他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达成目标:感受情感的丰富性,了解不同情感有不同的体验,引导学生觉察自己对丰富情感的体验。 2.探究与分享: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教材第43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释义,了解情感的不同分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情感的复杂性。 操作步骤: (1)阅读释义。教师联系古诗文创作的背景,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以此为例,让学生列举更多能表达丰富情感的古诗文。 (2)创作诗词或散文。教师组织学生列举典型事例,根据事例中的情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用诗词或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达成目标:学生能够把握情感分类,对情感形成更细致的认知,体验更细腻的情感。 3.探究与分享:我对妈妈的情感(教材第45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设置“我”的成长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对妈妈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是伴随我们生活不断积累发展的,是我们成长的体现。 操作步骤: (1)阅读情境。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故事,可围绕自己成长过程中与妈妈(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情感展开。 (2)分享交流。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妈妈(或其他亲人)情感发生的变化,并说一说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采访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采访妈妈(或其他亲人),了解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妈妈(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达成目标:了解情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懂得“情感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和发展,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有意识地关注并促进自身情感的发展。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1.探究与分享: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教材第47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承上启下,运用东东喜欢看侦探小说,亮亮参加青春仪式与父母相拥而泣的事例,一方面承接“哪些情感是美好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享自己美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暗含“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的问题。 操作步骤: (1)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材料分别体现了东东和亮亮怎样的情感体验,他们分别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样的体验。 (2)分享交流。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中东东和亮亮的情感对比,分享自己有过的美好情感体验和经历。 达成目标:认识美好情感的产生与自身的兴趣有一定关系,懂得不能强迫他人给予我们美好的情感,知道获得美好情感的方式。 2.探究与分享:浩浩的感受(教材第48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浩浩的故事,让学生对负面感受中的挫败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和面对挫败感,同时在情感主题的学习中渗透挫折教育。 操作步骤: (1)体验分享。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浩浩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体验浩浩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描述出来。 (2)讨论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浩浩处理这种感受的关键点,对照反思自己在类似经历中是如何处理的。 (3)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浩浩的故事中体现出的负面感受对自己成长所具有的意义。 达成目标: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将负面情感转化为成长的助力,学会从负面情感中获得美好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3.探究与分享:礼物(教材第50页)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大军给邈邈赠送生日礼物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生活中应该积极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注意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可以建议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出自己的理解或交流提纲等。 (2)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本小书中能读出大军对邈邈的美好情感是什么,这份美好的情感对于双方的友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享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并说明其中有哪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给自己带来哪些变化等。 达成目标:认识传递美好情感并不局限于自己的体验,也可以为自己身边的人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让生命更有力量。
第五部分 资源拓展 1.林则徐挂匾制怒 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愤怒之中的人做出错误判断的概率远高于情绪平和的人,因此,林则徐在书房中悬挂“制怒”二字警示自己,要注意控制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情绪反应强烈,常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冲动,更应该向林则徐学习,找到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 在林则徐的书房中,挂着一幅字,仅有“制怒”二字,这幅字伴随林则徐数十年时间,提醒他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原来这是林则徐父亲的遗训。据说少年林则徐勤奋好学、才思敏捷,但他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脾气过于急躁,经常会因为一两句不遂心愿的话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林则徐的父亲认为这一缺点对孩子将来做人做事都很不利,为避免将来林则徐的脾气坏事,父亲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非常孝顺父母,所以每遇不孝的罪犯,就暴跳如雷,判得特别的重。 一天,有两个人扭送来一个年轻人,他们对判官说:“这是个不孝之子,他不仅骂他的娘,还动手打他娘。我们把他捆了起来,他还是不停地骂,我们就堵了他的嘴。老爷,像他这样大逆不孝的后生该不该罚?”判官一听是个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来人呀,给我结结实实地打这个逆子50大板!”这个年轻人百口莫辩,只好挨了50大板,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这时,有个老婆婆挂着拐杖急匆匆地进来,边哭边焦急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牛。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官府。可是,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不知弄到何处去了?求大人赶紧替我找找儿子,我只有这么个孝顺好儿啊!” 判官一听,心中禁不住忐忑不安起来,心想:莫非刚才是恶人先告状,刚才打的就是她儿子?忙叫人去找那两个捆人的人,但他们已溜得不见了踪影。这时,被打昏的人突然呻吟了一声,老婆婆循声一看,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吗?怎么被打成如此模样,心里一急就昏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判官这才知道自己的脾气被人利用了。 林则徐明白父亲讲这故事的用意,后来他亲手写了“制怒”两字的横幅,时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容易发怒的毛病。时间一久,他还从中悟出了制怒养身的道理。他说:“性子急跳,遇事不顺心,便易发怒:发怒多了,肝火就旺,肝火旺,既误事,又伤身。” 的确,发怒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深问题的严重性。孔子曾说:“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说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让我们生气、愤怒的人和事,我们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他人,不因为自己的脾气而再次犯错。 2.程门立雪 与情绪的作用相似,情感作为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也会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程门立雪”的故事体现了杨时尊师敬长的优秀品质,也反映出了学生杨时对老师的深厚情感。正是在这种深厚的师生之情的指引下,杨时做出了“宁可在雪地挨冻,也不愿吵醒午后小憩的老师”的决定,这种深厚的师生之情,实在是令人感动。 《宋史·杨时传》里记载了一则“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说宋朝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3.爱的使者——秦鑫 主动帮助别人能使人体会到成就感、责任感,获得被信任的感觉,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我来背你吧。”简单的一句承诺,秦鑫风雨无阻地坚持了约700天!瘦弱的秦鑫每天背送同学的身影感动了全校师生,他用自己的善行影响了周围人,全校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爱的正能量在校传递。希望同学们能向秦鑫学习,传递美好情感,传递生命正能量。 在湖南省宁乡市宁乡五中的校园里,不论晴天雨天,总能见到一个瘦高的少年背着个身体残疾的男生,有说有笑地往返于教室和宿舍(食堂)之间,这也成为校园里一道特别暖心的风景。这个瘦高少年名叫秦鑫,他背着的男生名叫杨思凌,两人是同班同学。“背两三天容易,背两年多真是不简单。”校长姜义军感慨地说。 2015年秋季开学后,学校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是由他60多岁的爷爷背着来报到的。这个学生就是杨思凌。 杨思凌由于从小身患先天性疾病,无法站立行走,杨思凌的母亲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6口人靠杨父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杨思凌靠爷爷背着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来学校报到那天,爷爷带来了被褥蚊帐,准备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孙子读书。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考上高中后,父母曾多次劝他退学,但杨思凌想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如果不读书将来更加看不到希望,加上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杨思凌坚持不退学。在他自己的坚持下,爷爷答应继续背他上学。 学校了解到杨思凌的困难后,专门为祖孙俩安排了一间宿舍,并免去了杨思凌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祖孙俩的生活费。 开学第一周,杨思凌爷爷早上把孙子背到教室,中午又把他背到食堂吃饭,下午上课和晚上下课也是如此。和杨思凌同桌的秦鑫起初没在意,一个星期下来,他才得知同桌原来是患先天性疾病不能站立行走,只能靠爷爷背着上学。 秦鑫主动和杨思凌爷爷讲,以后思凌由他来背。这一背,就是两年半,除了放假从未间断,加起来约有700天,并且会继续背下去。 因为秦鑫接过了背送杨思凌的担子,爷爷终于有了难得的轻松。为了减轻其家庭负担,学校再次伸出了援手,给老人在学校食堂安排了一份保洁工作。这样老人既有了一份收入,又可照料孙子的生活起居。 秦鑫身体单薄,每天背着杨思凌上楼下楼,来来回回,两年半的高中生活,秦鑫几乎就成了杨思凌的腿。 身边的榜样所散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秦鑫的事迹感动了全校师生,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主动参与背送杨思凌的学生越来越多,那种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故事更是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