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三课《有趣的剪纸》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22:5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课  有趣的剪纸
教学内容:有趣的剪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项民间艺术,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
方法与过程:
教师从剪基本的图形开始,让学生知道用纸可以剪、拼、贴出生动的人物、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家
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剪纸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与农村的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师从剪基本的图形开始,让学生知道用纸可以剪、拼、贴出生动的人物、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家乡。
教学准备:剪刀、彩纸、笔、
课时安排
      3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项民间艺术,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下面让我们来剪一剪,刻一刻,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表现出来吧!
      2、活动一  剪五角星
  材料、工具:彩纸、铅笔、剪刀、直尺。
  制作过程:将正方形彩纸对角折,沿着折线折两次,沿着折线向后折,折叠完成,用铅笔和直尺在折好的彩纸上画直线,沿直线剪开,把彩纸展开。
      3、拓展,结合所掌握的折纸和剪纸方法,看看你能剪出下面的窗花吗?
      4、欣赏,出示人物题材、花鸟虫鱼题材、吉祥图案、动物题材、山水名胜题材等的剪纸,让学生欣赏。
二、活动二  学刻小兔子
    1、剪纸包括剪纸和刻纸,首先要学会剪纸符号。剪纸符号有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等。一副吉祥如意的团花,或一只活波可爱的小动物等剪纸作品,都是由这些基本的剪纸符号组合而成的。
    2、试一试,在纸上画小圆圈,然后用美工刀刻小圆孔,看看谁刻得又快又好。
    3、阅读小资料。剪纸有阴刻和阳刻之分,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4、讨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有什么区别?
    5、学刻小兔子
    材料、工具:彩纸、铅笔、剪刀、美工刀、小木板。
    制作过程:先在彩纸的背面画出要剪刻的图案,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刻,用剪刀修剪外缘,剪刻完成。
    6、拓展,你知道“中国印”属于阴刻还是阳刻?试一试,用剪纸的方式刻出“中国印”。
三、活动三、学衬小兔子剪纸
    1、剪纸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单色剪纸的表现手法有折叠剪法、阴刻剪法、阳刻剪法、阴阳刻并用法等。彩色剪纸是在同一画面上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剪纸,它通过点、套、填、分、衬、拼等手法来实现。
     2、衬色剪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整体衬一种色纸;另一种是根据各部分的特点进行配色,分别衬在各部位;还有一种是所衬色纸为不规则形状,使主纹与衬色相差错。
     3、动手做,学衬小兔子剪纸
       材料、工具:彩纸、活动2的作品、剪刀、镊子、胶棒或胶水。
       制作过程: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出衬底,在各个要粘衬底的部位的背面涂上胶水,用镊子把衬底一一粘到各个部分,用剪刀剪去衬底的多余部分,制作完成。
            4、小阅读,剪纸作品的步骤:构思图案、画图案、剪刻图案、贴裱图案。  
            5、拓展,结合你所学的折纸和剪纸方法,尝试做出更加多彩的衬色剪纸来。
            6、反思与评价
           a)通过学习,我对折纸和剪纸过程是否有所了解?
           b)我在剪纸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c)我的剪纸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
            7、实践活动
          运用所学到的剪纸的手法,自己创作一幅剪纸作品。
          在班上举办一次“美丽的剪纸”的作品交流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8: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