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课《 爱护我们的五官》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22:4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年级综合实践(下)第一部分教案
单元内容:本部分是探究与实践,主要内容有《爱护我们的五官》《找找我的家》《绿化我们的生活》《美丽的草原》《春与夏》《广告与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小食品》《昨天和今天》《新疆的工艺品》《神奇的鸡蛋》《信息传递》《智慧泉》。
第一课  爱护我们的五官
教学内容:爱护我们的五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五官,并能说出各器官的作用。
2. 知道五官需要合作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3. 了解保护五官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方法与过程:
1、根据背景图片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可能损害五官健康的事例,了解不正确运用五官所造成的危害。
2、让学生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五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保护五官的意识,并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保护五官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五官,并能说出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知道五官需要合作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
            教师可以先以群口相声“五官争功”的小短片吸引学生,导入活动。
二、活动过程
1. 说一说。这一活动是让学生说一说五官各自都有哪些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能进一步认清自己五官的位置及各器官的作用。
2. 想一想。设计一些用某一个器官无法完成或完成效果不好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五官只有  
  合作才能使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去感受五官协调的作用。
3. 议一议。人的耳朵的外部形状像什么?耳朵进水了该怎么办?治疗眼睛近视时为什么可以在耳朵上扎针?这里提供了几个问题,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通过让学生议一议了解更多的保护五官的知识。
4. 辨一辨。这是一个实践活动。辨别醋和酱油需要多种器官的配合,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实物,启发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五官之间的关系和合作的重要性。
5. 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背景图片,然后阅读“小资料”进行讨论:这样做对不对?还有哪些影响五
  官健康的行为?让学生知道保护五官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
6. 小调查。你周围大约有多少小朋友戴眼镜?指导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并在活动中尝试进行数据的整理,体验调查活动的过程。
7. 想一想。如果五官中的某一器官生病或有残疾,会给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如蒙眼取物、哑语会话等去感受、体验。
8. 议一议。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怎样爱护和保护好五官?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保护方法。
三、板书设计     爱护我们的五官
                 五官的作用:


活动参考资料
五官争功
一天,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在睡午觉。突然,手无意中揉了一下眼睛,眼睛受了刺激,流下了眼泪,不料眼泪流进了鼻子里。鼻子痒了,让嘴巴打了一个大喷嚏,唾沫贱到了手上,手生气了,于是去打嘴巴,可是手并没有打到嘴巴,而是打到了嘴巴的邻居耳朵。这下可好了,五官都生气地吵起来了。
耳朵先说:“我说手先生,该文明点吧,怎么能朝着我乱打,要是没有我,你们是听不见一点声音的。”嘴巴说:“你就只有这么两下子,如果没有我,你早就饿成一张皮了。”“你们有什么了不起?要是没有我,你们能看见地球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吗?”眼睛得意地说。这时,一向心平气和的鼻子也沉不住气了,说:“要说功劳我最大,如果我不呼吸,你们哪有今天。”
这场争论把大脑这个总司令给吵醒了,它们没有一个不听大脑的话,于是它们就向大脑诉说了它们争吵的原因。大脑听了之后说:“是呀,你们的功劳的确非同小可,但是只靠你们各自的力量是不够的,你们谁也少不了谁。比如说,只说不做、只听不想、只看不说,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你们要团结起来,才能成大事。”
它们被大脑说得心服口服,又重归于好、转怒为喜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3: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