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追问,就是学生基本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的“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探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注意追问的有效性。
课堂上要避免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不止。如 “是不是”、“对不对”随处可闻,这样看似师生互动频繁,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际性的提升。
二、不要忽略“节外生枝”的追问
课堂上如果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因势利导,适时追问,不仅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课堂呈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如在教学三位数减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题让学生解答:500-185=,在交流时大部分学生用书上已呈现的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只有一位学生说他不是用这些方法计算的,当时让我很意外,就追问他“那你是怎样做的,能告诉大家吗?”他很快回答“我是先用499-185算出结果是314,然后再加上1就是315。”此时班上同 学还不理解,我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用499来减呢?”那位同学充满自信地说:“因为499减任何一个比它小的三位数都不要退位,计算起来简便,我口算就能算出了,现在被减数是5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就可以了。” 这时同学们豁然开朗,一致表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抓住这一绝好时机,继续追问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不需要退位”、“简便”、“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顿时,课堂上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肯定了这种计算方法的好处,认知也在意外中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试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