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问题:小学教材识字写字教学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做到更有科学性?
首先是实行八个字:“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这套新教材编写的一个原则,主要是低年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经过调查,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提高教学的效果,为孩子们尽快地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字和学会写字是两个教学目标,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字是1600个,比以前减少了200个,以前是1800个,其中要求会写800个字左右,会认得要多一点。一般来说,学校老师不要层层加满,不要搞过去“四会”的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会认、会讲、会用、会写。齐头并进很难,所以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因为以前的教育也有道理,但是现在内容在改变,现在小孩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是有讲究的,大家要认真去看一看。一般来说,你只要按照教材设定的各个单元、各个阶段的目标推进,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当然你说你的小孩是天才,在幼儿园就会读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不提倡。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要求300个字当中100个字是会写的,一年级下册附了一个表是400个字会认、200个会写。小孩的字必须要过渡到阅读,比如说“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小孩必须要认识它,因为他要读童话,“蝴蝶”这两个字会经常出现,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所以,教材后面要做很多基础研究,而且从字的结构来说,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就是多方面、多种方法,就是不要完全依赖拼音认字,以前是先学拼音,然后完全依照拼音很困难,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去认字。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认字会拖累认字的效率,尽快进入无拼音实际阅读的阶段。所以这也是新教材为什么要降低减少拖后汉语拼音的结果。
老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范读”,要熟字带生字,这个大家教学都有经验的。在教小学第二三单元的时候,要巩固之前认识的汉字。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要掌握多元认字的方法,不光是拼音、识字,比如说猜读,有些老先生一去眉头皱起来了,我现在这么老了,有些字还不认识,还是要猜。要根据字形、字结构的规律去猜,新教材有改革的,希望老师们在教一二年级的时候多关注一下。
第二个问题:和大人一起读怎么教,是不是集中放到阅读课中去解决?
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大人指什么呢?指父母,也可以指老师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一年级刚上学的时候,并不是现在幼儿园就开始教小学的课程,这是不对的。一般来说,刚上学他自己还不会读,应该是大人和他们一起读,我们也有意识让家长、大人更多地关注孩子,还有要鼓励家庭也读书,带动读书的氛围。所以,这个用意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刚上学不要就学“bpmf”,刚上学让他认点字,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一年级就开始读书,这是有效衔接的一个学习方式。
我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幼儿园主要做无纸化教学,主要听故事。到了小学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就是让小孩跟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现在设了这个栏目以后,可能老师们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建议你们把这个栏目纳入到你们的教学计划,但是不要处理成一般的课堂上的讲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是课外的,或者是家庭的。
家长学堂、家长会议要建议和鼓励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多陪孩子们读书,这就等于创造了一个小孩学习的良好氛围。凡是家里学习氛围不好的、天天看手机的那些家长,他们的孩子不可能爱读书的,除了天才。
所以,和大人一起读用心良苦,也希望大家用好这个栏目,你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堂的形式示范一下家长怎么读,一开始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家长讲读、也可以是对话式的阅读,孩子怎么有兴趣就怎么读,但是要让家长注意这是书面语言的阅读,这就是语文,一起读,不要给孩子们增加压力、不要布置成作业。家长也就开始埋怨了,最近网上家长又开始在网上埋怨:老师领了工资干什么去了?应该让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地阅读。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们觉得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比较浅,那也可以建议补充放一些比较有趣的、比较深的课文来读。这是第二个问题,和大人一起读。
第三个问题:怎么教好《快乐读书吧》?
小学中低年级有个栏目叫《快乐读书吧》,是为了引导读书的,每个学期大致有两次,每次都安排一种阅读的类型,比如说儿童故事、童话、民间传说、寓言、科普阅读,这是类型。目标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的类型,对各种类型的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激发他们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另外有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读某一类书的方法,比如说读童话的方法跟读诗歌的方法显然是不一样的,民间传统跟历史不是一回事,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阅读的方法,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注意,这个栏目不要像一般讲课那样,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讲一点读书的常识,包括书的类型、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激发兴趣,比如说书是怎么做的,有些书前面还有一些前言、插图是怎么安排的等等一些基本的知识。
第四个问题:如何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教学梯度?
这个问题很专业,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是不太讲梯度,小学还好一点,到了初中,初一和初三好像差不多,高一就开始进入高考了,没有梯度,这个梯度问题很突出,以前我也写过文章,但是也是白写,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次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少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教学的梯队被打乱了?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原因是整个社会现在都得了一种病叫“急躁病”,急功近利、很浮躁,一切都是瞄准考试,非常功利,大家都很焦躁,都在增加教学的难度,这是很要命的。所以,我们教材还是要讲讲梯度、讲讲规律,不要层层加满,这个很重要。
小孩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你不要光瞄准那些天才儿童,应该瞄准大多数他们以后是普通的国民,我们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对普通的国民,对普通的国民负责。这次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队是值得重视的,比如说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是激发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默读和阅读,到了五六年级要求有阅读的速度,学会浏览、能够初步阅读叙述性的。老师你们自己先稳住,尽量不搞提前量,班上有一些比较拔尖的可以让他们多读,大多数应该是稳住。
第五个问题:怎么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怎么在教学中落实?
这是很要害的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因为最近这十多年来,为了防止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就是不断做作业,就提出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搞体系化,不是不要体系,是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现在又出现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语文知识教学弱化了,小学初中就弱化了,到了高中就来不及,上了大学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语文知识好像缺少了。很多老师现在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设置基本的能力训练,刚才说的梯度也没有了。现在的课上得满天飞,气氛非常活跃,还有翻转课堂太热闹了,但是热闹下来没有一点干货是不行的。
针对这种现象,现在新编的教材也做了一些改进,比如说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在教材里面是有体现的,教学点是清晰的。大家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的这个概念,意思就是一课必须有一个主要的东西、有一个关键字,看看在哪方面去实现。所以,新编的教材是有知识体系的,但是现在往往受到一些专家对课标的批评,比如说不能出现概念、不能出现体系,这确实很难,现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是刻意追求体系化,主要是为了防止过度操练。
老师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胸有成竹,你应该知道一年级的语文大致达到什么、三年级大致达到什么、六年级大致达到什么。那怎么理出这些知识体系?老师们感到很为难,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水平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抓哪些重点?这个要下功夫,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你们可以重新看一看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版》,现在还要修订的,但我相信基本的东西不会改。看看课标,课标对每一个学段基本的干货、知识点和要求,刚才我说的基本的知识、关键的能力都是有要求的,课标要重新看一下、对照一下,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识字、写字、写作、阅读都有要求,你们要看一下。
然后对照一下教师用书,有些编著是对知识点有提示的。你要有一个整体感,不能说我教二年级就不管三四五六年级,甚至对初中也要有一个了解。
第二,看单元导语,但是现在小学没有单元导语,初中有单元导语,单元导语的最后一段就是干货。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求,如果单元导语没有小学,那你要从阅读提示、组织的栏目里面写,不要太多,一课一得,不要着急慢慢来,各个栏目有提示训练点的。
总之,语文知识现在新教材是有的,还是要以随文学习为主。比如说讲到哪里,碰到了语法的知识顺便讲一讲,太小的孩子要少用概念,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讲一下,大一点就可以跟他们说了,但是不要从概念到概念。
第六个问题:每册语文的语文要素的排列是根据什么?怎么去把握?
老师说抓不住知识点,怎么去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达到什么?你们要去看课标,教材也是依照课标来编的,小学分四个学段,每一个学段听说读写都有基本的要求,你们要去看一下。
如果你想教书教得更好一点,你们可以看一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发行量比较少,它就讲得很详细,每一个学段为什么要这样教、主要抓什么,但是编得很详细。
为什么要这本书呢?可以帮助你对每一个学段、每一册、每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和基本的目标有一个整体了解,而不完全是我教到哪里算哪里,教到哪里找一个教案或PPT就教了,这样不行。备课、教学一定要先有一个整体感,大家还是要学一学课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前一个问题也是讲到这个。
第七个问题:单元教学是否都要搞群文学习?
有的可以群文学习,有的还是要单篇教学。新教材的单元教学,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它的课的构成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一篇课文就是一课,现在往往是一组课文是一课,更多的情况是两三篇作为一课,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更明显。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一些变化,不再是教完一课是一课,而是一组一组地学,这就叫群文学习。
为什么要这样搞呢?目标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为一个群文里面有四五篇作品,你重点讲一两篇就行了,其他的就让学生举一反三,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注意,不是说群文教学比以前单篇教学更高级,这是方法的不同,也并不是要群文学习要代替以前的单篇教学,有些课本比较深的还是要多讲一点,有些比较浅的就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多少算多少。无论如何,在一组课文中,一篇是要精读的,要给他们举例子、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读。
第八个问题:整本书阅读如何落实到课堂中,如何与相关的单元教学相结合?
我是很惊讶,现在小学老师怎么提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高中2017年新编的课标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然在教学的实践中早就有整本书阅读。比如说小孩一二年级跟大人一起读,也是一本一本读,也可以说是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现在高中提出了要整本书阅读呢?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了,主要是节选短篇的,很少读过整篇,加上现在都是网上阅读、碎片化阅读,学生静不下心来阅读。我们做过调查,以前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大概15分钟,现在连10分钟都达不到,就是太焦躁了。所以整本书阅读是高中提出来的,我们在小学并没有说整本书阅读,现在全国都在搞整本书阅读,搞得有点过了。整本书阅读确实有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但是小学并没有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以后的课标要不要提还不知道,我觉得现在搞得有点过了。其实古代学语文是学博文,一辈子读,现在开始一篇一篇教。
叶圣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要读一本书,现在提出整本书阅读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那小学是不是要这样教?不一定,但是你可以指导学生自由地在课外读一些书,在课内只是指点一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课外的阅读不管是整本书阅读还是很粗略的过眼,我到图书馆、到书店一下子看到十本书,十分钟就能够把一本书基本的意思掌握,这本书值不值得买、值不值得读,这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技能,到了大学研究生的时候更需要。现在我们在大学里面发现有些博士生读书读得非常慢,跟中小学的教学有关系,有的该慢就慢该快就快。所以关于整本书阅读不要搞得好像很神,它应该导向自由地阅读、个性化阅读,不要要求太多、不要搞得很功利、不要处处指向写作和与考试挂钩,只有自由地阅读,慢慢习惯培养起来了,他们自然喜欢读书了。
我经常跟老师们说:“我也知道难处,要对付中高考。一堂课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让学生自由地阅读;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搞应试教育。不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对付考试上,应该要平衡一下。”
第九个问题:有的学期教材推荐的书目比较多,特别是初中,小学高年级也是,都需要读吗?要读到什么程度?
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凡是推荐的书目都可以自由选择,要根据你的学生的情况、你的学校的情况、你的学情来界定。而且每一个学生读每一本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能大致要求他们读几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就可以了。而且推荐阅读书目没有必要纳入考试的范围,中考也不要出这样的题目,特别是平时的期中期末不要出这个的问题,不要把推荐书目纳入到考试的范围。
第十个问题: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久,怎么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阅读?
也有的老师说教材太难了,现在的教材容量确实难一些,主要是根据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的要求来安排的。大概是中等偏上的学校来定,有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差,他可能感到容量难,真正特别高水平的学校用教材也可以。所以,教材就是一个教学的材料,我们没有必要死抠教材,老师们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和调整,去增加或者是减少,但是你要有自己的理由,要根据你的学情。相比较而言,也是考虑到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他早熟的程度比以前要高。就像我上小学时候的小学教材跟现在比,现在的太难了,时代不一样了。
第十一个问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怎么结合?
现在小学初中的语文编法都是双线单元的,一条线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另外一条线是语文的素养。注意这两条线都是并行的、是交叉融合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这两方面的要求,教师用书也有提示。所以老师们教学的时候留个心,这个单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在语文教育的落实过程中来体现这种人文的教育,当然也要注重立德树人,但是语文课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单独讲道理,要尽量地减少教化的色彩,要增加熏陶作用,这就叫做润物无声,这恰好是语文的特点。
我看过有些老师的备课,人文教育要求一二三、语文教育要求一二三,没有必要。人文精神教育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达到了,他能够读这篇课文就点拨一下,没有必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
第十二问题:老师说对于作文教学感到困惑,作文怎么教、怎么考?
新教材的写作是一个系列的安排,小学的写作,教学不要总讲作文教学,是每个学段都有大致的要求。教科书里面已经安排了,你照着做就可以了,现在的问题是都在搞提前量,都是不应该的。我前几天看到一个家长在抱怨,后来我把家长的抱怨发到我的微博上,我说:“网上有人吐槽说小学孩子才三年级,语文老师每天要求写800字作文,说是首先从字数和中考对标,每周还要交一张手抄报,还有其他的作业。这显然是违反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符合教材梯度的要求。”
按照课标的要求,低年级是写话;中年级是习作,不讲究篇章结构,当然更不能够对标中考。小学不应该每天布置那么多的写作,这样小孩怎么会喜欢呢?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教学是有梯度的,刚才说一年级写几句话,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写成篇的作文,结果就是套话;到了高年级还不是完整的作文,叫做习作,这是有讲究的,要求他能够不按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了初中能够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等等。
所以,写作学习千万不要搞提前量、不要加重负担。我总是说多读少写,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逢读必写。要注意一个问题,写作为了什么?写作并不完全是为了写好文章,更重要的是为了思维训练。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我以前在济南听完课以后跟初中的老师座谈,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一个人、写一棵树,他毕业以后也不会写一棵树、一个人。写得漂亮一点。”我说:“你说得对,但是不完全,写一棵树、写一个人,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把握特征,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而且这种思维并不完全是逻辑思维,里面有直接思维、有形象思维。”数学是抽象的逻辑思维,里面不可能有形象思维的;而语文除了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脑子很死的话,人是很难搞创新的。
所以说,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思维训练,我们如果有这个意识,那你的作文就不要上成应试技巧的课,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哪个词写得漂亮、写得好看,文笔不是第一要义,思维是第一要义。观察表达是思维,逻辑推理也是思维。这就回答了刚才说的为什么语文从小学到公务员都要考作文?就是考你的思维、考你的脑子是否清楚。所以大家要有这个意识,从小就要有思维训练作文教学是否好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师自己要喜欢写作,要写一点文章,不一定要写得多么漂亮,起码你要会写,一个自己完全不写的老师不可能教好写作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