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
2.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练习写话
1.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进入第三个版块——写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例文,边读边圈画句子中的“为什么、哪儿、谁、怎么”等疑问词,并比较疑问词在句子里的位置,开始吧!出示课件1
2.借助图片,启发提问:刚才大家读的例文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植物方面的,有的是关于动物方面的,还有他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现象。大自然真是奇妙啊,当我们看到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茂密的森林、各种各样的鸟儿和昆虫时,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着许多“问号”呢?请大家针对图片中的内容,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疑问,注意要用上不同的疑问词。出示课件2
3.指名交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4.练习写话。
(1)启发思考: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呢?大家看看书上的示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1:可以把问题写下来。
预设2:可以像书上一样,一个问题写一行。
教师小结: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句子写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个问题写一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一会儿咱们比比谁提的问题最多。
(2)写完以后,组织学生互评,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谁提出的问题最有趣。互评后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5.把问题做成卡片,向身边的小伙伴请教,问问小伙伴知道不知道答案。
二、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孩子,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问号”,请大家下课后想办法解决心中的这些疑问,去探索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习惯。
2.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3.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同学们,上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我们讨论并制定了咱们班的《图书借阅公约》,并把它贴在了图书角的旁边。这一段时间,老师有留心观察,我发现大家都在认真的遵守我们的《图书借阅公约》,为大家点赞!
2.导入新课:上次我们学完口语交际时,老师还布置了一个小作业:留心观察班级图书管理和借阅情况,各组的小组长做简单的图书管理记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展示台,展示一下我们观察和记录的成果。出示课件1
二、成果展示,体验成功
1.小组交流,明确展示的内容:
(1)可以展示自己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图书角。例如:自己在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做了些什么。
(2)也可以展示图书角建立后自己的阅读收获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自己是如何借阅图书的,阅读了哪些书,自己有什么收获。
2.全班成果展示交流。可以推选代表解说,也可以小组全员参与,还可以在图书角实地展示。
三、多样诵读,日积月累
1.回顾导入。
(1)引导背诵: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那你会背《悯农》中的《锄禾》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2)导入新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也就是《悯农(其一)》。
2.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出示课件2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悯”是前鼻音,“绅”是翘舌音,“粟”是平舌音,还要提醒“一”的变调。
4.借助插图了解大意。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田野里都种满了庄稼,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最后一句诗,可引导观察插图中的人物及其衣饰等理解。
教师小结:《悯农(其一)》描写了农夫们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况,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强烈愤慨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5.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读,男女生读,有感情地朗读。
6.尝试背诵
四、走进阅读,感受魅力
1.自主阅读。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板块:我爱阅读。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出示课件3
2.交流读后感受,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可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交流文中写了岩石“书”的哪些内容?岩石这本“书”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6
五、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语文园地六学完了,回家后请大家把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悯农(其一)》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和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练习的难度。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识字加油站”板块,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自己了解的场所和拓展其它的场所名称,“字词句运用”部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组字的易错点和同类易错字,把课堂交给学生。
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