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zgz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0~2岁该发展孩子的哪些学习能力



刘希庆



有多种,有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智力能力,还有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课业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对儿童而言,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在孩子入学后才能表现出来,但是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研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那么在孩子0到2岁这个阶段,家长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第一阶段:零至六周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的触摸,需要爱和温暖。如果母亲能在这个时候喂养母乳,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无条件的爱对婴儿很重要。以下是两种教导婴儿的方法:

1.不要让婴儿哭得太久,对婴儿的需求要有反应,无论何时婴儿都是最重要的。

2.喂食婴儿时将孩子抱入怀中,对孩子笑、说话、唱歌,目光要有接触。

第二阶段:六周至五个月,接触环境

1.继续给婴儿爱和关心,经常拥抱。若婴儿表现出不开心,照顾者要有回应。

2.帮助婴儿发展某些技能,例如,让婴儿趴在地上,借此练习抬头及加强视觉能力。

3.在婴儿头部左方距眼前大约十二寸处,挂一个会转动的风车,越简单越好,例如用两、三种颜色鲜艳的球体组成,或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做成人脸。这个道具可以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学习用眼睛追踪物件,对以后发展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4.为婴儿准备一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物件(注意:必须完全无毒,不会被咬碎),这个道具可以帮助婴儿练习拍击。

5.尽可能将婴儿抱出摇篮,尽量找机会和婴儿说话,假装婴儿能回答似的。例如,母亲进厨房煮饭时,将婴儿也拖入厨房,边做事边聊天;或者,多带婴儿到外面公园散步。

6.帮助婴儿多活动。只吃睡不活动的婴儿,以后发展学习能力时容易出现问题。

第三阶段:五个月至两岁,发展智力

1.继续给孩子大量的爱,经常触摸孩子,尽可能弯下腰抱孩子。

2.给孩子较大的,可以拍击敲打的物件,这种刺激可以加强早期的肌肉协调。

3.多带孩子接触世界,并和孩子分享心得。例如,带孩子去玩具店,一起谈论玩具;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将要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中;带孩子去公园看鸟、看树、看动物,闻闻花草的气味。这样同时提供听、看、说、玩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将感知的经验连接起来。

4.选择有大幅图画的书,朗读给孩子听,指出书中的人物、动物,认认书中的字。这些都是孩子以后在学校里需要学习的阅读技能。

5.经常和孩子说话,虽然得不到孩子太多反应。经常对孩子笑,对孩子说的每件事都要有反应。

6.当孩子犯错误或跌倒时,给予安慰,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并告诉孩子犯错误的经验也有用处。孩子从大人的反应、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调中,就能放心地于错误中学习,这种经验是父母这个阶段所能提供的最宝贵的功课。若父母反应不当,孩子从小就怕犯错误,会变得不敢想,不敢尝试,也不敢学习。

7.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也鼓励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谈。

这些训练,肯定会为您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应注意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湖南省长沙师范 周微云



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培养教育成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人,这是父母终生的责任和事业。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不管父母在主观上是否有教育的愿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耳儒目染的影响,它会一丝丝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什么事令父母感动,什么事令父母欢喜,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口气,做饭的方法,爱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夫妻间说话的方式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往后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很多父母过于看重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欲望也会愈来愈大,如果一味给予满足,就一发而不可收。这样,一旦孩子不能得到满足,不满情绪就产生了,甚至出现恶劣行为,比如恐吓大人,或偷偷地从父母钱包里拿钱,甚至开始行窃等。所以父母应该有一个原则,即“特别意义原则”。比如说,孩子的生日,或者“六?一”儿童节、过年等,特别是当他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表现出好孩子的良好品行时,应该给予奖励。在这种“特别意义原则”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懂得克制自己不良的物质欲望,这对他们长大步入社会时“他人意识”和“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一点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不少父母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旅行时,总是携带着大量的食品和饮料,车子一开动,车厢内便如同举行茶话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人手一袋,同时还要喋喋不休地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车开多久,“茶话会”就举行多久。这种太随意的生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这种太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后,当他们进入集体生活环境,便会有格格不久的感觉,集体活动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所以家长应该从这些生活小事中对孩子从严要求。

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理所当然地坐在位子上,心安理得地让妈妈站在一旁,甚至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座位而哭闹,东张西望地指望有谁能给自己让座。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孩子长到四五岁时,体力其实已经能够自理。所以,平时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站着,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即使有人让座,也应该婉言谢绝。当孩子在公园荡秋千或滑滑梯时,父母要告诉他应按顺序排队,千万不要提什么“我的孩子小,请优先”的要求,因为孩子再小,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在家里与孩子玩游戏,父母是否经常有意让孩子赢呢?很多父母认为,“与孩子玩,何必争高低”,因而,一味地让孩子赢。可是我们要知道,当他与同龄人共同玩耍时,决不会得到这样的谦让。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靠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奶酪”,才能真正享受到奋斗之后换来的幸福。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玩耍时,应适时地与他认真决一“胜负”,让他去感受失败的遗憾和悔恨,从而对自己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输,输在哪里?从而总结出经验教训,激励他再一次加倍努力,真正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就要求父母把握好尺寸,适时适度地抑制孩子的一些不良欲望,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日托全托利弊谈



苏春平



进入幼儿园后,是日托好还是全托好呢?那还要分析一下日托全托的利与弊。

日托:就是周一──周五送宝宝去幼儿园,每天早晨送,下午接的方式。

利:

1.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每天早晨、晚上,宝宝都要和父母在一起,爸爸妈妈会和宝宝说话,讲故事;宝宝也会对父母说说一天的生活及心中所想;当宝宝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及时发现并疏导,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后,一天没见到宝贝的爸爸妈妈会和他单独说话,比如会问他幼儿园里吃什么了,和小朋友玩什么了等等,宝宝很愿意说出来。再者宝宝在幼儿园中只能与同龄人进行交流,而回到家中,主要与成人接触,成人的语言丰富,宝宝耳儒目染就能习得,从而有利于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扩大宝宝视野

在接送宝宝的过程中,宝宝在路上会看到许多有趣的人、事、景,从而开阔了宝宝视野。到幼儿园后,宝宝也乐意将自己看到的事物说给小朋友听。

4.补充营养

幼儿园的下午餐通常在4:30分,虽然幼儿园是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全面,但具体到每个宝宝却不一样。有些宝宝吃得慢,可能就吃不饱。如果宝宝回到家,能再吃些水果、牛奶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就有利于为宝宝补充所需营养。

弊:

1.宝宝独立性差

由于宝宝回到家后,很多事情依赖父母或者父母嫌宝宝做得不好,就亲力而为,从而降低了宝宝自己动手的能力。

2.宝宝的生活不规律

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几点洗漱,几点睡觉,几点起床都非常规律。而接回家中的宝宝,往往受家长的影响,不能保证非常规律。

3.教育不一致

有些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到家后就忘了,比如宝宝在幼儿园吃饭不掉饭粒,可在家就不注意,又开始撒了一地饭粒。

对父母而言:父母需有较充裕的时间接送,陪伴宝宝。

全托:就是每周一早晨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周五下午接走宝宝。

利:

1.自理能力强

在幼儿园中,宝宝穿衣、洗漱、吃饭,甚至大一点宝宝的叠被等均需自己做,因此他们的自理能力很强,不需成人过多帮助。同时远离父母温暖的怀抱,幼儿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显著提高。

2.宝宝不娇

幼儿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

在集体中,每个宝宝都得到相同的待遇,没有特殊。

3.合作能力强,与小朋友关系融洽

在年龄相仿的群体中学习、生活,可以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接纳别人,关心集体,养成合作共事能力。

弊:

1.亲子关系受影响

宝宝全托后与父母没有充足时间交流感情,难以频敏产生愉快温馨的亲情,导致情感上的隔阂,冷漠。

2.对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家长周末把孩子从寄宿幼儿园接回后,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情感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即使给予批评指正,孩子也极易滋长紧张对立等消极情绪。

亲情的欠缺,还会使幼儿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

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可能使部分幼儿过早承受起与年龄不符的压力,甚至走向一意孤行的极端。

3.比日托宝宝显得幼稚

由于宝宝平时接触面窄,仅限于小朋友和老师,所看到的景物也局限于幼儿园,因此他们的思维显得幼稚,语言表达也不丰富。

4.宝宝嘴馋

每天接回家的宝宝,如果想吃什么,家长一般能满足;然而对于全托的宝宝,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是老师给什么,他才能吃什么,因此这些宝宝显得嘴馋。

对父母而言:父母得到解脱,从而有时间用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及个人的自我完善。

至于你家宝宝上日托还是全托,还要权衡好利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指导专家意见:如果父母有时间,还是日托为好,不要为自己省事,而将宝宝放在幼儿园。如果父母工作繁忙,无法按时接送宝宝,接回后也无暇顾及宝宝,那最好将宝宝全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怎样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格



翁晖亮



培养孩子合群性格的措施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为全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子女照顾长辈,彼此互相关心。在这种气氛中,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和客人热情、谦虚、礼貌。

2.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过程中,孩子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客观上有助于克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来独往的缺点。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一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他人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却使孩子丢掉了在群体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3.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事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的,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慢慢孩子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4.家长可采用行为疗法进行矫治。以行为疗法矫治不合群的孩子,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行为疗法的具体运用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自顾自,独来独往,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接受了别人的邀请,要表示赞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能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样做可使不合群的孩子逐渐向合群的方向转化。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对于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应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交往加强了,由不合群逐渐变得合群了。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要动脑筋,有助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记住,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总之,要使你的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来讲,如果家长能注意以上几点,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将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老师和妈妈哪儿不一样?



董海燕



爱幼儿是老师的天职,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这两种爱究竟哪儿不一样呢?

在幼儿园,孩子是集体的一分子,老师把爱付给每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拿享尽独生子女的“特权”,妈妈把所有的爱给了自己的独宝贝。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则根据孩子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妈妈会迁就自己的宝贝,处处让着他。

*当孩子不吃饭时:老师会鼓励他独自进餐,会分析不吃饭的害处给他听,必要时,则让孩子少吃(如生病时),因为老师明白孩子饿时自然会吃。妈妈则一边喂,一边哄,有时为喂一口饭跟着孩子后面跑,或者恐吓、命令、强迫孩子吃,生怕饿着孩子。一顿饭下来,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急火攻心。

*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时:老师要求大家共同分享,而妈妈则恨不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让自己的孩子独享。

*当孩子能做的事情不做时:老师会编个故事让孩子明白道理,自己动手,而不是帮忙代替,孩子一时想不通时,则暂时把事情放在一边,等孩子想通后再做。妈妈则常常包办代替,一则怕孩子累着,二则嫌孩子手脚慢,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爽快。

*当孩子摔倒时:老师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安慰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一起分析摔倒的原因,让孩子从中取得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妈妈则会立刻奔过去扶起来,一边哄孩子,一边责怪让孩子摔倒的东西。

*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老师会同他讲道理或冷处理,让孩子明白无理取闹不能解决问题。妈妈则会又哄又骗,或满足孩子无理要求,或打骂一通强迫孩子停止哭闹。

家长朋友,你不觉得老师的爱更深沉、更博大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强,就请不要溺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并让孩子明白那样做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让孩子学会生活



李秀兰



做父母的必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对所能及的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学会自我服务

家长可注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让孩子明白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孩子系鞋带,家长可以边示范边讲顺口溜:“先打一个结,交叉绕一绕,再变两个圈,鞋带系得牢。”也可以和孩子开展竞赛,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

二、学会自我保健

可以让幼儿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入手,初步懂得保健的方法。如让孩子用镜子照照自己的牙齿,看看爸爸、妈妈的牙齿,使孩子知道牙齿的颜色、形状、构造和不同部位的不同用处;通过教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左边刷,右边刷,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也刷,晚也刷,刷得干净没蛀牙,漱完口,笑一笑,我呀牙齿白花花”,让孩子学会刷牙的方法。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灾、火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等特殊事件,因此,根据幼儿的特点,培养他勇敢、沉着、自信、有主见等是家庭教育中必修的功课。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有关的录像带,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119”,盗警电话“110”,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玩火,玩电器等。

三、学会自我管理

生活在溺爱环境中的幼儿一般是家庭的主角,处于“中心地位”,生活无规律。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东西找不到了,大人帮助找。如此下去,幼儿永远学不会自我管理。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孩子使用的书包。各种玩具和衣物应该由他自己整理;地上的废纸屑、果壳让他去捡起来,扔进垃圾袋里。

四、学会自我调控

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商,更要注意启迪他们的情商。情商反映着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能力的高低。幼儿是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较高的情商,使他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容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个性品质。

针对目前很多幼儿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特点,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在家里,任何好吃的都平均分成每人一份,并严肃地告诉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喜欢好吃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好东西大家吃”的习惯;当发现孩子有了好吃的分给爷爷、奶奶或别人时,你不妨夸上一句,“宝宝真是个乖孩子,知道有了好吃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真是妈妈的乖宝宝。”对孩子会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长辈还要做好模范,全家人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学习,不懒惰,待人接物礼貌热情,宽厚大方等,让孩子耳儒目染,情商自然会得到不断发展。“近来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育孩子应有平常心



陈万勇



图书市场近来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停》《北大女孩谢舒敏》《清华男孩章启轩》《轻轻松松上哈佛》《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等有关素质教育的书籍大受家长欢迎。

这种现象一方面让人欣喜,说明国人对应试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和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又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类书籍的关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骨子里喜爱的却是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制造天才”的“精英”教育。

家长把眼光投注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此出现了严重偏差,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然后就可以工作无忧、生计不愁,一跃而成为社会精英、人中之杰,以至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试想,当众多的父母把目光聚焦于炮制一个“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时,那将是一种何等荒谬与悲哀的情形?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孩子们整天读英语、进奥校、学钢琴、练舞蹈,没有休息日,没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像一个陀螺在永不停止地旋转,而父母则是抽打他们的鞭子……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独立的前提,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自身愿望的工具。或许,无微不至和拔苗助长可能换来高一点的分数,可能缩短与北大、哈佛的距离。然而,它吞噬的却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兴趣、对事业的激情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参与、对命运的思考与主宰,他们心灵中微弱的智慧闪光和创造灵感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还可能亲手将“诺贝尔”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以牺牲孩子玩乐的天性为代价,让宝贵而幸福的童年变得痛苦不堪,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多大?这样的孩子还存留多少鲜活和灵性?

况且,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全世界有几所哈佛和北大?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有幸走进哈佛和北大?谁又敢保证读了《轻轻松松上哈佛》的父母就能确保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上哈佛?难道真的用制造“哈佛女孩”的那套并不完整的经验就能克隆一个“哈佛女孩”?恐怕,能够轻轻松松上哈佛的人,不是神童,也是天才!毕竟,一个高中生要过托福关、专业关、签证关等通向哈佛的层层关隘,谈何容易?!渴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我们有必要干这种无谓的蠢事吗?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该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分割。”“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真的应该少些“精英”意识、多些平常心理,像《童年宪章》所倡导的那样,让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

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成为一个身体、心灵、智能都健康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心愿,也正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尽管,他也许成不了名校的精英或天才,但至少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人,是一个会交往、重感情、负责任、有思想、符合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这就足够了。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元的,它需要政治领袖,也需要普通公民;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他可以成为科技精英,也可以成为熟练技工;道理上,市长和百姓并无人格的差异,教授和商贩只是职业的分工;事实上,技工同硕士的工资持平在深圳已有了明证,经理的雇员当上老总早就成为过时的新闻。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无异于幻想,“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对是谎言。关爱孩子的家长们,请冷静一下火热的希望,少一些功利的色彩,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这将是你的大幸,也是孩子的大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