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zgz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哪些言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



聂勇



1.当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你却在家里聚众打牌、喝酒、聊天或开较大音量看电视。

2.当孩子放学回来已经饿了急着吃饭时,你还唠唠叨叨地夸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或唉声叹气地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

3.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你,他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时,你却冷冷地对他说:“你得意什么?考这么点分?比满分差远了,还好意思说!”

4.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极为反感、毫无兴趣的时候,你却千方百计地强迫或诱导他去做。

5.当孩子丢失钱物或损坏了东西正在焦急恐慌的时候,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叫大嚷。

6.当孩子因学习感到困难而成绩欠佳心里着急的时候,你却当着同学的面数落他,甚至使用尖刻的语言挖苦他。

7.当孩子满腔热情地想为集体办一件好事,却因能力所限搞得事与愿违的时候,你却只看结果不问缘由横加指责。

8.当全体学生已经显得神情困乏或急躁不安的时候,你还在不厌其烦地为一道题—遍又一遍讲个不停。

9.当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他正忐忑不安并考虑着如何改正或设法弥补的时候,你却劈头盖脸地给他一番训斥或冷着脸不理他。

10.当孩子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想放松一下自己,准备约小伙伴们一块儿去玩玩的时候,你却布置了一大堆作业让他连缓一口气的时间也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为了孩子的未来,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 邹敏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企业家和优秀管理人员,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大大加快,特别是加入WHO后,我国急需各个领域专业的精尖人才。有观点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所表现的能力,比智力或学习成绩更能预测他们的未来。而能力是培养的,对幼儿而言,应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潜藏在每个孩子身上,甚至3~4岁的幼儿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任务尤为艰巨。如果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开发、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家长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提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他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鼓励孩子发散思维。

*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小熊要去小河对岸看望姥姥,走到河边,它发现小木桥断了,小熊怎样才能过河呢?让孩子想办法,想得越多越好。又比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这样既使孩子解决问题,又使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例如,给孩子讲故事《救小黑兔》:一天,两只小兔(小白免和小灰兔)正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玩,忽然,从不远处的井里传来“救命呀”的呼叫声,小白兔和小灰兔急忙跑到井边,只见小黑兔在井底下吓得直哭。小白兔着急地对小灰兔说:“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小黑兔救出来。”它们会用什么办法救出小黑兔吗?

*动手改变事物的形状等。“创造就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也可以产生创造。例如,孩子用水粉画画时,可以让他试试把不同颜色的水粉进行搭配创造出新颜色;给他一个圆形物体,要求他在圆形物体上加上其他物体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物体等等。又如,可以带孩子去商店,让他仔细地观察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花纹漂亮的花瓶,然后,家长在孩子面前像变魔术似的用一张张彩色纸剪出一个个奇特的花瓶,以激发孩子剪花瓶的愿望,然后给孩子一些彩色纸,让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剪出的花瓶比妈妈剪的更漂亮,通过他一次次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和技法的掌握,激发他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打开他的创造思路。

决策能力

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这种决策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培养孩子决策能力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儿童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如果家长管束过紧、干涉过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就会阻碍他的个性发展,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所以,家长要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促进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例如,搬了新家,家长打算给孩子换一张彩色的儿童床,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彩色床,他希望家长给买木制儿童床。而木制儿童床又有多种款式,有普通的单层床、有分上下铺的双层床、有分上下铺并带有滑梯的床、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斗屉和推拉式书桌并带梯子的床,还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斗屉并带有滑梯的床。这些款式中买哪种更理想呢?这时如果家长给孩子机会,让他在众多的款式中学会自己选择,对于他决策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处的。具体做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对每款床的功能、价格、安全性、占用空间、是否方便活动、是否便于整理等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最终选出一个较满意款式的床。

组织能力

一群孩子分成了两组,他们准备用积木进行搭塔比赛。谁把塔搭得又高、又稳、又快、又漂亮,谁就获胜。活动开始后,一组孩子急于搭塔,他们取来大小不同的积木,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上加,眼看就要搭到塔尖了,突然,大大小小的积木散落在地上。而另一组孩子活动开始后没有急于搭塔,他们围成一圈商量,决定用大积木搭塔底,中等积木搭塔身,小积木搭塔尖。有人负责运积木,有人负责搭塔,有人负责给搭塔的伙伴递积木,有人负责保护塔,塔很快就搭成了。这个例子说明,掌握组织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顺利进行游戏活动,与伙伴友好相处,而且有利于他将来在组织中有效地实施领导能力。

让孩子操办活动是培养他组织能力的最佳方式。优优过几天就满六岁了,她准备举办一个生日晚会,但她又不知道怎样组织,为此她向妈妈请教。妈妈首先帮她列了一张邀请参加生日晚会的小伙伴的名单,并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节目内容。优优算了算一共有五个小伙伴,佳佳朗诵不错,就让他当主持人并朗诵《静夜思》;童童跳舞好,让她来一个“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冉冉会唱歌,就由她领唱《生日歌》作为压轴节目;牛牛电子琴弹得不错,就由他当音乐伴奏。优优自己会讲故事,还可以为小伙伴服务,给他们倒水、切生日蛋糕。就这样,在优优的策划和组织下生日晚会进行得井然有序,优优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通过实践活动,孩子可以认识到每个人才能各异、秉性不同。担任每个职位的人,不一定都要选择同样精明能干的人。要想有效地实现目标,就必须懂得对人才的合理调配和组合。

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应从小通过社会性发展来培养,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件玩具正玩得起劲,另一个孩子不由分说,上来就抢他的玩具,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看到。

这种现象反映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这是由于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善解人意(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且它还会使孩子很难适应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不会合作或分享。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彻底摆脱自我中心,走近他人,走向社会。

家长可以通过移情(移情,即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训练,培养孩子善解人意。例如,孩子们玩追逐游戏,跑得正起劲,突然,丁丁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没有孩子主动前去安慰丁丁。如果家长在场,可以问孩子:“你摔跤时,感到疼不疼?心里难过吗?”“丁丁摔了跤,你应该怎么做呢?”当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滑板车让给小刚玩时,可以问:“上次你想玩小刚的小汽车,小刚是怎么做的?如果小刚也不让你玩,你的心里会怎样?”通过移情,孩子得以学会理解、体谅和关心他人,即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或立场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成为受欢迎的人。

为孩子与同伴交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交往能力是在不断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家长应多为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会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法与其他孩子结为伙伴的。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规则。孩子加入其中就会明白,必须遵守这种规则,甚至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不受欢迎。比如,当和同伴发生冲突时,要会使用一些较合理、较成功的方式,首先承认对方的权利,以商量的方式向对方请求,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想玩对方的小汽车时,应该用这样的语气商量:“这小汽车是你的吗?给我玩玩可以吗?”而当对方迫切地想玩自己的玩具时,自己能做到相让。即使是想独自玩的玩具,如果大家不轮着玩,结果自己也玩不成。所以有学者说“分享、轮流不是天生就会的”,只有通过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反复实践的经验,才会懂得他人有他人的权利,集体成员各有其义务与责任,才会逐渐地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应熟练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谊的社会技能,包括顺利地加入某个群体的活动、对同伴表示赞扬和支持、恰当地解决冲突等等,那么孩子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发展。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难免发生冲突。这时,家长要考虑怎样进行引导,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对方的观点。当他学会了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和观点时,他就掌握了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同时他也学会了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他还懂得了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学会理财,过好争取财富的第一关



罗西



小女儿一周岁生日那天,按传统给她做了个仪式,地上摆了很多有“象征性”的东西,诸如书、秤、算盘、胭脂等。当女儿第一件拿的是笔时,全家欢喜,像是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接下去,她抓起一把钞票,一家人面面相觑,不做声,只有我一个人鼓起掌来,爱财有什么不好?只要生财有道(道理),是应该鼓励的。

其实,从小就教育孩子认识钱,用好钱,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眼中的金钱世界

女儿曾吵着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我跟她说,家里不是很有钱,所以不能买。三岁时,她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你可以多买一些钱放在家里呵”,六岁时的回答则是:“老爸,你小声点,人家还以为我们家真的没钱!”这时,钱(财富)在她心目中已是身份的象征了。

一位朋友的孩子8岁了,天天带她家的哈叭狗出去散步。那狗身价是300元。一天,见到一个外国人,要出价800美元买走那只狗,她不卖,还一个劲问800美元是多少?

邻居黄太太买菜回来,4岁小孩问:“妈,这些蛋呀肉呀是从哪里借的?”显然她还没有买卖观念。

小女每次跟我上街,买什么东西都要说一句:“太贵了!”连一根两毛钱的笔芯,她也会说:“太贵了!”可见,她对讨价还价感兴趣,但又没有价格概念和买卖公平观念。

认识钱,会用钱,是孩子迈向独立自主的必须的一步。学会对金钱的正确使用,孩子才能逐渐摸索到现实社会的运作法则及人际间的互动模式。

孩子会说,钱等于爱。爸爸总是说,他那么辛苦工作,就是为赚钱给我。他没时间陪我,但总给我好多钱用,而我也只有在花钱时,会想到他;没钱时,才思念他对我的“爱”。

孩子也说,钱是种奖品。成绩好,奖品大些;成绩差,奖品就小。没整理房间,奖品被没收;帮妈妈拖地,还有额外奖品。表现愈符合大人要求,奖品愈多,反之则一无所有。孩子还说,钱能换来友情,有钱,才能去咖啡厅,买最流行的运动鞋穿,隔壁楼的那个小妹妹才会叫我“大哥哥……”

钱,也是个麻烦。家里中彩的那个同学,晚上不敢接电话,因为他妈妈说,如果有陌生人打电话问他是不是一个人在家,千万要回答说:“不!

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已是一件复杂而矛盾的“鬼东西”!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钱

孩子四、五岁时,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金钱的观念,并让他们学习认识钱币,它们有什么用途,怎么挣钱,又该怎么用钱……并慢慢引导孩子熟悉并理解另外几个动词:消费与投资,储蓄与流通等。

最可行的是,陪孩子玩“逛超级市场”、“银行交换”的游戏,让孩子熟悉交易的礼节和方法;最好游戏中的订价和币值,与实物相同,可更加加深孩子对现实的了解。平时则可到百货公司“实践”学习心得,学习规划消费一番。

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他的女儿已读小学一年级了,是处于一个不会用钱,却对钱有所认识的年纪,他便给女儿一只储蓄罐,有零钱就拿去“喂小猪”,再用储蓄金购买孩子的用品;孩子觉得“喂猪”十分有趣,又可享受储金累积的成就感,自然就养成了储蓄的习惯,也达到了他所提倡“延迟孩子欲望满足”的目标。

一旦孩子可自由运用金钱,父母应提供孩子足够的消费知识,像如何存、提款、分辨商品广告真伪、学习认识商品标签等,使孩子懂得选择安全的消费环境及价廉质佳的产品。此外,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父母应以和缓的口气与孩子沟通用钱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让他们在认识钱的同时,体会到人情比金钱更可贵。

在商业发达的美国,每一个成功的父母,都十分重视理财教育,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可借鉴。按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养成节约习惯,这一教育要求达到的目标是: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等价物,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是多少美分,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8岁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不能掌握理财之道及适当地处理投资事务,便会逐渐被淘汰。

零用钱可以是天使也可从是魔鬼

从未有过金钱支配经验的孩子,对金钱可能出现缺乏自制、依赖性强等情况;父母有求必应,孩子易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性;严格约束孩子用钱的父母,则可能教育出一个性情拘谨、行为保守、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理财的观念,给不给孩子零用钱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让孩子有用钱消费的经验及支配金钱的决策能力。

有人把零用钱比喻为“孩子学习消费的学费”。确实,花钱不是件简单的事,从资讯荟集、商家选择、价格比较、物品的必需性等,甚至为了交易而投注的时间和心力,消费者都要仔细考虑。如此审慎的决策过程,更须在孩子生活中逐一扎根。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家庭收入的提高,家长在“要不要给孩子零用钱”这个观念上已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认为零用钱除了可满足儿童需要外,可培养儿童的数字概念,让孩子在支配使用零用钱的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从花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所以家长在零用钱给予方式上,如果能运用得当,就可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A、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金钱、数字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给孩子零用钱时,应先考虑孩子的成熟度及需要。

对五岁以下的孩子而言,零用钱的意义并不高。六岁左右的孩子,则可考虑给予他小额的零用钱,让他学习金钱的运用及了解金钱的价值;对七、八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金钱已较具有意义,但在使用上,却不懂得节制,因此面对这个阶段的小孩,父母应灌输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念。

B、阶段性地给孩子零用钱。通常零用钱的需求和年龄成正比,而年纪愈小的小孩,给钱的间距也应该愈短,也就是说,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可以考虑每天给他小额的零用钱,然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一次给他多一点的零用钱,并考虑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给他一次,金额大小及间隔时间长短再依孩子的年龄逐步做调整。

C、指导儿童处理、使用零用钱。给孩子零用钱,不是在打发孩子,也不是补偿孩子,应该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教给孩子零用钱的使用和保管的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零用钱的教育功效。

对于年纪较小的小孩,可采取以父母做为银行的方式发给零用钱,孩子想要买东西时,可向父母申请,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购买、选择商品;八、九岁的孩子多半已有固定支付的零用钱,所以父母可以指导他们简要地记录零用钱的去向,协助他有计划地支配零用钱。

无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无论父母所给的零用钱是多是少,为人父母者,要记住一个大原则:随时教导孩子节约开支、明智消费,向孩子输入随时储蓄的概念。这对孩子将来有计划地使用金钱、有效的管理金钱,均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让孩子自然地参与家务劳动



莫源秋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切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不是家庭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庭劳动。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着眼点不应放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应放在劳动对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巨大意义上。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有时孩子的劳动也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麻烦,但是从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个长远的目标来考虑,还是值得的。

让孩子明确: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每个人应尽的一份义务。

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他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活时,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会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而有的家长在让孩子干活时总爱说:“你帮我干点活。”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也就不愿意干家务活了。也不要以贿赂的手段来利诱孩子做家务活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

让孩子模仿父母做家务。

孩子在幼儿期时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等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你洗衣,他就在旁边玩肥皂: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去揪一块面玩。这时,我们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拾起布娃娃,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废纸等丢到废纸篓中等。

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安排一些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家务。安排孩子做那些他感到对家庭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菜等。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如帮助摆餐桌时,可让他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请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贴有米老鼠的衣篓中,这样,孩子对家务活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如你在家务劳动中和孩子玩“比比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的游戏,相信孩子会更乐于帮忙。

父母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

平时父母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否则,孩子会认为家务劳动是很累人的,因而不喜欢做家务。如果父母做家务时放点音乐、哼哼歌,就不会使孩子对家务产生反感;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父母的更不要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时,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还美其名为“劳动改造”。事实上,这样的教育,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谨防:在游戏中损伤孩子的自信



晓东



常见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先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距离,等小孩摇摇晃晃地快达到目标时,大人又把距离拉大,小孩子再一次接近目标时,大人又再一次把距离拉大,直到小孩真的走不动快要摔倒了,大人才去把小孩扶住。在小孩学走路之前,人们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也是如此,先把玩具放在一个小孩稍做努力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引诱小孩采取行动,等小孩刚好快要够着玩具的时候,又把玩具移开,当孩子再一次努力快要够着玩具时,又把玩具移开,直到小孩认为自己已经没希望了而主动放弃,或是小孩哭闹起来了,大人们主动把玩具送到小孩子手里。

人的个性心理就是在幼年时期的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慢慢地形成起来的。当我们用前面讲的方法去逗小孩玩或训练小孩走路的时候,会对小孩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不管是在训练小孩子走路的时候还是在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当我们给小孩设定一个最初的目标距离时,小孩会用他幼小的脑袋和刚涉人世所获得的一点点经验去进行判断,在判断“可以成功”的情况下他才会采取行动(当然,小孩不会像大人一样“老谋深算”,当他非常喜欢某样玩具或他前方的某个人时,他很可能会因判断过于乐观而采取行动,所以出现失败也不奇怪,不过这样失败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如果他的判断是“不可能成功”,那他就只会吵闹抗议而不会行动了。

当小孩满以为自己可以成功的时候,他采取了行动,而当成功即将到手的时候,距离变了,跟他判断的不一样了,在满心兴奋之际突然要面对失败的后果,而且,当他通过努力再一次眼看就要成功时,失败又再一次来到他面前……在这种情境之下,小孩子的心情会怎样呢?当然是非常失望。如果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期浸泡在这种失望与失败之中,对他个性心理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

神仙告诉某个人,在海边千千万万的石头中,有一块摸上去很温暖的石头是一块希望石,这块石头可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于是这个人就到海边去寻找这块石头。他从海边摸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仔细地用手去触觉,如果没有温暖的感觉就把它远远地丢到海中。因为他知道手里的这块石头有可能就是那块希望石,所以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去感觉,生怕错过了那个可以帮他实现愿望的希望石。但是,成千上万的石头从他手中丢到了海里,希望石还是没有出现。

尽管这个人早就明白,在海边千千万万的石头中只有一块是希望石,应该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成千上万的失望还是让他对下一块来到手中的石头不再仔细地去感觉了,而是随便摸了一下就丢到海里。到后来,干脆是随抓随丢。终于,当他把某一块石头丢到海中以后,突然发现手里留下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个人如果一直像开始一样努力用心去感觉每一块石头,他本是可以成功的,但结果他却失败了。他的失败是沿着这样一条路走来的: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对下一次失去信心──失去付出努力的动力──不愿付出努力──面对失败。

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可悲。其实,他还不是最可悲的,因为他在寻找希望石的过程中,面对的失败只不过是使他寻找希望石这一件事失去信心,结果是使他失去了这一次机会罢了。但如果一个小孩在他人生初期就经常生活在失败与失望之中的话,失去的将是他今后的人生中的信心!那么,前面那个人在寻找希望石的后阶段态度,就将是这个小孩一生一世面对人生的态度。前面那个可怜的人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次机会,而在失败与失望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将使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中失去无数次机会!这才是最可悲的。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经过几次的失败之后,当我们再一次要小孩去努力、去尝试的时候,小孩不敢了,因为他害怕再一次失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天长日久不断地重复这种失败与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就将深深地植根于他内心深处,成为他的心理特征之一。而正是出于这种自我保护本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将时时怀疑自已会不会成功,从而尽量不去尝试为了避免深藏于他心底的那种可怕的失败。这样他获得的成功机会当然就少多了。

因此,我们在逗小孩玩的时候,给小孩设定的目标,如果小孩轻易就达到了,下次可增加一点难度。如果小孩通过努力还是差一点不能达到,我们下一次降低一点难度就可以了。即使小孩哭闹起来,设定的目标也一定不要动,实在要动可以把小孩抱到高目标近一点的地方。最好的难度是小孩付出比较多的努力以后刚好可以成功,这时,面对自己付出努力以后获得的成功,小孩将特别的高兴。

而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既有获取成功的信心,又有愿意付出努力的态度,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拥有较大成功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育的起点



嘉意



──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教育

蒙特梭利说过: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

蒙特梭利说过: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生理学家也发现,3岁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蒙特梭利根据0-3岁幼儿的心智特征,把这个时期称为潜意识吸收心智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

而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的全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独立的人。幼儿在通过学会独立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各种能力、体验了成长的喜悦,确立了自信心。

日常生活教育的目标:

锻炼运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做事的专注、集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培养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等社会行为能力,为适应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做准备。

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家庭中的训练:

基本动作练习

坐、站、走、跑、拿取、搬运、摆放等大运动,以及抓、倒、折、切、剪、贴、缝、捏、舀、夹、拧、穿、撕、擦、敲、卷、拉、绞、揉等各种手的动作。

当幼儿的生理发育达到可以学习并完成各种动作的时候,当幼儿处于学习某些知识的敏感期,幼儿为了建构身体的某些能力、功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模仿成人、亲自动手完成这些动作,进而获得自我学习需要的满足,得到自信、自立的体验,同时也掌握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而这些练习,在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材料,为幼儿创造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7.8个月的宝宝正是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敏感期,从满把抓漫漫过渡到学会五指捏、三指捏。父母可以准备两个碗,放一些大小不同的豆子或类似的东西,让孩子从以大把抓的方式、到用两指或三指对捏,把东西从一个碗转移到另一个碗;配合一个有小口的瓶子或开个小孔的纸盒,把豆子投入瓶子或纸盒,就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再大一些,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勺子,还可以让他用勺子舀来舀去;到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再练习用筷子夹移;当手及脱部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换大小不同的碗或口径不同的瓶子,让孩子学会倒。

1岁半到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逐渐可以搬些重物(相对于孩子来讲),手部动作的灵活、手眼的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可以让孩子帮助做些有目的的转移、摆放物品如摆设餐具、收衣服等,学会有目的、有秩序的完成工作,学会听懂别人的意见和要求并且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将家里的各种衣夹收集起来,按照不同的力度提供给孩子,学习妈妈的样子“晾衣服”,用一些动物形状的卡片,比如螃蟹、章鱼等,让孩子用夹子给它们长出肢体、腿脚,夹的练习锻炼了孩子手部肌肉的力量、双手的配合、动作的准确、手眼的协调;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各异的、平口的或有罗纹口的旧瓶子,让孩子练习打开和盖上瓶盖,从一个一个单兵教练,到把越来越多的瓶子和盖子混合在一起,同时还让孩子学会区分大小、为瓶和盖配对。

2岁以上的孩子模仿的本领更大了,自己动手的愿望更加强烈,手的各项活动也就可以更加丰富了。妈妈切菜,孩子总想帮忙,不妨给他一把不锋利的西餐刀、一块小案板,从切些面包片、豆腐等柔软、好切的东西,慢慢的练习;找些孩子喜欢的、废旧的挂历纸或小图片等,让孩子练习把他喜欢的图画剪下来,从随意剪、剪直线到剪弧线、拆线、按照要求进行剪裁;折纸、叠毛巾或小件的衣物,做一些简单的像风筝、布贴画之类的手工作品,甚至和爸爸一起找几块木条、木版,敲敲打打的做个小板凳等等,传统的手工制作游戏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道理。

社会行为的练习

包括学会敲门、正确的开关门,与人打招呼、问候、回答问题的方法,表示感激、抱歉的方法,递交物品的方式,轮流使用公共设施、游戏设备,用餐、做客、购物、乘车等与人交往中的礼仪礼貌、社会公德和方法、规则。

社会行为能力关系到人一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习社会行为的规则没有固定的、必须的模式,关键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记忆、吸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人的态度、方式。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懂得礼仪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知道尊重他人也获得他人尊重的人,要求父母首先要成为表率、榜样。

关心环境的练习

打扫房间、擦拭桌椅用具、准备餐桌、整理衣物橱柜,以及养护花草、栽培植物、照顾小动物等等,从家居的环境还可以扩展到公共环境的爱护、维护,对大自然的保护等更广泛、深远的范畴。

对于孩子一定要从家居开始,这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必须的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孩子建立对家庭、社会的爱心、责任心的需要。其实,孩子在看到父母做这些事情时常常非常愿意帮忙。

试着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使用的工具,如小一些的扫帚、簸箕、抹布,让他跟在父母的身后学着做;安排一两项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每天喂小鸟、给花浇水等,让孩子全权负责,甚至将小鸟、花用孩子的名字命名,父母给予提醒和适当的帮助,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在学会和掌握技巧后能够做得很好,还会很认真、负责。

照顾自己的练习

包括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梳头发等技能,学会穿脱鞋袜、衣服,学会叠衣物等等管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

孩子是非常乐于自己动手的,满足了他学习、探索的需要,也为孩子建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父母要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学习。比如穿衣服、系纽扣,可以先让孩子学习为布娃娃穿衣服、换衣服,以学会区分前后、左右;蒙特梭利教具中就有衣饰框,给予孩子不同的纽扣、拉链、扣襻、带子的系法的练习,在家中不妨参照这种方法,找一些旧衣服上的不同纽扣、拉链等,或在让孩子帮助收衣服时进行练习。

对自己的照顾,不仅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的技能,也是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整洁有序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父母做榜样、做表率。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中同时贯穿了认知能力、情感意志、语言能力的练习,贯穿了健康教育。美的教育、爱的教育等更加广泛的内容。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包含的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没有时间阶段限制的、终身的教育。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心、耐心、关心,给予适时的引导、帮助和条件,在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中分享孩子的喜悦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我很胖,可我总是饿



刘纪平



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我说:“你的孩子太胖了,以后我们要给他少吃主食多吃菜啦。”打那以后,孩子回家就嚷饿……

冉冉妈妈就是带着上面的问题来到儿童保健中心的。听完她的话,我对她说:“幼儿园的老师已经意识到你的孩子太胖了,需要进行干预,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现在,人们开始知道成人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要从娃娃抓起。在医学上这些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而生活方式也是从小养成的。目前,成人慢性病的儿童期干预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社会医学的前沿课题。

肥胖症是脂肪组织全身性异常的增加。单纯肥胖症则是指除某些先天遗传或代谢病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之外,纯粹由营养过度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所造成的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体型,造成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造成有氧能力的功能性损伤,使健康水平下降。

孩子不同于成人,生长发育是其独特的生命现象。因此,成人减肥的很多方法不适于儿童。比如禁食和饥饿疗法、服减肥药、手术去脂肪等方法禁止用于儿童。

儿童单纯肥胖症的防治应该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行为矫正和运动治疗。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饮食调整

在科学计算每日热卡需求的基础上,对饮食进行调整,一般做法:

*饮食减少1/4,减去过多的摄入量,吃饭先吃菜、果、汤,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非精加工的粮食,少吃精米白面、油炸食品、糖、巧克力、高糖饮料、奶油制品。

有了营养计算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把控制肥胖不再简单地归纳为“少吃主食多吃菜”,而是“平衡膳食,不超热卡”,使孩子“减肥”不减营养。

绿灯食物

每日必吃,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的食物。比如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蛋奶类及少量植物油等。

黄灯食物

含糖、油、盐较多,但有一定营养的食物,比如咸蛋、咸鱼、炸鸡、炒饭等。这类食物必须限量食用(每周少于3次)。

红灯食物

提供大量热卡的含糖、油、盐较多的食物。比如可乐、炸薯条、奶油蛋糕等。这类食物要避免给肥胖儿食用。偶尔食用后可以用多吃绿灯食物弥补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2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