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下第六课第1框《学无止境》教材习题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01: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课 我的毕业季

第一框 学无止境

探究活动一 教材第66页  运用你的经验

在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与小李类似的经历,与同学分享,并说明这段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示例:我有与小李类似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学习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并主动在实践中学习,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探究活动二 教材第67页 探究与分享

(1)你如何评价小清的做法?

(2)你有哪些学习压力缓解学习压力?你有什么经验?

(1)小清应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她的做法也体现出她在这个阶段有一些学习压力,感到担心、紧张、焦虑。

(2)示例:①我在考试前感到紧张、焦虑;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有点沮丧;面对父母的高期望,我压力很大。②对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要有一个明确的安排,每个时间点干什么都要计划好,要有课余的休息时间以及锻炼身体的时间;有时候,来自父母以及家庭的压力会很大,和父母沟通一下,父母也是会理解的;当自己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向老师诉说,也可以向朋友倾诉;坚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书、看电影或电视、休假旅游等;读一本轻松的小说、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等。

探究活动三 教材第68页  探究与分享

结合上图,挑选一个你熟悉的成语故事与同学分享,并列举三个类似的成语。

东汉时的孙敬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影响学习,孙劲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们能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这就是“悬梁刺股”的故事。类似的成语还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

教材第68页 方法与技能

本方法与技能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缓解考试压力的方法,以供我们借鉴,引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环节考试压力的方法,坦然面对考试。

探究活动四   教材第69页   探究与分享

你如何评价上述观点?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坐失良机。青少年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我们始终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主动服务社会。

探究活动五 教材第70页 探究与分享

(1)摩尔斯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2)摩尔斯的研究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

(1)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思考的习惯,良好的思维模式,勇于实践的勇气。

(2)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要深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挫折不气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善于质疑,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六 教材第71页 探究与分享

结合七年级所学的“学习伴成长”的内容,谈谈晋平公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终身都可以学习,即使离开学校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探究活动七   教材第72页   拓展空间

谈谈你对“学”与“行”关系的理解。

实践出真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学习过知识就去实践它,使它变为习惯,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意思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参与实践的重要性。

教材第71页   相关链接

研学旅行让同学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社会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增强参与实践的能力。我们要主动参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材第72页   方法与技能

本方法与技能向我们介绍了终身学习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以供我们借鉴,同时引导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