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7《种子的传播》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中话题
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了解学生原有概念。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观察材料。
猜想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说出依据。
继续了解原概念
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源:学科网]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讨论学法。
巡视指导
观察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用画图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
搜集并保留证据。
提出质疑
整理记录,进行交流。
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使认识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但此时所形成的观点还不够清晰,有待证明。
板书:风、水、动物(人)、自身弹射
归纳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及与其对应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
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和测量工具的出示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启迪与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问题,启发集体思考。
全班交流,修订完善。
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巡视指导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整理现象,交流,质疑。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回顾与
拓展
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
自由讨论(辩论)。
感受传播种子对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义。


用泡泡图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种子的主要方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
内化知识。
观看视频: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业


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       炸裂、弹射 ——弹射       圆形   散落 ——跳动(滚动) 内部有很多空气——水力  有钩刺、味道鲜美——动物(人)
学习指导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果实或种子的特点
实验证明结果

活动小结
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种,这些方式与____________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4: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