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白板教学听课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1: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31日,我们有幸在刘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在经历了两天的学习中,亲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做客老师那精彩纷呈的电子白板研究课后,我受益匪浅。课堂上教师们灵活的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因为有了白板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因为有了白板的展示,让我们的学习成果更直观;因为有了白板的展示,让我们的课堂有了更多的生成;因为有了白板的展示,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充满了智慧……

在此,针对此次听课,我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电子白板带给课堂新的活力

作为新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电子白板走进课堂,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是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丰富创造教学的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教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电子白板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的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电子白板能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习任务的工具,也能成为小组协作的支持工具与展示工具。

    二、创设丰富活动情景,促进主体积极参与。

    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的情景,可使学生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些情景创设具有很多作用:第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引出学习问题。情景的创设就是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素材,锻炼学生善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关知识的能力。第三,引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景往往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这样,情景就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引发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教学情景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提炼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语言魅力,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例如,山东淄博的程冬梅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用精密的数学语言,烘托出题中的问题情景,用缜密的思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地跟着老师一起转。

    四、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少讲解,而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借助长期以来的积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不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就找不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更不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业务能力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听课后,再反思平时的白板教学,我有了更深的触动:首先,自己平时在上课的时候虽然也用这些手段,但是用法相对单一,有时跟普通的幻灯片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自己应当加强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应用的多元化,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主动自学钻研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其次,要上好一节交互式的课,我觉得创新才是王道,而且我们的创新应该既有教学设计上的,同时还要有多媒体,特别是白板,网站,论坛等多形式的,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思维。

再次,电子白板的应用应该是具有交互和实效的。在运用白板的时候,不是老师单纯的主导,白板也不是老师的特权,而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同时老师通过白板这个展示平台,不能为用而用,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我们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平时的教学,我觉得必须有运用的价值才能去用,如果没有实效性,那么无论运用了再多的手段都是失败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认真听课,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16: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