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仅一个晚上,两位老师的课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王晓静老师的课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之余,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友谊”;王静瑜老师的课紧紧围绕“成长”的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晓静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夏洛的网》时,先让学生用关键词命名十一张老师从书中挑选出来的插图,然后,引导学生分别用六到八个词,三到五个词来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步步落实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王静瑜老师围绕“成长”主题,由“散”到“聚”,交流过威尔伯的成长后,将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呈阶梯形排序,让学生对成长的概念有更具体的认知。
在评课环节,任教授提出两个问题抛给两位执教的老师,也抛给大家思考:1.你的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2.你觉得这样的调整,成功吗?对于我来说,这两节课已经非常成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任教授站在理论的高度提出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真思考!绚烂至极,归于平淡,静水流深。他对王晓静老师提出的建议是:该升华的地方,没有升华。提出“威尔伯为了维护与夏洛的友谊,他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只停留在浅层找事实的阶段。可以把这个问题换掉: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夏洛对威尔伯的态度,你会选哪个词?2.威尔伯对夏洛的态度,你会用哪个词?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去找证据。3.你生活中有没有像夏洛这样的朋友?你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朋友,你付出了什么?对于王静瑜老师的课,任教授提醒学生整个课堂不应该是“散——聚——散”,到最后应该还是“聚”,在学生上升一个阶梯有难度时,老师可以做一些铺垫。
“散”是发散思维,“聚”是归纳概括,课堂教学一定要引领学生走向系统化、结构化,这是我本次培训收获最大的地方,也是可以在课堂中反复实践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