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记录(12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14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高美

研训

人数

3

研训

模式

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盖彩虹 、马君妹、高美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我们本次重点学习的内容是今天下午学校教研组长会议上的内容。倪培培校长向我们转达了平湖市教科研培训的相关内容。组长又向我们转达了校本教研的内容。现在的校本研训越来越规范,每一次校本研训的内容都要规范记录,记录情况都要作为学分记录在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情况中。本学期,我们的校本研训主题是“幸福的教育之路“。我们会遵照这个研训主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教研水平。


我们又回顾了在我们上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我们一起探讨了自己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中的好的做法以及需要调整的方法与策略。作业的批改需要更加细心,特别是订正后的复批一定要及时,有时候孩子可能由于身体原因会缺课几天,我们也要及时给孩子补课,并让他及时完成作业,并及时批改以及复批课堂教学方面要求在备课时更加严谨。本学期要求先备课时放在自己的文档里,然后通过上课调整,写下自己的教后反思,然后再上传到学校网站中共享。这个新的方法让我们更加注重备课与上课 之间的和谐有效性。



备注





注:1、此表由负责研训的各教研组长记录;


2
、请附上组内参训成员的签到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23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盖彩虹

研训

人数



研训

模式

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马君妹、盖彩虹、高美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在中年级办公室进行了一单教材的解读,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 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景,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难受语言的美丽。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待网”2课时。


备注





注:1、此表由负责研训的各教研组长记录;


2
、请附上组内参训成员的签到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30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盖彩虹

研训

人数

4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盖彩虹 高美、马君妹、沈红燕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在四(2)班教室聆听了盖彩虹老师的公开课《名人传》。这是学校系列导读课中的一节。盖老师上课思路非常清楚,她一开始带领孩子们了解了本书的背景及课文的结构。然后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书本解构。盖老师的上课风格是温婉和谐,让人听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又如沐春风。上完课后,她又在组内进行了简单的说课,老师们也对她的课发表了自己意见,也委婉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我们学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外阅读引导活动,引导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的好处非常多,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备注





注:1、此表由负责研训的各教研组长记录;


2
、请附上组内参训成员的签到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马君妹

研训

人数

4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马君妹、沈红燕、高美、盖彩虹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析了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 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景,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难受语言的美丽。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待网”2课时。



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沈红燕

研训

人数

4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马君妹、沈红燕、高美、盖彩虹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析了本组课文,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另外,建议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

中段语文

研训

时间

3

研训

地点

中段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高美

研训

人数

4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马君妹、沈红燕、高美、盖彩虹

联络员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析了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上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本组教材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在实施教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2、要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老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3、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或发现,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也要充分肯定课文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常识,在课上,对这些科学常识不要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要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1课时,“综合性学习”与“展示台”2课时。

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战争与和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了四单,大家一起说说课文特点:

(1)这些课文体裁多样,既有小说,也有书信、诗歌,它们体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并特别突出了儿童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又能保护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这是编者价值观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还体现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专门安排了“热爱生命”的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

(2)本组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把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

(3)此外,本组课文篇幅比较长,因此也可以结合默读的读书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

2、单元目标:有感情朗读,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3、难点:1、战争、和平为主题,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

2、《13》《14》短片小说,篇幅长。

4、解决难题1: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资料的补充拓展做到有机地渗透在各环节中。

1、资料的补充和拓展(1)在学习课文前补充背景。

《夜莺的歌声》课前教师语言导入:1914年,德国进攻苏联(图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引入课文第一句话: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2)在词语教学中解释说明。《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维和部队”、“蓝盔”

(3)在学文理解中深化拓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课堂上可出现现在各地战争的伤亡数据,和图片展示。

战 争 伤 亡 数 据 统 计

1990年海湾战争:死亡60多万,伤及95万人。1999年科索沃战争:死亡6万多人,24万人成为难民。

2001年9.11事件:大楼倒塌,伤及无辜3千多人。

2003年伊拉克战争:伊美军、伊拉克平民伤亡数达65万。

过去10年,200多万儿童被杀,600万儿童受伤。



E、解决难题2:取舍得当,长文短教

?(1)确立教学目标:

?(2)取舍教学内容

(3)选定语言训练点 F、例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3、能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并能借助相关句式来表达。

取舍教学内容:

一、二部分(“小夜莺”用歌声诱敌人上钩;“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用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情报。诱敌、带路)作为重点;三、四部分(“小夜莺”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歼敌、再诱)略讲。

选定语言训练点:

1、认识隔行分段的格式。2、快速默读,概括每部分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或一个概括的词写在隔行处。)与敌周旋  巧送情报  一举歼灭  继续放哨)

串联小标题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个被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同敌人周旋巧妙地将德军的消息传送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一举歼灭德国小分队,战斗胜利后,小夜莺歌声依旧,继续执行任务.

?3、通过句式表达对含义深刻的理解:

德国兵和孩子的第一组对话:孩子从军官的问话中知道(      ),但是他故意(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军官听了(         )。

找出其他的几组对话,读、理解、表达。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4、朗读每组对话

5、文后泡泡中的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小英雄雨来》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课文较长,教学时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参照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1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