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期末学生评价的反思 评而有度  语而有温  撰而有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1:5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篇一律的赞美不如一次走心的评语。

——题记

考试结束,心里五味杂陈……有对孩子们努力的感动,也有对成绩的忐忑不安,更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一本小小的册子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透过期末评语,家长可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一学期的优点与不足,更想了解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我想要在期末评语中给孩子们暖心的建议和鼓励,也许只是短短几行字,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意满满。

一、评而有度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撰写评语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爱好、特长等特点,尊重差异,力求把评语写得准确鲜明,具体生动,富有针对性。要突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有个性化,写谁像谁,读后如见其人,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施语。比如我们班的紫莹同学特别聪明,数学成绩特别好,但是语文成绩一般,我的评语是:“ 你聪明,善于动脑,数学上的疑难杂症,能被你轻松拿下,同学们特别羡慕你,如果在其他学科上加把劲,你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又比如我们班的小龙同学特别热爱速滑运动,但是学习上一直不自信,我的评语是:“赛场上你的所向披靡,学习上的你也越来越自信。拥有一颗勇于拼搏的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强!”

二、语而有温

我认为评语要让学生易懂、容易入心,要明白班主任想表达什么。文字太过美化的评语容易喧宾夺主,学生也不太能理解。评语更应让学生从字句中感受老师那淡如茉莉的爱,温情而不矫作。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联系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重要基础和纽带。 “亲其师,信其道”, 评语不能僵硬、生冷,而应该是亲切、有温度的。泰戈尔曾言:“ 不是棒的锤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每个人都愿意重复一种能够得到满意结果的行为,评语中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赞美长处,引发学生成功的体验。肯定学生是评语撰写的第一个环节,“ 我相信、我希望、你一定、加油、更加优秀”等字眼让其对将来充满期待与希望,那满满的期待,让你的语言饱含深情,也让学生心里充满暖意,“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势,小子可造”的肯定会让学生信心倍增。

批评是评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常是喜欢赞美和表扬的,但仅有赞美是不够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先从心理上接纳你,但表扬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例如,我对聪明活泼但自控力不强的小磊同学的评语:“ 赛场上你风驰电掣的奔跑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舞台上,你幽默风趣的表演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课堂上,你精妙独到的见解让大家为之赞叹。可是,聪明的你,要知道,走廊不是赛场,容不下你飞驰的脚步;教室不是舞台,容不得你随心所欲的表演。”小翟同学“可爱的你总是奇思妙想的发明各种玩具,你的执着值得大家学习,但要懂得与大家分享你的喜悦与忧愁,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

三、撰而有方

54个孩子,54篇评语,54副图画,每一篇评语都是“独家定制”,寥寥数行,却趣味盎然。所谓“一花一世界”,美丽的图画可以一目了然地勾勒出学生的个性,效果显著。对于孩子来说映入眼帘的往往就是精美的图画,每个图画里包含着老师的别有用心。洪语最爱的就是漫威中的超级英雄,他也有着很强的大男子主义。班级里他总是那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一言不合就开打。我给他画了一个满脸害羞的钢铁侠,配文“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并告诉他遇到事情忍让三分,平复心情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你的超人梦。

我从未怀疑过评语具有强大的力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我始终相信:哪怕是小小的评语,都能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让自我成长的动力萌芽,然后生长,然后茁壮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1:50:20 | 只看该作者
三(2)班 杜岳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