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比赛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19: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在学校

双莲寺小学

姓名

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

学科

语文

课时

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理解诗意,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背诵诗歌,初步了解送别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诗意,体悟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2、渗透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电子白板使用特色简述

打破ppt课件由教师主导操作的模式,实现学生、教师、课堂的多元互动。本课中白板课件合理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画出古诗节奏、圈出相关词语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借助白板功能实现学法指导,恰当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三环五步教学思路概述

秉承“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理念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单进行当堂预习,预习落到实处,课堂上有检查;课中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内展开探究学习,主动建构,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设计默写和古诗情境填空,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促进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拓展思路,让学生了解送别诗,巩固、深化教学效果。

导学流程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学习活动

检查预习

当堂预习,学生反馈,了解学情。

查看注释,自学古诗。

提出问题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时,了解学生的困惑,相机解决。

当堂预习,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梳理问题

合作探究

小组内展开探究学习,从教师预设的几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学习。

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

2、送别诗情境填空。

能顺利默写古诗,了解送别诗,完成填空。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 了解《阳关三叠》,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

学生课后能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被誉为唐人四绝之一,诗中饱含深挚的惜别之情,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于春色明丽中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一切情意都化作手中的浊酒一杯,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激起无数读者共鸣。

备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1、当堂预习显高效

上课伊始,我便借助学习单和资料卡,让学生展开当堂预习,课堂上学生专心于文本达五六分钟之久,学生与文字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借助资料卡,学生大致弄懂了诗人、写作背景、重点字词等,对诗意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2、反复诵读扬诗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学习古诗也是如此,诗非读不可解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我着重让学生练习诵读,如画节奏读古诗、个别同学汇报读、老师配乐读、学生自主读和全班齐读等。在多次诵读之后,浓浓的诗味便不知不觉蔓延在了整个课堂。

3、渗透学法巧指路

短短四句古诗,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信息,诗中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浑然天成。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呢?我运用了调序、联想、补充等方法来解读古诗的第一句,在方法示范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学法自己解读古诗,说出诗意。先扶后放,先有学法指路,再依法学习,学生不知不觉中既理解了诗意,又掌握了方法。

4、形式新颖助探究

结合“三环五步”模式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古诗,在方法引路之后,我适时补充了两种小组活动,即情境表演和配乐吟唱。二者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以活动促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为了保证小组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为各小组准备了资料包,有情境表演的小剧本,也有配乐吟唱的简谱,形式多样而且新颖,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起来。

5、一唱三叹悟诗情

这首古诗因为情意深重,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而且被谱成古琴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如何在课堂上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打造出“阳关三叠”一唱三叹的韵味呢?我设计出了一个三次引读的环节,在感悟了浓浓诗情的基础上,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饮尽”“再饮”“更尽”一杯酒,一次比一次酒更尽,一次比一次情更浓,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也理解得更深更透。

6、当堂训练有成效

考虑到“三环五步”模式的特点,结合古诗的学习,课堂上我设计了当堂默写的训练。通过对古诗反复的诵读,不断的理解,情感的升华,学生记住这一首七言古诗并非难事,默写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训练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默写出来,偶有个别字词不会,默写完的对照自查,也记住了生字词,加深了印象。

7、主题拓展蕴文化

在训练菜单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整合主题的情境填空。因为唐人送别诗极多,我稍加归类,提炼出了“踏歌送行”、“饮酒饯别”、“折柳相送”三种形式,再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学过的古诗进行填空,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唐人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又训练了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对本节课也是一次主题的升华。

上完课后,听了专家评委和老师们的点评,加上自己对课程的重新审视,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比如:

1、学法指导要夯实

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描述法”来理解诗意时,一开始学生对调序、联想、补充等方法运用不娴熟,课堂上学生对诗意的解读不够完整,有学生只能说出“客舍更青了,柳树更新了”。此时,教者应该抓住这一良好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加入联想,客舍为什么这样青?柳树又究竟是如何翠绿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难说出“这一场小雨不仅润湿了轻尘,也润湿了屋顶,客舍的青青瓦房便显得更青了”,而关于柳树,学生应该更有生活体验,无论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耳熟能详的诗句还是公园里婀娜多姿的杨柳,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是不难通过联想把它补充完整的。此处教师对学法的指导还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状态,没有真正让学生掌握方法。在解读完三四句之后,教师还应该对整首诗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印象,更好地让诗句走进学生的心灵。

2、当堂训练要扎实

课堂上设计的两个当堂训练点其实都还是可以的,但落实到课堂上,在第二个训练点的汇报中,由于教者自身的原因,忽视了对学生的检查,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这一点做得不够好。对于送别诗的情境填空,教者应该先让学生口头汇报,这些诗句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脑海中挖掘出来,学以致用,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反思自己的课堂,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专家评委指出的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一堂课落实一个实处,以及课堂中各个板块之间应该要有联系,指向本课标的,达到语文学习的一种连贯性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摸索和总结,以求更加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2: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