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们主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看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课前理解能力……事实上我们在听课时都放了一个老毛病,那就是失去对学生的关注。其实,一节上得好坏,我们重点不应该放在教师身上,我们的焦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我们关注学生这节学到了什么,老师是否配合学生完成本节课学生所应掌握的新知。这是一种思维的颠覆。就拿《认识角》这节课来说。
徐老师第一次上这课时,总是当心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角,在脑子里不能建构角的外形,于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生怕学生不能顺着老师的“正常”思路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于是老师不是引着学生向前,而是牵着学生行走。再者,徐老师在教这节课时,感觉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又怕一节课40分钟时间不够,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不敢让学生放手操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中完工。当然徐老师这节课不是一无是处,徐老师有他的特点,他在上这节课时,自认为自己把握教材,吃透了学生,并对教案烂熟如心,再加上电子白板技术又很娴熟,所以徐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一点“怯场”。
当大家对这节课在座谈时,说得最多的是老师吃透教材这类夸奖的话,可我听了在想徐老师这节课与平时课相比是有进步,对于一节成功课来说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锤炼。于是我在评课时,我就直接问老师,你这节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思想?课堂上是你跟随学生向前,还是你与学生一起引着学生向前,还是你配合学生完成任务?
大家听到这里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于是大家纷纷讨论,对于角的定义要不要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对于角的大小要不要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对于角的形成要不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用逆向思维拓展学生视野?
徐老师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留给老师最多的还是回味与深思。对于一节课成功与否,更多的还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而不是看老师的“花拳秀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