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案记录(一)
小江,女,12岁,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该生在校极少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不信任同学,有暴躁失控的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其暴躁失控多疑的性格,潜意识中总认为自己是女孩,所以被父亲抛弃。父母离异后与母亲居住,母亲不准其父亲探视孩子,更造成小江对人际交往厌恶的心理,造成现在与人交往有障碍。
辅导方法
1、教师主动接近她与其交谈,努力地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校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其父母双方达成共识,认识其交往障碍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现场观察和模仿,即教师陪小江一起观看同龄人之间相处的现实情况。如,一起观看同学课余时的游戏,一起观看同学在放学后的活动,一起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观看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该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起初教师邀他一起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设法让其体会交往的喜悦。然后逐渐引导其独立与人交往。
个案记录(二)
针对小江的问题,我煞费苦心,查阅不少资料,对她进行一次次的心理沟通。我深知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可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爱”,以及别人的关心。以倾听的方法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
据小江的同桌小曹反映,小江近来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弄得周围的同学都很惶恐。而且,还听到她厌世的言论,大家为她担忧。前不久,学校发下预防疫苗告知书,同学们讨论着什么时候去打疫苗,而小江却说什么“生死由命”“好死胜过赖活着”等话。我以便条的方式写了一个大大的“?”,然后交给她,我相信她一定能看懂。果然,在第二天的日记中(我们的一种交流方式就是日记)她向我倾诉了一切:父亲再婚,又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她偷听到的,家人一直瞒着她。她很愤怒,总控制不住情绪,想哭,想摔东西,觉得自己是可怜虫,做什么都没意思。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决定以刘亦婷这个同样是单亲家庭走出来的女孩为榜样,来对小江进行心理干预。这就有了以后的几次谈话。
想不到刘亦婷的事迹会带给小江巨大的心灵震撼,她从此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她告诉我她接受了父亲再婚的事实,不再抱不切实际的想法,并且鼓励妈妈找男朋友。
小江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兴趣浓厚了,不再怨天尤人了,能端正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事物,少了敌对和抵触,多了理解和沟通,平时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也能积极参加。看到小江能纠正行为偏差,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让我高兴,也让我体会到心理辅导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