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要落实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趣,精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构建对话课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趣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情与知的和谐统一。
一、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学生的情趣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适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比赛、辩论等教学形式去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审美情趣,让师生在情趣的活动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用活动的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课堂的情趣点,进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状态中,对探究新知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荡。这样,寓教于趣、寓学于趣,趣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二、构建对话课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在学生的“情绪区”。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难以主动、活泼地去发展。教学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构建生动有趣的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定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 创设有效情境,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适时依据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从中体验真情、享受快乐,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尽情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