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学校临时有点事,很少迟到的我在讲座开始了10多分钟后,才匆匆打开电脑进入QT语音房间,聆听了霍松梅老师精彩的讲座。一直以来,我也在不停地阅读,可是并不见自己有多大的收获和效果,严华银老师的《让学校安静》我买来了,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阅读,但是我并没有读出霍老师那样的韵味,那么深刻!
霍老师从《让学校安静》中读出了:“教书育人”任重道远、教育的“真”真是个问题、教书如何育人、做“燃点低”的教育者、学校文化在哪儿……等十个方面的体会,霍老师把《让学校安静》这本书读得如此厚重,如此充满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与霍老师相比,我读书真是浅尝辄止,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内化和吸收,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多大的效果。
通过霍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霍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做一个燃点低的教育者”的观点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燃点低”,即比较容易为外来的刺激所触动、感动、激动甚至冲动。“燃点低”的人,一般表现为对事物特别是自己所热衷的事业倾心尽力,对同事、朋友、孩子特别真诚,多热情,富爱心,懂关怀,极亲和。
教育是人与人交流的、心与心沟通的事业,需要理想与热情,需要爱心与关怀,需要真诚与感动。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趋于僵硬、板滞,少数教育工作者甚至已经习惯了不苟言笑乃至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燃点低”更显得难能可贵。做一个燃点低的教育者,首先要对教育有一颗热爱和虔诚的心,其次要提升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更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要蹬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感动、更大的幸福。
霍老师在讲座中 “学校文化在哪儿”的思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她说,学校文化不是文字、标语和口号的堆砌,不是规整的图标和格式化,不是按照标准和体系锻造的标准件;把板着面孔的名人挂在墙上,把不着边际的语录挂在嘴上,比不上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或者老师的一句训词的山高水长,比不上一幢建筑的某一角落的艺术品质带来的震撼和感染,比不上一株历尽沧桑浩劫的大树蕴含的警醒和提示。
是啊,“在中国,最应该有文化的地方最缺少文化”。我所在的学校有没有“文化”?我们又如何去建设校园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县正在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各校都在积极准备,大力营造迎检氛围,打造校园文化。但是,我通过对多所小学的走访,发现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特色,大多是“商业性”的广告式文化:墙上悬挂的是板着面孔的名人字画,格式统一的横幅标语,每个教室的班训都是一样的内容……其实,作为学校的文化,应该多一些学生的作品,如:张贴学生的优秀绘画、作文和手工制作;多一些教师自己的作品。这样,更能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的校园文化更能让师生受到感染和震撼。
感谢霍老师,她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思考!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艺术,我觉得读书也是慢艺术,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