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相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言,数学学困生跟不上班集体学习的节拍,更是一种痛苦。为他们解除这种痛苦的途径之一,就是个别辅导。再则,个别辅导亦可视为因材施教的一种途径。
本文谈谈有关个别辅导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其中有些并不新鲜、无创新的成分,但对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或许有所补益。
一、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个别辅导要取得好效果,要能在个别辅导过程中体现教育与教学的融合,首先就要让学生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我们不时听到老师在辅导学生时说这样的话:
(1)“你看,刚才上课才讲过的,你就是不听讲!这不,不懂了,还要我来单独给你重新讲。唉!现在好好听我讲!”
(2)“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啊!”或者“你怎么这么笨啊?!”
(3)“哎呀,这种题目我给你讲过好几遍了,你怎么还错啊!这回给你讲了,以后可不能再错啊!”
类似这样的话,都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疏远,致使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关于(1)。我们可以在耐心地给学生辅导、学生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之后,再对孩子说:“你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要是今天上课时你就专心听,你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完成功课了!”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心,同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内疚感。内疚感是儿童改正缺点的重要动力之一。
关于(2)。其实说这类话的老师如果事后平心静气地想,就会认识到这样的责备、抱怨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学生产生失望、毫无信心、自我封闭的心理,这是对学生有伤害的,当然会严重影响辅导效果。对学习基础特别差、能力特别弱的孩子,我们老师应该给以加倍的关爱。我们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和机会,在学习上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有一些进步,就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关于(3)。既然如此,作为老师可能就要反思自己辅导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欠缺了,而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生。当然极个别、极特殊的学生除外,遇到这么特别的学生,这么责备他,我想他也只能是无辜和无奈。我们何苦让这种本来就值得同情的孩子再徒增烦恼呢。
二、尽量确保每次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收获,并且愉快结束,而不能一无所获、“不欢而散”。
学生接受辅导,能感觉到有收获、能产生愉快的体验,他就愿意并且进而喜欢接受个别辅导,乃至以后会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主动请教老师。
反之,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因恨铁不成钢产生的急躁情绪,或因为死守预设得过高的辅导目标,往往导致某次辅导一无所获,最后以老师生气地责备学生、学生委屈地挂着眼泪而“不欢而散”。这样的“不欢而散”一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二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后继的学习有消极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对数学的厌恶。
也许学困生在课堂上暂时不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也许他们的课堂作业本暂时不容易得到五角星,但老师可以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创设机会让他们得到。辅导过程过半,如果觉察到本次辅导预设的目标难以达成,就悄悄地降低要求,相机出一两道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或经老师点拨能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确保每次辅导学生感到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以老师肯定的评价愉快地结束。下文还会具体谈这方面的例子。
三、“弹性”指标与“以退为进”策略。
每次个别辅导当然要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但辅导过程中不要死守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应该有一个“弹性”的指标,这样可以使辅导过程宽松一点,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控辅导学习的过程,确保不出现僵局,不致“不欢而散”。
辅导过程中觉察到学生学习当前的内容明显受阻,我们不能勉为其难,而应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82第10题:“少先队员采集树种。第一小队12人,一共采集树种 千克;第二小队10人,一共采集树种 千克。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这道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有两个学生却感到很犯难。我估计他们对问话不理解,辅导时,我先解释了问话。我说:问话的意识就是把两个小队当一个整体,求平均每人采集多少千克。解释了,他们对解题方法还是一筹莫展。如果直接一步一步地讲算式及其意义,我觉得未必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所以,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要先退一步。我先出两条简单的相关题目让他们独立做。⑴“集邮小组有学生8人,他们有中国邮票360枚,有外国邮票120枚。平均每人有多少枚邮票?”通过解这道题让他们复习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而且整数计算过程和结果本身也有利于学生反向强化“平均数”的意义。⑵“六(5)班有男生19人、女生21人。上学期全班共收集废旧报纸、簿本 千克。全班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千克?”这道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数据有了分数,并结合与第⑴题的对照,旨在让学生认清“谁除以谁”的本质内涵,消除后进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常有的错误认识(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发挥这样的与“正题”有本质相同但是情节和数据皆不同、难度降低的题目的启发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法指导方面,如果觉得被辅导的学生多种角度的语言讲解还没能接受,则看来对学困生而言纯语言的讲解当前的问题还是抽象难懂的。这时,我们不妨“以退为进”,退至形象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操作实物、教师做实物演示、画含有不同图案的示意图、画线段图等等,都可能打通学困生一时阻塞的思路。
四、“预补”,让学困生在新课上学得舒畅一点。
个别辅导应该不都是被动的补习,常常“主动出击”更有积极意义。
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过去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欠缺。对于学习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科而言,“断链”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说的个别辅导的“预补”,就是在重点、难点知识的新授课之前,找出掌握新授内容所必备的旧的知识点,对一些学困生进行准备性的辅导。
比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的规律”是必备的知识。再如,六下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必备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五下或五下之前学的,间隔时间较长,对学困生的“预补”是很有必要的。
“预补”的积极意义在于,尽量为学困生降低学习新课的难度,为他们跟上全班的学习节拍清除或减少了障碍,一般可以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主动积极一些,有益于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套用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可以说“眼下的个别辅导是为了以后不用个别辅导”。
五、关于辅导方式。不能以为对学困生的辅导就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纯粹的听,也要激励主动性、启发积极思维。
在个别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认真审题、自己察觉自己哪个环节不明白,尽量先改变他们“一派糊涂账”的茫茫然的状态,使他们逐渐形成抓住问题的关键的意识。要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说得语无伦次,也不要责备他。而要循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现状,做有针对性的启发、疏导。
六、再絮叨几小点。
* 个别辅导,从长远来讲是为了促进学生跟上班集体,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困难。所以,要控制个别辅导的频率和每次辅导的时间,不要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
* 个别辅导也要符合巩固性原则。要适时巩固个别辅导的成效。包括在课上多给相关的学生发言、板演的机会;在课内练习或做课堂作业时,适时个别辅导,优先给后进生以最及时的作业情况的反馈。经验表明,课上学生做练习时,关注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关键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既有利于他们完成练习,更是特别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怀。
* 个别辅导与个案研究相得益彰。对有关学生做适当的访谈和详细的记录,积累资料,研究和改进个别辅导的方式方法。
* 某次个别辅导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几个学生。有的基础特别差尤其又伴随智商偏低的学困生,常常需要一对一的指导。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在课上或作业中发现他们数学学习中有共同的知识或能力的漏洞,就可以一次同时辅导几个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