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0 01:02:37
|
只看该作者
四、结构混乱
1. 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
如: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我们发现问题”和“现象反映问题”两套句式杂糅。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常见的杂糅句式:
本着……为原则
以……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
对于……问题上
由于……下
原因是……造成的
经过……下
出于……决定的
借口……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
有……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
2.暗换主语
暗换主语是在语言表达中前面的句子是一个主语,而在后面的句子中暗换成另外一个主语的语病。
如: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它的传播”中的“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所以可以把“它”改成“中国皮影戏”。
3.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是在语言表达中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来了一句,造成句子之间没有衔接的语病。
如:坐火车到威尔士北部最高的斯诺登尼亚山峰去观赏高原风光,是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
前一句说“坐火车去观赏高原风光”,后一句应表达感受之类的内容,但是却交代“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造成句子之间缺少衔接。
五、表意不明
1. 词的多义导致歧义
一个句子里的某个词是多义的,或某个词组(短语)的意义不确定,就可能引起歧义。
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2.停顿歧义
句子中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造成歧义。句子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加了标点符号),也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如: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这句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
3.指代不明
有些句子因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指代不明而造成歧义。
如: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陈述对象混乱,“其”指代不明,容易让人误解为指代的是“李冯的同名小说”。
4.修饰两可
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也会引起歧义。
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修饰“学校”或“领导”。
学生在解题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抓“和”“跟”字。有“和”“跟”字的句子,检查是否有歧义。例如:我跟他学过弹钢琴。(可理解为“我向他学习弹钢琴”和“我和他两个人学习过弹钢琴”)
(2)抓数量词。当出现数量词时,要注意是否产生歧义。例如: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三十七团打防御是很有名的,很顽强。”(“几个团的负责干部”有歧义)
(3)抓代词。句中如有代词“这”“那”“此”“他(它)”“自己”等,检查是否犯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句中的“自己”指代不明,可指“老师自己”,也可指讲话人)
六、不合逻辑
1. 并列不当
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工人与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
如:我国的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水产品。
“鱼”“虾”是水产品,“盐”“碱”是非水产品,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句中却说“盐”“碱”都是水产品。
2.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
如: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地排练之中。
“日前”即“前几天”,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正”表示正在进行之中,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冲突,可将“日前”改为“目前”。
3.否定失误
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4.不合事理
就是句子表达的语意与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如:2019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3000多名消防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210辆消防车”也“放弃休假”,从事理上讲不通。
5.强加因果
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如: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
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让人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