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颓、沮、趴、屉”4个字,会写“沮丧、心满意足”等8个词语。 2.能继续根据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一、根据任务,选择内容 1.导入:“上节课,我们围绕第一个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阅读了《竹节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剩下的两个任务来读这篇文章。”(板书:带着不同任务阅读) 2.借助图示,回忆阅读过程。 3.提问:“完成剩下的两个阅读任务,要分别关注哪些内容呢?” 预设:第二个阅读任务,要关注“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第三个阅读任务,要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带着两个阅读任务浏览课文,找到相应内容,作好记号。 预设:投入地做玩具:第4自然段;投入地玩玩具: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七至二十一自然段;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第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 二、细读内容,完成任务 1.聚焦侧面描写,感受乐趣。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我”的毛笔真的总是弄丢了吗?为什么? 卖毛笔的老头生意特别好,这说明什么? (2)交流指导。 预设:毛笔是竹子做的,竹子正好是做竹节人的材料,“我”的毛笔不是弄 丢,而是拿去做竹节人了,老头生意好的原因是大家都去买毛笔做竹节人了。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充满乐趣。 (3)想象孩子们每天买毛笔、做竹节人的画面。 (4)小结:“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孩子们做竹节人的快乐,我们却在 妈妈的责怪和老头生意特别好的侧面描写中体会到了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2.聚焦细节描写,体会乐趣。 (1)默读第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七至二十一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玩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2)交流指导,品读体会。 预设:十一、十二、十三、十五自然段:取名号、大呼胜利;十七至二十一自然段:喊“口诀”、念“伴奏”、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手痒痒、课本当屏风、搏将起来、看得入迷、伸长脖子。 (3)想象课间上演的竹节人“搏斗”场面,并用一个词形容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开心、快乐、喜悦) (4)小结:“作者抓住孩子们给竹节人取名号、课间斗竹节人的热闹场面以及上课偷玩竹节人的描写,那名号、那声音、那架势、那场面、那画面,处处充满乐趣。” 3.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填写表格。 (2)交流反馈: (3)过渡:“讲故事如果只是把表格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讲一讲肯定 不好,我们还要细读每个部分,抓住每个部分的关键信息,才能把故事讲好。” (4)再次默读20-29自然段,画出描写“我”和老师神情的词语。 ①预设: 我们:
老师:
②相机认读“大步流星、颓然、暴露无遗、沮丧、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心满意足”等词语。 ③做一做“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的动作,想象老师没收玩具的情景。 ④演一演“颓然、沮丧、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心满意足”的神情。想象老师玩竹节人的画面。 ⑤正确书写“颓、沮、趴、屉”等生字。 (5)借助表格、关键词讲一讲老师的故事。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理解,学习阅读方法。 三、对比过程,总结策略 1.回顾:课文导语提了三个阅读任务,现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根据三个不同的任务来阅读这篇文章的? 2.结合课后三个提示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3.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预设1:围绕第一个任务,通过浏览找到相关内容,并根据任务要求仔细阅 读了竹节人制作材料、工具、具体步骤和竹节人的具体玩法等相关内容。 预设2:围绕第二个任务,特别关注了“我们”投入地做竹节人、玩竹节人 的部分,聚焦关键语句和描写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 预设3:围绕第三个任务,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关注老师没 收玩具的动作、玩竹节人的神情描写。 预设4:都是先浏览课文,接着找到相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但是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使用又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是围绕阅读的任务而定的。 4.结合板书,引导对比,总结收获: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提示交流阅读过程,巩固阅读策略。 【板书设计】 9 竹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