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
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区别;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这些社会规范也有内在联系。现实生活中,不同规范之间难免存在冲突,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每种规范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对主要社会规范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矛盾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可以结合家规、班规、校规等不同的规范,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执行的强制力和普适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和法律的作用、优势出发,引导学生认同法治社会既是现实状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制度是因需要而产生,避免学生对法律这样具有明显强制力和普适性特征的社会规范产生排斥。
2. 法律对生活的作用
要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法律,法律保护人们正常的生活,初步确立守法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法律在学术上的专业定义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感知来认识法律,学生能够了解法律是一种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规则即可。
要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法律除了约束人的行为,也保障人的权利,规范政府的权力。法律事先明示了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适用于社会的每个成员,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法律还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制定和落实规则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让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向学生机械灌输法律的概念、作用、分类等,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3. 刑法、民法、行政法的区别
本课的作用是初步引入,只需要学生简单掌握这三种法律门类的区别即可,不必深究其在学术和法律上的概念和划分。刑法与犯罪相关,普通的违法行为不受刑法调整和惩罚,只有符合刑法规定的主客观条件的行为,才是犯罪行为。民法与日常生活相关,解决人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管理私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民法调整的当事人,通常地位平等。行政法与政府管理相关,通常体现对于政府权力的约束,隐含了公民面对行政机关享有的权利。
4. 权利和义务的内涵
理解权利意味着自由,义务意味着约束,我们既要享受权利,也要积极承担义务。教材列举几项权利,目的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权利。权利是一种自由,有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权利包括了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等,这些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义务与权利相对应,它是一种约束,意味着公民应当做某事(如纳税)或者不得做某事(如不得污染河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