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0:3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内江】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第11~14题。(14分)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

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为儿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不心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1.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3分)



12. 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5分)



13.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3分)



14.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1. (3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1分)。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1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1分)。

12. (5 分)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分)”,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 (1分),“为什么要有意境” 两个问题(1分),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1分),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1分)。

13.(3分)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1分) ;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起到便于读者理解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分);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1分)。

14.(3分)过渡(承上启下) (1分)。先总结上文画画要有意境(1分),再开启下文,提出意匠的问题(1分)。

【四川南充】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守  拙

弓  长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

的文采。

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

慢,却最有效。

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

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

的观点。

5.D

6.A

7.B(曾国藩的事例论证的是:“守拙”是一种智慧)

【四川遂宁】

(一)阅读《拐弯》,完成12-15题(12分)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

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 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人生需要学会“拐弯”。

1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运用了举例论证(也含有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4.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 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15.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3分)

  示例:哪个人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别人经历困难的点滴,你勇敢地面对它,你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0:33:42 | 只看该作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2分)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 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黄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 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延续性的基础。(摘自《新华文摘》李传鹏输入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4.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中国文化-直处 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15.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1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

国一样的中原文化。

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 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

补性”这一一观点。

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

调文化的交流融合。

D.本文具有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谨准确 ,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

给人文化的厚重感。

14.A

15.B

16.A

【云南省】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已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

的是什么?(2分)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

(三)(9分)

19.(4分)(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分)(只答

到关键词“多读多写”得1分,漏答“长期积累”扣0.5分。学生答“多读多写并非难

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给1分。)(2)吸收“思想”(1分)(引号可写

可不写。)(3)整理思路(1分)(答到“常写使内容精粹”或“常写使内容更有条理”

也可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干已经给出思维导图,答题时要结合思维导图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组织答案时,要仿照题干中已经给出的示例。(1)论点是首段: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可结合关键语句“一种是吸收‘思想’”提取答案。(3)可结合关键语句“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提取答案。

20.(2分)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

写,才能真正会写)。(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归纳概括,意对即可,只答到“多读多

写”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引用论证了什么内容,要在该句的上下文去寻找作者的观点。从“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可以往下寻找作者的观点:“事实是,……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整理概括即可。

21.(3分)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

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叙述经历2分;好处可以是具体指向,也可以是感受、体会,1分。)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要把握住题干的重点:(1)自己的读写经历,(2)多读多写的好处。不要脱离题干要求,漫无目的答题。

【浙江湖州】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2分)

致孩子

夏风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

    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教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任。

    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一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木如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疲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重需要付出生命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

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三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

    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

    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饲。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

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共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溫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te给他以信心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今天的疸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容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

    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0.上文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其写作目的是(    )(2分)

A.说明疫情为什么来临

B.解释疫情为什么可怕

C.强调疫情需要孩子们参与

D.阐述疫情给孩子们的启示

11. 前面四个部分思路较难把握。为帮助同桌理清行文思路,一位同学写了下面段文字。请你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应该(1)一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找到了“确定”还不够,还要(2),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生活中总有苦难和艰辛。看到别人的苦难和艰辛,内心要有真正的悲悯。怎么才能让内心有真正的悲悯?(3)。具体而言,就是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1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第五部分画线句中“疫苗”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3分)

                                                                                13.上文在家长朋友圈传播很广,点赞很多。请你多角度探究其原因。(4分)

                                                                                

(三)

10.D

评分标准:共2分

11.(1)付出行动,持有信心

(2)好好学习

(3)眼里要有一个个人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12.本义:为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的药物制剂。比喻义:从眼前的苦难或艰辛中获取的,可评分标准共3分本义1分,电喻义2分,意相单可州市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办法,和应该具有的美好情怀和人性

13.(1)以疫情为背景,紧密联系当下,较易引起关注;

(2)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艰难困苦,启发孩子认真审视自我,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文章说理生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没有生硬说教之感,容易被孩子接受;

(4)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好”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家长共鸣;

(5)文章说到的为未来不可测的风险和困境做好准备,对别人的苦难要有悲悯之心,要胸怀责任,肩负使命等,对家长自身也有意义。

评分标准;共4分。写出两点即可,每个原因2分。

【浙江金华丽水】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    曹颖

2019年2月5日,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在春节档公映,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电影《流浪地球》累计上映90天,中国内地累计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下面是南方周末记者对刘慈欣的采访。

南方周末:《流浪地球》符合你对科幻电影的期待吗?

刘慈欣:它超出了我的期待,因为我知道中国影视界在拍摄这类大成本科幻片方面还是缺少经验的。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我们要等五到十年才可能出现,但它现在就出现了,我还是很高兴的。当然与好莱坞科幻大片相比,它在特效、故事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改进的空间,但对于中国科幻影视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南方周末:作为作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

刘慈欣:编剧和写小说的差别很大,特别是大成本科幻片,需要专业的编剧,并不是写小说的人都能胜任。影视改编的主要创作者不是原著作者,而是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不管你对作品被改编到什么态度,你是没有能力去干预影视化过程的。原著作者转让改编权以后,改编权就不属于你了,所以对改编的过程是无能为力的。

对我而言,我认为只要是好看的电影,只要有好看的故事,它是不是完全忠于我的原著并不重要,小说和电影是两们完全不同的艺术,电影改编肯定要改,而且要改得相当大,像《流浪地球》改得就相当大、我完全能够理解。当然,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更适合影视表现,至于怎么改编,我不从事影视行业,能做的不多,还是很尊重他们。

南方周末:你对科幻影视的前景乐观吗?

刘慈欣:我是很乐观的。科幻文学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是我觉得科幻影视的前景很光明。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肯定会迎来一个科幻影视很繁荣的状况,甚至我还比较乐观地认为,中国可能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受到世界注意的科幻影视大国。

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急功近利。一部好电影出来了,中国的科幻影视就迎来新时代了;一部电影失败了,中国科幻影视的大门又关上了?不是这么简单,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大量的作品出现,然后才能出现经典作品。

南方周末:科幻文学在衰落,科幻影视的发展是否会受科幻文学状况的影响呢?

刘慈欣: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全世界叙事文学都处于衰落的状况,科幻文学也不例外,至于文学和影视的关系,目前中国科幻影视的大部分剧本还是改编自科幻小说。我认为这个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因为科幻电影更适合用原创剧本。目前中国缺少科幻编剧,中国编剧队伍的数量很大,但其中科幻编剧数量很少,很快会有称职的、专业的科幻编剧大量出现,到那个时候,中国科幻影视依赖原创文学的局面就会改变。

南方周末:你对科幻影视的乐观心态基于什么理由?

刘慈欣:最深的基础就是时代到这儿了,这个时代就会呼唤出好的影视作品,就是影视作品繁荣的时代。至于它怎么繁荣,经过什么样的过程,都不重要,中间还有很曲折、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这个时代的推动下,中国科幻影视肯定会繁荣起来。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你定义的这个时代,它是怎样的时代?

刘慈欣:国家快速地发展,快速地现代化。在国家快速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周围的生活每天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环境之下,未来这个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会占有很大的比重,未来也会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充满来来感的时代,就为科幻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节选自《南方周末》)

10. 【访谈·问题】

这一访谈,记者从①___________(热点)切入,围绕②_______(焦点)展开提问,最后根据刘慈欣的回答进行了追问:“③__________?”

11. 【访谈·观点】

访谈中,刘慈欣认为我国科幻影视前景很光明。通读全文,概括其原因。

12. 【访谈·应对】

回答记者提问也是一种应对。请参考小贴士中的应对原则,分析刘慈欣回答下面问题的巧妙之处。(运用两条原则分析即可)

南方周末:作为作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

小贴士

应对原则

谦逊有礼:谦虚谨慎,少赞誉自己,多夸赞他人

得体有度:注意分寸,少伤害他人,多维护他人

理解有容:理解他人立场,减少反感,增加包容



10.     (1). 《流浪地球》热映    (2). 科幻影视    (3). 如何理解你定义的这个时代,它是怎样的时代   

11. 《流浪地球》是我国科幻影视的划时代突破;科幻编剧会大量出现;充满未来感的时代,会为科幻影视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12. 示例一:刘慈欣先陈述影视改编的一般状况,为正面回答“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改编”这一问题做了缓冲和铺垫,这样使应对有层次,得体巧妙;他表示自己对“改编过程无能为力”设有能力干预影视化过程”,显得谦逊有礼

示例二:刘慈欣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先谈影视改编的客观事实,并表示对“改编过程无能为力”没有能力干预影视化过程”等,避免给影视方带来伤害,显得得体有度;他认为改编的电影是否忠于原著并不重要,并对自己的作品被改得很大表示理解,体现他对影视制作方的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0: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