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
人性是向善的。
真诚带来力量。
善人是做好事让大家称赞,
仁者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做好事。
善人不会为做好事而牺牲生命;
仁者可以杀身成仁,行善不是牺牲,而是最后的一种成全。
从哲学的理论上讲,人性就是作为人,生而具有的本性,也就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人性论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有性善论,有性恶论,也有不善不恶论,还有人说“食色性也”。大家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荣教授告诉我们,性本善并不是孟子的观点,因为本质是不变的,而一个人的善恶是会改变的。所以性本善从哲学理论上说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论到底是什么?而弄清楚人的本性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孟子对于人性,他的出发点是非常精致非常准确的。他说人跟禽兽的差别了只有很少一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我们也知道我们跟禽兽的差异从身体来看,是差得不多。禽兽有身体,我们也有身体,但是为什么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可以建构整个人类的文化的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成果呢,并且还一直往前在开展之中。人类为什么跟动物看起来差别一点点,后面的效果影响却是千差万别呢?如果说从《论语》里面找材料的话呢,很可惜,材料太少。孔子只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性是善还是恶,只是说人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和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这可以说是非常客观的经验。那么到底孔子说的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孟子后来把它说成性善。那荀子呢,荀子的年代比孟子稍微晚一点,有一段重叠的时间。那荀子跟孟子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荀子书中有一篇叫做《性恶》,专门对着孟子来批判。首先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性本善,然后加以严厉批判的是谁?是荀子。是荀子故意把孟子讲成性本善,然后加以嘲笑,加以批判的。荀子的思想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他时代比较晚,他接受道家的思想,他的天概念跟孔孟不一样。你要判断一个哲学家,他的核心概念两个:第一个什么是人性,第二个什么是天。因为你对人性的看法决定你怎么去建构整个社会上的教育政治个方面的制度。而你对天的看法代表什么,是人性的来源。那么你的人性像荀子说的性恶,善怎么来的?荀子就会说了,善是来自于礼仪。这个礼仪就是道。礼仪作为道就是普遍的标准。那你再问他,礼仪谁定呢?当然是圣王。那圣王不是性恶吗?很难回答,只能说圣王特别聪明。因为圣这个字在古代就有聪明的意思。所以荀子到最后只能承认,这个礼仪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自己的理由不能圆满了,为什么不能圆满呢?说这个礼仪是百王,一百代的帝王不相同的,但是没人知道怎么来的。你把一个最高的善恶标准定为礼仪,又说没人知道是怎么来的。这边又说人性是恶的,那人性是恶的,礼仪作为善恶标准是谁定的又说不清楚,系统不能成立。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荀子的学生,象李斯、韩非都走上法家的路,是可以理解的。
傅佩荣教授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找不到理论依据,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是不能成立的。我们普遍认为,儒家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荣教授却说,性本善是荀子强加给孟子的,在理论上也说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论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有一位辩论的对手叫告子。说到告子这个人,我们对他真是有些意见。因为他讲一句话,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孔子说的,这实在是很冤枉,差了一百多年。就是“食色性也”四个字。多少人都在说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冤枉,这不是孔子的话,这是告子的话,跟孟子辩论,在《孟子告子篇》里面的话。我为什么讲这个显得激动呢,因为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二十几年前,一到星期六下午我一定逛书店。有一次到一家书店门口,我看到他卖很多小卡片,我当然就看一看啦,居然看到一句话。美国的书店当然是写英文的啦,就是写英文的“孔子说食色性也”——Confucius said eating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我当时看到很生气,连外国人都误会孔子说食色性也这四个字。当然我们要说明,食色性也并不是错的,人跟动物都食色性也,但食色性也不光是只有人啦,讲人性这样是不够的。讲那一部分是动物性,人有动物性,这一部分是对的。人除了动物性,还有属于人特别的性质,也就是孟子说的人跟禽兽的差别一点点,那个一点点是什么?那个一点点就不是食色了,告子主张食色性也,孟子说这是不够的,你不能这看出人跟动物的差别嘛,那怎么叫人之性呢!告子的口才也很好,他跟孟子的辩论里有一段,他就说,人性像什么一样呢,一条河流向下流,向东边开个口它就向东边流出去,在西边开个口向西边流出去。代表人生下来没有什么善恶,环境决定你。东边开口等于是我给你好的环境,西边开口是坏的环境,小孩子变成是受环境影响。这种说法就像西方说把人性当做白纸一样,人性是一张白纸。我们也说这样的话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把中国文化说成酱缸,就是从这边来的。但是这种说法对吗?孟子就跟他辩论,孟子说得真好,他说水是没有分东跟西,东边开口,西边开口是你后天的作为,但是水都是向下流的。他说,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没有不向善走的,这是孟子的意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的意思就是说人性对于善,就好像水之对于下,下是水的向,而不是说的性。这也很清楚呀,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的。这是他的意思,要不然他怎么拿水向下流来做比喻呢。它是一个力量,而不是一个本质,本质是静态的,力量是动态的。所以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动态的。所以你千万不要随便说人性本善,你说人性本善就要问为什么西方两千六百多年就没有人想到这么伟大的真理呢?是他们比较笨还是不用功,还是我们特别聪明呢?我们不要随便说别人笨,西方哲学家很用功的。马克思就是西方哲学家,他为什么没有说人性本善呢,因为人性本善不能成立啊。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本”这个字很难定义。你把本说成生下来就具备,那就犯了个错误,在西方叫做自然主义的谬误。什么叫自然主义的谬误,就是你把人生下来的自然情况加上一个价值,叫做道德价值,这是矛盾的事情。生下来就是,人身具有的叫做性,这个性不能够本身就具备善或者恶的价值。你说原罪代表性恶,那是信仰,你不用跟他争论。你说生下来具备善的性质,那善等于失去善的意义吧。当你说善的时候,一定代表别人没做到,而你做到,所以称为善,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否则你说每一个人都是善,没有人是恶的,或者只有狗是恶的,那别人就会说,那你跟狗去比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你不能说人性是本善的,本这个字说不清楚。后来很多当代的学者说,这个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本是说人跟动物的差别,说明人有对善恶分辨的要求。那这个要求不能说已经善了,那你干嘛说本善呢?
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的性本善,并不是人性的本质是善的,而是人性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力量,因为本质是不可改变的,而一个人的善恶是会发生变化的,而这个向善的力量,正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具备向善的力量?而这个善,又是从哪来的呢?
孟子也特别说,一个人明白什么是善,他才能真诚面对自己,叫做明善才能够诚身。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要追求真诚。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别的动物不可能不真诚,因为它也没有必要不真诚,它就是动物嘛,不像人类。人类是万物之灵,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可以判断,可以衡量。因此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问,我真诚吗?我不真诚可能有利益,我真诚的话可能很辛苦,但是真诚才符合我是个人这个要求。所以孟子说人类之外的万物呢,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牛,一只羊,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只猫再怎么培养只能变胖猫,不会变老虎。你一个人要是培养的话,不是要变胖人,是要变成好人,变成一个人才,为国家所用。孟子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我每天吃喝玩乐,虽然很胖,还是小人,我的心智并没有成长。相反的我如果培养我的心,我的心是向善的,我每天去行善,我成为大人。所以孟子的大人是称德性完备的人。所以人的大小不是看形状,而是看他掌握的是不是人的根本特质之所在。这是第一部分——人跟禽兽的差别在于人有心。我们其他的官能动物都有,但是人的心是作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第二部分我们要谈,怎么了解人的心。孟子最有名的说法是什么,他无法证明人的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举个例子让你自己去从里面体会。他说,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边,都会有惊恐怜悯的心。不是想借此跟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借此,在乡里朋友之间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小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没有任何理由。我忽然看到小孩子爬到水井边心里面都觉得惊恐怜悯,“没有怜悯之心的,没有羞耻之心的,没有谦让之心的,没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所以你理解的时候要讲的完整一点,一个人完全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这个我们可以接受。他完全没有怜悯心,任何人受伤他都感觉,这就不是人了。说实在的,我们讲的更为生动一点,如果你在坐车的时候,前面一个老太太年纪很大,在那里摇摇晃晃,你不让座。孟子上来就说,你没有怜悯之心你不是人。你听了之后,就很生气地说,你干吗骂人。他说,恭喜你,你又变成人了,因为你有羞耻心。因为你觉得被人骂不是人,你很生气,那你还有希望。就怕什么呢,你骂我不是人,我就不是人,那就完了,就没有希望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孟子的意思,一个人完全没有怜悯心,这样的人也很少见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像林黛玉一样,还要葬花,花掉了都难过,每天伤春悲秋那还得了,那日子怎么过呢!我们不敢这么要求,但至少你认识的人出了事,你心里觉得难过,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嘛。所以怜悯心,接着是羞耻心、谦让心,看到老人谦让一下,以及是非心,这四种心称作心的四个开端。开端要做什么,这四种心的开端做出来了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换句话说孟子强调人类善的行为不是由外而来的,而是由我内在的,因为感受到外在情况的一种要求,内心里直接反应。所以我行善是由内而发的,我只要真诚,这个心就发出力量,让我去做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