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最新资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同步学习资源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3:41 | 只看该作者
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别名 呼猿、通臂猿

学名 Hylobates hoolock

英文名 hoolock gibbon

猩猩科 Pongidae

分布 云南、西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形稍大的白眉长臂猿,雄性淡黄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是长臂猿中的老寿星。

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起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从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树上。杂食性,吃树叶、果实、昆虫、鸟和鸟卵。幼猿8-9岁成熟,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

白眉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一样,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动物。

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4:12 | 只看该作者
白琵鹭





白琵鹭

草丛小憩

别名篦鹭、琵琶嘴鹭

学名Platalealeucorodia

英文名whitespoonbill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4:27 | 只看该作者
斑海豹
别名 海豹、港海豹

学名 Phoca uitulina

英文名 common seal

海豹科 Phocidae

分布 主要在渤海、黄海、东海也有发现,个别远达南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

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斑海豹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4:45 | 只看该作者
斑羚





树叶也是斑羚的食物

别名 青羊、山羊

学名 Naemorhedus goral

英文名 goral

牛科 Bovidae

分布 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百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

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仔,有时产2仔。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4:59 | 只看该作者
伯劳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俗称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最常见的种类有红尾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

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它的主要特点是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背面大部呈灰褐色,腹面棕白而无杂斑。头侧具穿过眼部的黑色宽带纹,尾羽呈棕红色。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的顶枝上,性格凶猛,举目张望四周,一见有昆虫或其他食饵,即急飞直下而抓住它,然后再返回所栖的树枝上。性贪食。鸣声粗厉响亮,叫时仰首翘尾,激昂有力。5-7月繁殖,巢呈粗大的杯状,由草茎、草根、草穗及梗等编成。巢大多建在阔叶树上,每窝产4-6枚乳白色卵,上面密布有深浅不一的蓝灰和黄褐色斑点。主要经昆虫为食,如蝽象、蝗虫、毛虫、蝼蛄等,也吃少量的益虫如螳螂等。红尾伯劳分布广,几乎遍布全国,在繁殖期所吃的,除极少数益虫外,其他均为害虫,对农林有益,应加以保护。

虎纹伯劳(Laniustigrinus)与前者很相似,背腰、肩及尾羽均为棕红色,不同点在于头顶至上背为纯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杂以波状黑色细横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横斑。习性和红尾伯劳也相似,广布于平原、山丘、沟谷等树木茂密地区,但在山区的数量较多。性亦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伯劳与红尾伯劳一样,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所吃昆虫,除少数为益虫外,均为农林业害虫;它虽然也吃一些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数量显然有限,无足轻重,应加以保护。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是伯劳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棕背伯劳专以其他鸟类为食,因而视为害鸟,近年来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国南部各省,为留鸟。

灰伯劳(L.excubitor)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体型大小与棕背伯劳近似,通体以灰褐色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侧羽毛鲜白色,很容易识别。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类、蜥蜴以及小型鸟类等。在我国内蒙古、西北及东北北部等地区还常遇到一种在当地筑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劳,体色虽与灰伯劳相似,但体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显著长的尾羽,这种伯劳叫做楔尾伯劳或长尾灰伯劳(L.sphenocercus)。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5:10 | 只看该作者
苍蝇和航天事业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令人讨厌的苍蝇和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是牛马不相及,但科学家注意到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苍蝇,却有着惊人的嗅觉:它们能在很远的地方发现微乎其微的气味。

苍蝇的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每个感受器是一个小腔,它与外界相通,含有感觉神经元的嗅觉杆突入其中。由于每个小腔内都有上百个神经元,所以这种感受器非常灵敏。用各种化学物质的蒸气作用于苍蝇的触角,从头部神经节引导生物电位时,可记录到不同气味的物质产生的电信号,并能测量出神经脉冲的振幅和频率。

认识了苍蝇嗅觉器官的奥秘之后,科学家们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苍蝇嗅觉灵敏、快速的特性,仿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现已装置在航天飞船的座舱内正为揭示宇宙奥秘而工作。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用来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毒气体,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苍蝇嗅觉器官的功能原理,还可以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以及应用在气体色层分析中。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45:28 | 只看该作者
长尾阔嘴鸟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学名 Psarisomus dalhousiae

英文名 Long-tailed broadbill

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

分布 贵州、云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雀类。全长26厘米左右。上体草绿色。头黑色,头顶中央有翠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有一鲜黄斑;前额基线至眼先、喉部及颈侧黄色;嘴型宽扁,蓝绿色。飞羽黑褐色,有翠蓝色翼斑。尾以翠蓝为主。下体淡绿色。脚橄榄绿色。

栖息于海拔88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集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果实为食。筑巢于溪边的灌丛和矮树上,用山茅草、藤蔓编织成梨状巢,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于水面。每窝产卵4-5枚,白色,无斑点。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6: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