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最新资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同步学习资源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7:52:13 | 只看该作者
食蛇辨析
杨世诚
在人们心目中,蛇的形象并不好。但它们也是自然界的生灵,是历经1.3亿年的悠悠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是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近些年我国公民食蛇现象日趋严重,蛇类资源的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据有关部门最为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人一年吃掉的蛇至少有2000多吨。从虹桥机场空运而来的蛇,最多时一天竟达5000公斤;至少有1000多名蛇贩穿梭于上海的大小餐馆。根据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的资料,江苏省每天的食蛇量也用吨计算,其中的70%是野生蛇。例如南京,自1997年入冬以来,悄然兴起食蛇热。继全市第一家专营蛇肴的“利隆蛇岛”开业后,金陵的大排档、皇宫酒楼、丁山宾馆等一大批著名餐馆也纷纷推出蛇系列,至今兴盛不衰。

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餐饮业的繁荣与发展,南北莱系相互渗透,以前只在南方部分餐馆经营的蛇菜肴,现已发展到北方的菜馆。短短几年的时间,神州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餐馆,都纷纷把这类与人无怨无仇的冷血动物搬上了餐桌,吃蛇之风几乎刮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蛇主要吃活体动物,从低等的蚯蚓、蜘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直到鱼、青蛙、蜥蜴、鸟及小型兽类等等,均是蛇的食物。由于食物的关系,造就了蛇较高的营养价值。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却相对较低,蛇肉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强壮滋补功效,这是事实。这可能是人们食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嗜蛇成性,取之无度,就会打破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病从口入”。近年来,因喝蛇血酒、蛇胆酒引起的怪病,就如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波浪。据报道,杭州一青年钱某在郊县一风景区郊游时,吞食了由饭店提供的蛇胆,喝了蛇血酒,并饱尝了一顿蛇宴,不久开始发烧,体温高达40℃,每日大便4~7次,在几家大医院就诊均未奏效。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检查,终于在患者粪便中查到了一种罕见的虫卵和虫体,被确诊为“鞭节舌虫病”。钱某这次患病3月余,虽然已病愈出院,但耗去医药费2.4万元,体重减轻了15公斤,为饱一次口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蛇肉能不能食?蛇血、蛇胆酒究竟能不能喝?专家们的忠告非常实在:按常规分析,盛夏时节,南方天气炎热,而蛇属冷血动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当取食可减轻人体内热,治疗风湿,而且蛇胆还有明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吃点或许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具体哪些蛇的身体上生有寄生虫,对人体可以造成哪些危害,不经过检疫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奉劝消费者最好不要生食蛇胆、蛇血,更不能生吃蛇肉。当然,专家们的意思也并不是完全拒蛇类于餐桌之外。蛇既然是人类喜爱的食物资源之一,取食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即只能食用人工养殖的蛇,严禁食用野生蛇;对食用的蛇进行彻底检疫,分出好坏等级,甚至可以指定餐馆,挂牌经营,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要。

禁止食用野生蛇类,除可能带来“病从口入”的隐患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由于大量捕食蛇类,以前常见的竹叶青、眼镜王蛇、乌梢蛇等蛇种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蛇类资源很快就会枯竭。这不仅使一些蛇种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且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其恶果首先便是鼠患日趋严重。1998年11月,在全国灭鼠工作现场会议上,与会者反复指出,“鼠害猛于虎”。据报道,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多达30~40亿公斤!鼠害如此猖獗,不禁令人深思!

或许,食野生蛇的人们未必知道蛇类的“婚配”难、繁殖难,以为它们也会像老鼠那样取之不尽、杀之不竭。其实不然。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动物的“婚恋”现象,如青蛙、老鼠等交配的情景,却极少看见两条蛇亲亲热热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因为蛇类喜独往独来,并且雄蛇没有出色的求偶本能──既没有雄蛙那样的声囊,以响亮的“情歌”向雌性求爱;也没有雄鸟那样华丽的婚装和悦耳的歌喉诱惑雌鸟,这样在自然界中本已寥若晨星的雄雌蛇相遇的机率就少得可怜了。当然,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繁殖后代。蛇类也有它的特点:雄蛇的精子在雌蛇生殖道里可以存活3年时间。也就是说,它们只要3年“婚配”一次,就可以保证其种族不断繁衍。可是,如果人类捕杀它们的速度快于它们的繁殖周期,哪有不灭绝的道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蛇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蛇类就更是在劫难逃。

蛇是一种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地球“食物链”中绝对少不了蛇!一条蛇一年能捕鼠200只,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立下了功劳,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7:52:31 | 只看该作者
嗜食蛇类的雕

──蛇雕

张彦

蛇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成鸟头顶羽冠黑色,羽基白色;上体覆羽暗褐,边缘较淡;小翼羽、小覆羽及尾上覆羽先端缀白点,尾羽边缘白,并疏杂狭窄的白色横斑。尾羽主体为黑色,羽基暗褐,中部横贯一道宽阔的污黄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宽阔的褐色横条。下体淡棕褐色,喉及上胸缀以淡色横斑;躯干部满布褐绿的白色点斑,两肋亦然。

蛇雕栖息于山林间,善飞翔于人眼不易见到的高空。嗜吃蛇类,亦食鼠类等其他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顶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37:53 | 只看该作者
卷尾
卷尾,俗称黎鸡,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先端具钩;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常见的种类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称黑黎鸡,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脚均为黑色,很易识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对农林业有益。

广布于我国东部,除云南西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外,其他地方均为夏候鸟。5月初到达河北,6-7月间繁殖,9月底南迁。巢筑于榆、柳等树近枝梢的分叉处,以杂草、地衣及蜘蛛网等织成浅杯状巢。每窝产卵3-4枚,卵色变化大,北方多为白色,微具黑褐色细点;南方则呈橙黄色,杂有紫色斑。护巢性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巢区,则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击比其体大很多倍的乌鸦及鹰等,直到将它们赶出巢区附近为止。老乡常把小鸡养在卷尾巢下,借以得到保护。繁殖期,雄鸟往往站在树顶发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发金属声音的叫声。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称灰龙眼燕,全身为暗灰色,鼻羽和前额黑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尾长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飞翔姿势与生活习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但在西南地区则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3-4枚卵,一般呈粉红色,有大形紫灰色斑点。食物以昆虫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等,也吃植物种子,对保护松林、房屋、电杆,车船、水闸等都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灰卷尾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发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称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额头上有十余条发状羽,沿后背下垂。在生态习性上与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见于林区,栖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区、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则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数量较多。5-6月开始繁殖,巢呈杯状,以纤枝,卷须、根条等构成;每窝产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红色,其斑点颜色变化大。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如甲虫、蝽象、蟋蟀、蝗虫等。为农林益鸟,夏季广布于我国南方,偶见于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38:11 | 只看该作者
蓝矶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a)俗称麻石青,主要特点是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

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鸣不已,叫时不断向上扭尾,颇有风采。

在河北5-7月繁殖,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须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在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繁殖,在长江以南越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由于嗜食昆虫,消灭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38:21 | 只看该作者
椋鸟
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紫翅椋鸟。

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 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我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

灰椋鸟在4-5月间繁殖,巢营于树洞,内铺以杂草、残羽等,相当粗糙;有时亦在偏僻的崖壁上营巢。每窝产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褐色斑。为杂食性鸟类。夏季主要以蚱蜢等昆虫为食;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但并不残害栽培种类,故对农林业很有益。广布于我国各地,繁殖在北方,自东北以至甘肃西北部,迁徙途经华北一带,而到江苏、四川等省以南的地区越冬。

紫翅椋鸟(Sturuusvulgaris) 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数量多,喜集群生活,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5-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紫翅椋鸟在田野、菜园、森林里消灭大量害虫,不仅在保护草地上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农业上的著名益鸟。在个别地区和时期内也能窃食一些果子和稻谷,但益害相比,仍是以益为主,应大力开展保护与招引紫翅椋鸟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38:31 | 只看该作者
柳莺
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

夏季在我国东北、河北省北部及新疆等地的山林中繁殖。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内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内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卵的大小为14.8×11.4毫米,卵重0.9克。

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在北京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内衬兽毛。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38:40 | 只看该作者
芦莺
芦莺(Phragamalicolaaedon)俗名大嘴莺,树扎子。体形及颜色与大苇莺极为相似,但没有眼纹,腹面近白、略带棕色。芦莺也是我国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繁殖,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河边湖畔的草丛及灌木丛中栖息,在其附近的小丛树或灌木丛中营巢,不过与大苇莺相比,芦莺的栖息环境为距水较远的较干的环境内。

它的巢以枯草编织成高杯状,结构疏松,巢距地面不高,一般不超过2米。卵产于5月,每窝为4-6枚,最常见的是5个卵。卵的颜色为淡红或略带淡棕黄色,卵上有不规则的略似网格状的纹,有时偶见没有花纹的粉红色的或两端均为淡黄色的卵。

芦莺除了在育雏时大量捕食昆虫外,在非繁殖季节至春、秋迁徙的过程中,分析其胃内所食的食物,几乎有90%为昆虫,共中主要是蝗虫,约占50%,鳞翅目昆虫25%,植物性食物杂草残叶占12.5%,因此芦莺也是吃虫的能手,对农林业特别是农业具有经济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7: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