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教师真情面对
学生——需要教师真情面对
江苏省海门实验小学 王建生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标志。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联系的纽带。有人认为应视生如徒,也有人提倡爱生如子,但我更欣赏敬生如“师”。只有敬生如“师”,才能真正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着的那难以想象的潜能;表现在课堂上才能跨越师生间的鸿沟,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能把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样有困惑,一同去探究,一起去收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教室里有几倍,十几倍的三人呢?随着信息化的飞束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再也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之间的关系了。更何况教师敬生如“师”,有时实际的效果比师道尊严反而好。课堂中,有时碰到自己不清楚时,我真心地向学生请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把"胜"过老师当作一种无限的光荣,当然,教师该露手时还是要露手,但教师有时糊涂一些,反而比精明的效果好)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向老师倾书,也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老师分享。记得自己在教角的度量一课时,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量一下书上这个角的度数。
(生量)
师:谁来说说,你量到多少度?
生1:我量到127度。
生2:我量到135度。
生3:我量到130度。
生4:我量到128度。
(我感到有些恼火,怎么,同一个角,竟然有这么几个不同的度数,且最大数与最小数整整相差8度。)
师:下面请大家重新量一下,这次必须量仔细、量精确。
(在学生量的过程中,老师我自己也量了一下,我用我的量角器量到128度。)
师:下面再请大家说一下你量到多少度?
生5:我量到128度。
生6:我量到130度。
生7:我量到132度。
我刚想把这些学生批评一顿(我认为学生没有仔细量角,这种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但转而想,批评也没用,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如此多的不同结果,强制对学生没用。
师:下面就请刚才量到132度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上来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其他同学对这位学生的量法仔细地观察,看看他量的怎样?
生6演示
生评判:好象操作过程不错,量角也仔细。
生7演示
生评判:好象操作过程不错,量角也仔细。
师:到底是多少度呀?(当时我自己确实弄不清楚)学生脸上也是满脸的困惑。(正在我为难之际,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9:我认为127度是对的,同时我认为130度也是对的。因为第一次我用一把量角器,量到127度,第二次用另一把中间有圆孔的量角器量时,却量到130度。我仔细想了想,其实不怪我们,因为量角器不同,确实量到的结果有差异。
师:真的有那么回事吗?大家再量一次。
生:再量一次,但此时随着学生的量角,学生脸上的困惑逐渐消失了。(我也用另一种量角器量了一次,情况确实如此。)
师:比较一下,两种量角器的量法,那一种更精确呢?
生10:应该用没孔的量角器量得比较精确。正确的结果是127度。
生11:老师,我想有一个建议:建议大家以后不要买有孔的量角器,因为有孔的量角器量的时候很难对准孔中间的中心。
掌声自然响起。
生12:我也有一个建议:建议生产厂家以后不要生产有孔的量角器,因为如果他们生产了,不知情的人就要买,买了这样的量角器量角,度量时确有不是人为的误差。
反思:
多好的建议呀。作为老师,我此时肚中的怒气早以跑到九宵云外,代之的是对学生的赞许。我事前根本没想到量一个角,还有如此多的学问,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师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碰撞,通过每一个人自己的操作,大家获得了丰富的量角体验,这种体验是教师教不出的。看来对孩子我们确实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赞许,多一份敬重。作为课堂中的老师,有时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或出乎老师预料的结果,教师不能妄加评判,而是多一个心眼,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讲完,教师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或许学生的信息里,隐藏着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