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心得 读王先霈先生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08:4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晚,终于将王先霈先生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读完了。

整整两个星期,晚上火急火燎地忙完了各种杂务之后,拥一床小被蜷缩在沙发一角,带着期待、焦渴、满足等各种心情“把卷沉吟”,一天的疲累也随之顿消。

期待,是因为这本书是汪琼老师极力推荐的,它给我带来莫大的阅读期待;焦渴,“悦读工作坊”里的老师们(尤其是汪老师)阅读量那么大,自己需要怎样的努力才能赶得上啊;满足,每夜捧卷在手,有如坐在王先生的大学课堂上听他娓娓而谈,自己就像一位文学院的学生在文学理论的海洋里徜徉,那份满足无法言说。

读完此书,回顾自己过去的文学文本的阅读,惊异地发觉那是怎样一种肤浅的读书方式啊。

走马观花,几十万字的小说几天就读完了,留在脑海里的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已。记得今年五月份重读《安娜·卡列尼娜》后,心情颇为沉重,为安娜的命运扼腕叹息,不由写了篇题为《别为爱迷失了自我》的读后感。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读后感,真的很汗颜。全文只不过肤浅地关注了故事的情节、安娜的命运而已。读了《文学文本细读》一书,才知道首先自己读的版本不对,里面许多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删去了。(那套书是从校图书馆借的,估计是给青少年看的,故而编者省去了很多细腻的看似繁复的心理描写。)其次,这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也是托尔斯泰所有小说的特色)是交响诗一样的心理描写。再次,阅读“小说”这一文学文本要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话语模式等方面去细细研读。

一直很喜欢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也很喜欢带着孩子们诵读古诗词。但给孩子们讲解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不知从何讲起,只好参阅教参或网络。“听”了王先生的讲解,才明白读诗要关注比喻、象征、意象叠加和诗眼。

“诗歌中喻体和本体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就是远距和异质——喻体和本体两者性质相差越大、距离越是遥远,比喻在审美心理上的效果就越好。”“黑格尔试图区分比喻和象征,他说,形象和它所表现的意义,二者的关系清楚明白,那就是比喻;二者的关系模糊暧昧,混而为一,那就是象征。”“庞德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奉献出一个意象比写出长篇累牍的大部头著作更为有益。”“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修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一种清晰、硬朗、准确的观察,把它表达出来便成为诗,成为一种诗人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而不需要任何逻辑上的连贯。”“读诗,看画,听音乐,如果没有看出‘眼’之所在,还能叫‘细读’吗?”……

这些充满理论性又不泛诗意的专业术语是自己以前从末读到过的,却给自己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在以前大量的诗歌阅读实践中有很多的困惑不得而解,大师的讲评有如点醒梦中人吧。

书中除了讲解诗歌和小说文本的细读以外,还讲了散文和戏剧文本的细读。前两章,还讲了文学文本细读的多种范式和词义的诠释和语感。虽说总共只有六讲,但书中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详细地阐述了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此书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

由于本书是大学课堂的讲演录,与自己以前读的教育教学类书籍和文学文本相比,难免感觉要吃力和费时得多,很多地方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但只有多一些这种“跳起来摘桃子”式的阅读,我们的视域才会开阔,思想才会深邃,我们才能得以真正的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而已,我们现有的文学常识应付小孩子们绰绰有余,有必要读那么深的文学理论知识吗?不然。只有我们的理论知识更为丰富了,视域更为开阔了,思想更为丰富了,我们才有能力去更为详细地解读文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关注文本的表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此书虽细读了一遍,但很多地方还需细细地咀嚼、回味。好书不厌百回读嘛。此书也只是一个引子,今后还需读更多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最后感谢汪老师将我们引进文学理论的殿堂。也预祝我们的“悦读工作坊”能够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得更高更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