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于西周末年,传至汉代,由于人们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经过人们不断创造使得这个故事的情节逐步丰富和完善,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经历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打磨,故事所蕴含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与达到的艺术水准,都堪称民间故事的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民间故事创作的代表作。
因为故事篇幅较长,在教材中分为两课。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是一篇练习创造性复述的好材料。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二单元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快速默读的方法,如: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抓关键词句、带着问题读书。虽然本课篇幅较长,但教师还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运用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策略,强化实践运用。
本课故事性强,学生阅读起来会比较感兴趣,但阅读时有可能更多关注故事大意,较少关注细节。在创造性复述时学生会更多在主要情节上下功夫,可能会忽略一些有创造价值的情节,同时在发挥想象方面也会比较拘谨,还需教师通过示范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嫂”“恳”等9个生字,会写“郎”“爹”“嫂”等13个字。理解积累“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3.合理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演一演。
四、教学重点
合理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牛郎织女(一)》中“嫂”“恳”等9个生字,会写 “郎”“爹”“嫂”等13个字,理解积累“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等词语。
2.能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二)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古时候有个孩子叫牛郎,他的爹娘死了,只能和哥嫂生活,哥嫂待他很不好,他和老牛亲密相处。一天老牛突然说话了,让他到湖边拿一套粉色的衣裳,说衣裳的主人就是他的妻子。牛郎照做了,就这样牛郎认识了织女,并和织女生活在一起。
2.理清人物关系:故事的大意我们了解了,找一找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尝试画一画人物关系图。
预设1:
故事中的人物有牛郎,哥嫂,老牛和织女。
哥嫂待牛郎很不好。
牛郎和老牛亲密相处,相依为命。
哥嫂和牛郎分家。
牛郎和织女生活在一起。
3.利用关键词,理清主要情节
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用关键词来概括,试着从文中找一找。
预设:
牛郎与哥嫂的关系可以用“爱理不理”“眼中钉”等词语概括。
牛郎与老牛的关系可以用“亲密”“伙伴儿”“相依为命”等词语概括。
牛郎与织女的关系可以用“一五一十”“同情“爱惜”等词语概括。
4.依据主要情节,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预设:
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他和老牛一起住,和老牛商量事情,和老牛在山里安了家。
老牛说话了,牛郎按照老牛说的拿了织女的衣裳,把自己的情形跟织女一五一十地说了。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人物关系图和关键词来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依据主要情节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了。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为讲故事打基础
这是一个口耳相传的经典民间故事,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让我们再读故事,细心体会。
1.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试着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
2.自学本课“嫂”“恳”等9个生字,书写“郎”“爹”等字。让学生读一读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字,观察后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